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姜胡说
我姓姜,大家都管我叫大胡子。跨界疯人院院长。我是一名企业顾问,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和团队。姜胡说是我去年开通的私人帐号。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两件事:第1.如何帮助个人成长,第2.如何通过成长赚到钱。就这些,别的没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意外艺术  ·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狂磕cp后的产粮?! ·  17 小时前  
康石石  ·  保研奖学金高达10w的院校,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姜胡说

如何思考?在信息中发现商机。

姜胡说  · 公众号  ·  · 2019-05-16 22:38

正文


刚刚看了一眼36kr推送的小数据报告。

今年的媒体广告非常惨淡。一季度,除了生活圈媒体广告的收入在增长,其余媒体全部在下滑。



广告行业不是唯一下滑的行业。(其实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出现下滑了。)


年前和培训界的朋友聊天。

很多人都向我诉苦,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几乎所有公司的培训费用都在缩减。


我说对呀,这是必然的。

给你指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的培训额度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他们问哪两个方向?

我回答说,

第1个是新媒体运营。

第2个是产品设计。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产品设计。但不是以产品设计的形式出现。


为什么?


1


如果一个企业之前一直做广告,

后来突然不做了。

银根紧张肯定是原因之一。

那另外一个原因是什么?


说到这儿我特别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于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


20多年前,有一家咨询公司出具了一组数据,说日本人的和服消费在急剧缩减。很可能和服这个传统行业走向没落了,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和服店很可能要关门大吉。


大前研一 看到这组数据之后,并没有轻易的下结论 。他发现,虽然日本人日常穿和服的时间确实在降低,然而每到夏天,很多人都会穿上和服的浴衣,在晚上看烟花。

而且很多年轻人对看烟花特别感兴趣。


于是,他就跟一些和服店的店主说,想提高销量,可以多生产一些适合年轻人的浴衣。


果不其然,那些坚持做和服,而且还增加了浴衣的和服店业绩稳定增长。

京都有家叫凛的和服店,不仅出售浴衣,而且还出租浴衣,在整个和服产业销售额下滑的那一年,他们的销售额反而增长了30%。


那些之前做广告的公司,一定是认识到了广告的价值。

那些之前做培训的公司,也一定是认识到了培训的价值。

之所以把一些广告费用和培训费用砍掉。是因为要收紧银根。

但一定不会不做。

关键是要做在哪里?

否则我们也不会看到“生活圈媒体广告”,不降反升的情况。


如果能够认识到他们当前的困境,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建议和选择。帮助他们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销量。

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砍费用的原因在于银根收紧,

银根收紧的原因在于销量不好。准备过冬。

为什么销量不好?

还是要做运营啊。


新媒体运营“看起来”是一种解决方案。


2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逐步由高速发展过渡到高质量发展。

高速发展的时候,要求速度快,跑马圈地。想尽一切办法先把用户圈过来。像送个优惠券,拼个团,打个折什么的。

高质量发展的时候,要求你活干得比人细,服务的比人好。关注每一个细节,提升用户体验。


这个细节不单单是指功能上的。

还包括性能、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

传统行业尤其要注意。


很多传统行业的人,工作久了,容易有思维定势。总是想,我这活应该怎么干,怎么才能把它干好?

而现在的用户已经被各种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产品,给宠坏了。


我举个例子,拿QQ邮箱来说。

如果你输入邮箱密码的时候不小心输错了,只需要选择上输入框,不用用户清除错误的密码就可以直接重新输。

你再去对比一下线下的各种密码锁,几乎100%,你必须把以前的错误密码全部消除掉,才能重新输入新的密码。

(我发现有些密码锁,验证错误之后会自动清空。这就是进步,但还可以再进一步)。


不是做不到,

而是没有意识。

很多传统行业的人, 思维还停留在功能上。在用户体验上,尤其是隐性用户体验上,下的功夫很少。


这些都是极小的设计。

你做到了,用户就会说好。好在哪儿?他也说不上来。你做不到,他就感觉不舒服。你问他怎么改?用户也不知道。

搞得你还挺上火。


这是什么?

其实就是产品设计。


你去跟用户说,你应该上产品设计。

他就会把这个产品设计和他们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对应上。

他会跟你说,不需要。


那你换个思路,换个说法。

你可以告诉他们,咱们是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稍微做点让用户喜欢的小改动,(或者提升一下咱们的服务质量)他们就愿意接受了,进而购买咱们的产品。

他们可能就愿意接受了。


本质上不是能力跟不上。

而是没有意识。

做产品设计,至少有两种。

一种是显性设计,一种是隐性设计。

显性设计很好理解,看得见,摸得着。

隐形设计就有点麻烦了。做了,感受的到。但又说不上来。

差距在这里。


3


我举这个例子呢,既不是说广告,也不是在说培训。

而是如何去观察生活。

然后在生活的细节中,利用你现有的能力寻找商机。

看到一组数据,得到一个结论很容易。


可是得到一个结论有什么意义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