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知识
1981年创刊,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的办刊宗旨,作者队伍荟萃了全国一流文史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样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潘威 :中国历史地理学数字人文发展报告 ·  4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蒋介石1975年去世,为何至今45年棺椁还没 ... ·  5 天前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4篇 ·  3 天前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4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 | ​​​于淼:玉鼠迎春 鼠年说鼠

文史知识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02-11 15:22

正文



岁逢庚子,瑞鼠值年。2020 年是中国农历鼠年,鼠为十二生肖之首,与十二地支相配,故称子鼠。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曰 :“子何以属鼠也?曰 :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36 页)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先民对鼠又爱又恨的情愫。他们将世间的盛衰荣辱、个人的喜怒哀乐都融汇在对鼠的善恶褒贬当中。新春之际,笔者特撰此文,与您一同聊聊那些“鼠”不尽的趣事。

在人们的印象中,老鼠一直是个不太讨喜的 动物,“老鼠过街, 人 人喊打”这句俗语可谓妇孺皆知。 许多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都离不开 “鼠”字,比如: “鼠目寸光”“獐头 鼠目”“虫臂鼠肝”“鼠窃狗偷”“鼠 腹鸡肠”等。 们之所以会有如此 严重的厌鼠情节,概与其攫取人类 粮粟、啮毁衣物家具的种种劣迹有 关。 唐代柳宗元在《三戒》中说, 老鼠肆虐的地方“室无完器,椸无 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更有甚 者“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 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 明代 刘基云: “有赵人患鼠……有鼠则 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 吾器用。 ”导致的后果就是“吾将 饥寒焉”([明]刘基《郁离子·上 卷》,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36 页)。 清乾隆《兽谱》载: “鼠,穴 居而黠,穿墉啮橐,人多憎之。 ”(《清 宫兽谱》,故宫出版社,2014,112 页)清代文学家乐钧著《恶鼠》一篇, 文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嫉“鼠”如 仇、被老鼠折磨的近乎疯癫的人物 形象,“某恶鼠,破家求良猫,餍以 腥膏,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 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 鼠以故益 暴。 某怒,遂不复畜猫,以为天下 无良猫也。 因设机,鼠弗蹈; 饵以 毒,弗食。 某怒鼠,殆无虚日,然 无如何也。 他日失火,焚廪及寝矣, 某趋出门外大笑不止。 邻人为扑灭, 某大恚曰: ‘鼠辈方歼于一炬,诸 君救之,何也? ’”([清]乐钧《耳 食录·卷八》,清同治七年刻本,16 页)此人对老鼠的种种“暴行”计 无所出,情绪逐渐由“恶鼠”升级 为“怒鼠”,最后竟发展到宁肯目睹 自家房产焚烧殆尽,也要将老鼠赶 尽杀绝的地步,着实令人唏嘘。

可是在对待“鼠啮”之事上明 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表现出了豁 达乐观的态度,“(顾炎武)当著《音 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 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当有 朋友劝他修整房屋消灭老鼠时,顾 炎武却说: “老鼠咬我的稿子,其实 是勉励我,要不然文章怎么能多次 修改呢?

顾炎武像

此外,“ 疑而不果,奸矫弄 黠”“盗窃小虫,夜出昼匿”的生活 习性也是老鼠难以博得人类好感的 原因之一,人们将贪婪、狡诈、自 私、阴毒等负面标签都贴在了它的 身上。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中,就已经开始以“鼠”为喻, 控诉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了,“硕 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词句更是为 今人所熟知。 唐朝诗人曹邺作《官 仓鼠》诗: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 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 遣朝朝入君口。 ”诗中把贪官隐喻 为“官老鼠”,指出他们的所作所 为乃是广大百姓受苦挨饿的根源。 大文豪苏轼在年少时还曾被一只狡 猾诡诈的老鼠所欺骗,并作《黠鼠 赋》流传于世,文曰: “苏子夜坐, 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嘐嘐聱聱, 声在橐中。 曰: ‘嘻,此鼠之见闭而 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 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 ‘是方啮也,而遽死耶? 向为何声, 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 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 ‘异 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 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 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 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 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乌在 其为智也? ’”([宋]苏轼《苏轼集》, 岳麓书社,2018,209—210 页)

