开学第5天,浙江瑞安一个母亲,险些砍死9岁儿子。
之所以用“险些”,是媒体报道,孩子身受重伤、生命垂危、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后,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之所以要以此为由头写点什么,是这个“失控弑子”的妈妈,并非罪大恶极的坏人。
举起屠刀前,她行走在茫茫人群中,普通得犹如写文的我、看文的你。
区别在于,情绪失控那一刻,她瞬间丧失了母爱的本能,变成弑子的魔兽。
她之所以情绪失控,是
事发前她刚和丈夫因琐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情绪本来就被吊到悬崖之上。
这时,刚刚开学的儿子,在父母争吵和开学恐惧中,表达出对上学的抵触。
极度崩溃的女人,在愤怒和绝望的层层叠加中,瞬间跌落疯癫的漩涡,举刀砍向弱小的孩子。
直到孩子浑身是血地倒下,她内心狂飙的飓风才停下,她才意识到自己正杀害最爱的孩子,她才慌忙抱起孩子奔赴医院救治。
母亲与魔鬼之间,并不遥远。
一场或几场绝望的争吵,一次或几次情绪的失控,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
作为一个家有男孩的妈妈,我坚决反对亲子间任何形式的暴戾与杀戮。
但身为走在疗愈之路的女性,我又能理解那个疯癫母亲的绝望。
她的极端与残忍,让“情绪失控”具象化,也给为人父母的我们,上了一课——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也没有无端升起的情绪。
所有激烈的情绪,都是内在创伤的呐喊。
妻子之所以被丈夫的不理解不共情激怒,是丈夫的冷漠与自私,让她看见成长中一直被忽略被漠视的伤口。
她对丈夫的争吵与讨伐,是为了维护受伤的自己。
丈夫的摔门而去或惯性回避,没有给她释放情绪的出口。
这时,不停哭喊或突然犯错的孩子,让她在情绪失控中,实现“愤怒转移”:
把对丈夫的恨,投射到孩子身上。
在制伏孩子的过程中,她又重复当年父母伤害她的暴戾,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式,去伤害孩子。
这是
“创伤的代际传承”。
也是李玫瑾老师说的:
暴脾气的人,在生命初期,大多曾被亏待过。
他们如此急躁,本质上是想给自己讨要公道,结果伤害的往往是离他们最近、他们最爱的孩子。
绝非为暴戾者开脱。
而是从心理层面剖析,暴脾气者的创伤在哪里,进而寻求解决之道。
不难想象的是,如果女人的暴脾气,被丈夫理解了,接住了,安放了,就没有后来孩子进重症监护室的画面。
情绪一旦被接住,就会偃旗息鼓。
人一旦被看见,就会有好脾气。
从这一点说,浙江妈妈砍伤9岁儿子,男人也难辞其咎。
最近爆火的心理咨询师王立宁,讲过她和女儿时隔12年才被还原的一个真相:
女儿小时候,曾把邻居大叔家的花圃,用小铲子铲得一片狼藉。
王立宁曾是个暴脾气的妈妈,逮着女儿狂打一顿。
多年后,她和女儿的关系从鸡飞狗跳、你死我活,到放下对抗、沟通理解,女儿才对她敞开心扉,说出当年的真相。
之所以铲坏邻居的花园,是因为那天是母亲节,女儿想送给妈妈一朵完整的漂亮的花朵。
但爸爸和奶奶都不给她钱,都不让她给妈妈买花。
女儿灵机一动,打起了邻居家花园的主意,但因她手太小,铲子不好使,就铲坏了人家的花园。
大人之所以愤怒,是我们总是
站在成人的视角上,想当然地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
。
且在面子破碎一地后,变得张牙舞爪。
我们忘记了:
孩子有孩子的视角,真相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样。
我们情绪一次次失控,往往源自我们和孩子视角的落差。
妈妈看见孩子不愿意上学,脑海里马上蹦出的是:
“熊孩子又搞事儿!我怎么生了这么一个玩意儿。”
而孩子的视角,可能是遭遇了校园霸凌,可能是丧失了学习自信。
甚至是他担心他离开家后,和爸爸打骂的妈妈会离家出走,或遭遇不测。
他不去上学,是想留在家里保护妈妈。
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爱我们。
发怒之前,请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理由。
从不回避,年轻时我也曾粗暴地对过我的孩子。
情绪上头时,感觉一团火从胸腔内熊熊燃烧,火焰直冲头顶。
然后就无法自控地对孩子一阵怒吼。
吼完,又后悔,因为冷静下来发现,自己的愤怒往往和孩子无关。
而是因工作不顺、因压力过大、因和男人争执、因身体查出病患、因不被周围人理解接纳……
为走出这种
“发怒
→
失控
→
怒吼
→
后悔”
的恶循环,我学了心理学,学到了
“情绪暂停法”
。
情绪暂停法,并不是把情绪摁下去,而是把情绪表达出来。
比如,你又因种种不顺陷入崩溃,孩子被你的低气压裹挟,在恐慌中想要引你注意。
但小孩子不会表达,就会通过搞事儿吸引你的注意力。
你愤怒之下,想要暴揍孩子时,你暂停一下说:
“妈妈这会儿情绪很糟糕,你不要惹我,我冷静一下。”
当你如实地说出自己的困境时,情绪就被化解了一半,胸口蹭蹭燃烧的火苗,就会慢慢熄灭。
这时,你再去体察自己为何愤怒,是讨厌老板,是憎恶男人,是觉得合作伙伴不地道,还是对自己的无能感到羞愧?
察觉之后,你就不会再迁怒孩子。
你的孩子,会因你的一次次察觉,幸免于难,得到庇护。
强制暂停
→
表达情绪
→
说出事实
→
厘清源头
→
修得平和。
学会这一点。
弗洛伊德说:
那些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而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不要压抑你的情绪,要在察觉中安放。
不要伤害你的孩子,要在修行中守护。
前几年,我写过一篇风靡全网的爆文,叫
《我妈妈才8岁,原谅她不够好》
(点击蓝字可看)
。
这篇文治愈很多人。
尤其是文中那句“你是第一次当孩子,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