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在中国 古代传统吉祥动物中,却又常常能 够看到老鼠的身影。 因为老鼠具有 产子多、繁殖快、存活率高的生育 特点,加之生肖中“子鼠”的“子” 与多子的“子”同字同音,所以古 人便借以对老鼠繁殖力的推崇,来 祈求家族兴旺、后代繁盛。 在中国 古代的民俗文化中常用谐音借寓, 象征类比的手法来祈福,于是人们 又将老鼠与油灯、葡萄、瓜果等物 品组合。 “灯”与“丁”发音相近, 葡萄、西瓜等水果都具有多籽(子) 的自然属性,和老鼠共同构成了人 丁兴旺、子孙满堂的美好寓意。 种美好的寓意甚至还被文人贵族引 入了大雅之堂,明朝皇帝朱瞻基喜 爱画鼠的原因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子 孙满堂,摆脱皇室没有子嗣的窘境。 有趣的是在他绘制《苦瓜鼠图》卷 的同年,也就是宣德二年(1427), 果然喜得一子,即后来的明英宗朱 祁镇。 想来此图或是祈祝,或是庆 贺得子之事。

明·朱瞻基《苦瓜鼠图》

同时,在古代的某些地区,人 们还认为老鼠是有灵性的,并将其 奉为神明,衍生出敬鼠、拜鼠的习 俗。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 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国家——瞿萨 旦那国。 瞿萨旦那国,又名“于阗 国”,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 玄奘 称在王城以西的大漠中有很多土 堆,人们把这些土堆称作“鼠壤坟”。 据当地人讲,在那里有只老鼠,“大 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是鼠群的 首领,每次出洞活动,群鼠都跟着 它。 有一次,匈奴发兵数十万,侵 犯边城,并屯军驻扎在了鼠壤坟旁。 瞿萨旦那王当时仅有几万兵力,“恐 力不敌”,正在“莫之计图”的时候, 忽然想到了沙漠中的神鼠,于是“苟 复设祭,焚香请鼠”,祈求能对军队 有所帮助。 当夜,瞿萨旦那王梦见 鼠王对他说: “敬欲相助,愿早治兵。 旦日合战,必当克胜。 ”瞿萨旦那 王大喜,心知有神鼠庇佑,便传令 将士,未等天明就长驱掩袭。 匈奴 得知,无不惊惧,慌乱之中想要上 马披甲,却发现所有“马鞍、人服、 弓弦、甲縺”的系带,都被老鼠咬 断了,匈奴人因此大败。 瞿萨旦那 王为了感谢神鼠相助,特意修建祠 堂,设供祭拜。 此后,瞿萨旦那人 世世代代都以老鼠为神,不管是国 王,还是老百姓,都祭拜老鼠,希 望能获得它们的庇佑。 (《大唐西域 记》,中华书局,2019,732—733 页)

老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十分多样化,也映射出老鼠在中国 文化中的多元意义。 吴承恩在《西 游记》中塑造的金鼻白毛鼠精就非 常具有代表性,文中写道: “金作鼻, 雪铺毛。 地道为门屋,安身处处牢。 养成三百年前气,曾向灵山走几 遭。 一饱香花和蜡烛,如来分付下 天曹。 托塔天王恩爱女,哪吒太子 认同胞”,“你看他月貌花容娇滴滴, 谁识得是个鼠老成精逞黠豪! ”此 精虽然生得“端端正正美人姿”,却 在寺中连伤六命,并对孙悟空两次 使用“遗鞋计”,蒙骗脱身,实属蛇 蝎心肠,猾黠狡诈。 我们仔细阅读 还会发现,作者在对白毛鼠精藏身 处——陷空山无底洞的设计上也下 了些功夫,如洞里“周围有三百馀 里,妖精窠穴甚多”,“他这洞,不 比走进来走出去的,是打上头往下 钻”,“(大石)正中间有缸口大的 一个洞儿,爬得光溜溜的”,这一 点恰与老鼠挖穴打洞的本领和鼠洞 的结构特点相吻合。 ([明]吴承恩 《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1053—1081 页)

元初·钱选《黠鼠图》手卷(局部)

当然,也有表现老鼠知恩图报、 机智勇敢等正面形象的文学作品, 下面试举几例:

唐代《宣室志》中记载了一则 家鼠报恩的轶事。 相传在唐宝应年 间,有一户姓李的人家,世居洛阳。 其祖辈几代戒杀生,家中甚至连猫 都没有养过,因此在李家活下来的 老鼠不计其数。 到了孙子这辈,仍 能继承先人的善德。 一天,李家召 集亲友在厅堂里聚会,忽然门外有 几百只老鼠像人一样站立,两只前 脚互相拍击,好像非常高兴的样子。 家僮感到十分惊异,就赶紧通报了 李家主人,此时宾客们也都纷纷起 身出门观看。 正当男女老少聚集到 屋外时,厅堂忽然坍塌,幸运的是, 这家人没有一人受伤,随后老鼠也 都散去。 作者在文末不禁发出了“悲 夫! 鼠固微物也,尚能识恩而知报, 况人乎”的感叹! ([清]永瑢等《景 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 册,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6,715 页)


唐代小说《玉泉子》中,载有 一则考生因得老鼠相助而金榜题名 的小故事。 说有一名叫李昭嘏的书 生,曾参加了十次进士考试,次次 名落孙山。 有一年,李昭嘏再次报 名参加考试,审阅试卷期间,主考 官午休,忽然惊醒,发现枕头旁边 有一份试卷,打开一看,原来是李 昭嘏的试卷。 主考官感到十分惊讶, 便把试卷重新放回书架上,并假睡 而秘密探视动静。 不久,只见一只 大老鼠找到李昭嘏的试卷,用嘴巴 咬着又送到其枕头边,如此反复再 三。 李昭嘏进士及第后,主考官把 老鼠推荐试卷的事情和他说了,并 问其缘故,才知道李昭嘏家三代不 养猫,原来是老鼠来报恩了 (《景 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 册, 620—630 页)。

在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中,老 鼠是蛇的食物,蛇是老鼠的天敌。 一般情况下,老鼠是不会攻击蛇的。 但在《聊斋志异》中却记述了一件 老鼠智斗猛蛇的奇事: “杨天一言: 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 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蛇果腹,蜿蜒入穴。 方将过半,鼠 奔来,力嚼其尾。 蛇怒,退身出。 鼠故便捷,欻然遁去。 蛇追不及而 返。 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蛇出,吐死鼠于地上。 鼠来嗅之, 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 ”(于天池 注,孙通海、于天池等译《聊斋志 异·义鼠》,中华书局,2016,339 页) 文章虽短,却将义鼠不畏强敌、舍 身救友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也 打破了人们心中“胆小如鼠”的成 见。 读罢不禁令人感叹,鼠辈之中 竟也有如范张鸡黍的情义、如荆轲 唐雎的义士!

八大山人《瓜鼠图》,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老鼠并非一无是处,积极开发 “鼠资源”,使其变害为利,也充分 体现了祖先们的聪明智慧。 譬如, 鼠肉在过去曾被当作肉食的来源。 中国人食鼠的风俗最早可以上溯至 几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在五十万 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周口 店“北京人”洞穴遗址的灰烬层中 就曾发现成堆的鼠骨,亦可视为先 民烧烤鼠肉果腹的证据。 战国时食 鼠之俗就已经有了文 字记载,《尹文 子·大道下》: “郑人谓玉未理者为 璞。 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 周人怀 璞,谓郑贾曰: ‘欲买璞乎? ’郑 贾曰: ‘欲之。 ’出其璞视,乃鼠也。 因谢不取。 ”(陈高傭《尹文子今 解》 ,商务印书馆,2018,206 页) 原来郑国的人把没有经过雕琢的玉 石叫作“璞”,而周地之人把未曾腌 制过的老鼠叫作“璞”,由此产生了 一个小误会。 这段文字反映出,当 时已经有将鼠肉当作商品进行出售 的行为。 《昌平山水记》中说: “其 地多鼠,色如鼦而毛浅。 初冬掇松 实贮穴中,为岐洞贮之。 多至二三 斗,美好倍于人所收者。 土人每掘 取之,鼠失榛乃槁死树上,累累相 望。 因并取而食之,京师人以为 美味。

在苏轼所作《闻正辅表兄将至 以诗迎之》有“朝盘见蜜唧,夜枕 闻鸺鹠”的诗句,其中“蜜唧”便 是古人利用老鼠制作的一道“美食”。 据文献记载,所谓“蜜唧”是指取 初生闭目、通体赤蠕的胎鼠,饲之 以蜜。 食用时“饤之筵上,嗫嗫而 行”,因“箸夹取啖之,唧唧作声”, 故称“蜜唧”,岭南惠州人多好为之。 这种今人听起来略显重口味的食物, 却是当时“用献亲贵”的珍馐美味。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 册, 234 页; [明]李时珍著,逸新编《全 注全译本草纲目》,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865 页)

不仅鼠肉可以食用,鼠目、鼠 肝、鼠胆等器官还都可以作为医治 疾病的药材。 《本草纲目》载: “耳 卒聋闭。 以鼠胆汁(二枚)滴之, 如雷鸣时即通”,“青盲不见。 雄鼠 胆、鲤鱼胆各二枚,和匀,滴之立 效”,“汤火伤灼。 死鼠头,以腊月 猪脂煎令消尽,敷之则不作瘢,神 效。 ”(《全注全译本草纲目》,866- 868 页)可是书中凡涉及内服鼠类 的药方多会缀以“勿令知之”的字 样,想必也是为了顾及患者内心的 感受吧。

在很受大众喜爱的禽戏表演 中,也能看到老鼠的身影。 所谓禽 戏,就是指江湖艺人借助于动物或 昆虫的特殊能力进行表演,是“杂 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鼠戏则是 禽戏中的一种表演形式。 艺人将经 过训练的老鼠驱之街上,当众献技, 以此谋生。 其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 前的东晋时期,民间就已经有了老 鼠“推磨”“荡秋千”等鼠戏表演。 明代《五杂组》中记载: “幻戏虽小 术,亦自可喜。 余所见……长安丐 者,有犬戏、猴戏,近有鼠戏。 至顽,非可教者。 不知何以习之自 是。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六》, 国家图书馆藏,日本宽文元年刻本) 明人冯梦龙也在《古今谭概》中记 录过类似的民间表演: “予在山东, 见一人卖药,二大鼠在笼中。 人求 药,呼鼠之名曰: ‘某为我取人参 来。 ’鼠跃出笼,衔人参纸裹而至。 又呼其一曰: ‘某为我取黄连来。 亦复如是。 百不失一,不知何以教 导也。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 部136 册,齐鲁书社,1997,352 页) 至清代,鼠戏十分盛行,《聊斋志异》 《清稗类钞》《燕京岁时记》等文献 中都有对鼠戏的记录: “京师谓鼠 为耗子。 耍耗子者,木箱之上,缚 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 圈之技,均以锣声为起止。 ”([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国家图 书馆藏清光绪三十二年刻本,16 页) “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背负一 囊,中蓄小鼠十馀头。 每于稠人中, 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 乃拍鼓板,唱古杂剧。 歌声甫动, 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 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 男女悲 欢,悉合剧中关目。 ”(《聊斋志异·鼠 戏》,1142 页)能将老鼠训练到如 此程度,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鼠害既甚,自当铲除。 除豢养 猫狗进行捕鼠以外,古人也是穷尽 办法,尽量减少鼠害的发生。 《诗 经·豳风·七月》: “穹窒熏鼠,塞 向墐户。 ”也就是说,清扫完垃圾 以后,用烟熏的办法赶跑老鼠。 《杂 五行书》记载: “若使用驿亭官署地 中的泥土,涂在屋舍四周,老鼠不 吃蚕。 涂抹在仓、箪上,老鼠不食稻。 将其用来塞洞,百日之后,老鼠便 可绝种。 ”(石声汉译注,石定枎、 谭光石补注《齐民要术》,中华书局, 2016,539 页)

除了使用熏堵的方法,古人还 发现有些矿石和植物也可以用来灭 杀老鼠,比如《山海经》“皋涂之 山”中有种白色的石头,名叫“礜”, 可以毒死老鼠。 山里还有种草,名 曰“无条”,它的形状如同藁茇,叶 子像葵菜,但背面是红色的,也可 以用来毒杀老鼠。 (方韬《山海经》, 中华书局,2019,32 页)《朝野佥载》 记载: “矾石可以害鼠,张鷟曾试 之,鼠中毒如醉,亦不识人,犹知 取泥汁饮之,须臾平复。 ”(《景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 册,218 页)而在汉代焦赣所著的《焦氏易 林》中,提到了古人是如何使用机 械捕鼠的: “灸鱼铜斗,张伺夜鼠, 不忍香味,机发为祟,祟在头颈。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395 页)

此外,古人还想出了一些驱 鼠的怪招, 比如《淮南方毕术》 中记载了一则用“狐目狸脑”除 鼠的偏方,“取狐两目,狸脑大如 狐目三枚,捣之三千杵,涂鼠穴, 则鼠去矣”(《齐民要术》,539 页)。 《龙鱼河图》中记载有“腊月断尾” 驱鼠法,文曰“正月旦,日出未 时,家长斩鼠,著屋中: 祝云‘付 敕屋吏,制断鼠虫,三时言功! 鼠不敢行。 ”(《齐民要术》,538 页) 在《书继》中甚至介绍了有一位 僧人画家叫道宏,他的画技十分 高超,据说将他画的猫挂在家中, 能把老鼠都吓走。 (《景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528 页)

(作者单位: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0年第2期 “民俗志 ”栏目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20《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一、去往邮局征订,邮发代号2-271。

二、咨询伯鸿书店购买,联系电话:010-63458912、010-63265380。

三、北京的读者可以去往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伯鸿书店购买(伯鸿书店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一层)。

四、需要网上购买的读者,请登陆“杂志铺”网站(www.zazhipu.com),京东商城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http://mall.jd.com/index-84097.html)然后在搜索栏搜索“文史知识”,即可看到《文史知识》的订阅信息,按照网站购物流程购买即可。

五、集体订购电话:010-63458229。

六、您也可以添加《文史知识》的微信公众号“wszs1981”及时获取《文史知识》的更多信息!征订在即,请千万别错过。

七、敬告读者:自2018年7月1日起,《文史知识》编辑部不再接受任何购买咨询,如欲购买《文史知识》新刊、过刊、历年合订本等销售问题,敬请致电中华书局伯鸿书店(010-63458912、010-63265380),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订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