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一眼36kr推送的小数据报告。
今年的媒体广告非常惨淡。一季度,除了生活圈媒体广告的收入在增长,其余媒体全部在下滑。
广告行业不是唯一下滑的行业。(其实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出现下滑了。)
年前和培训界的朋友聊天。
很多人都向我诉苦,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几乎所有公司的培训费用都在缩减。
我说对呀,这是必然的。
给你指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的培训额度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他们问哪两个方向?
我回答说,
第1个是新媒体运营。
第2个是产品设计。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产品设计。但不是以产品设计的形式出现。
为什么?
如果一个企业之前一直做广告,
后来突然不做了。
银根紧张肯定是原因之一。
那另外一个原因是什么?
说到这儿我特别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于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
20多年前,有一家咨询公司出具了一组数据,说日本人的和服消费在急剧缩减。很可能和服这个传统行业走向没落了,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和服店很可能要关门大吉。
大前研一
看到这组数据之后,并没有轻易的下结论
。他发现,虽然日本人日常穿和服的时间确实在降低,然而每到夏天,很多人都会穿上和服的浴衣,在晚上看烟花。
而且很多年轻人对看烟花特别感兴趣。
于是,他就跟一些和服店的店主说,想提高销量,可以多生产一些适合年轻人的浴衣。
果不其然,那些坚持做和服,而且还增加了浴衣的和服店业绩稳定增长。
京都有家叫凛的和服店,不仅出售浴衣,而且还出租浴衣,在整个和服产业销售额下滑的那一年,他们的销售额反而增长了30%。
那些之前做广告的公司,一定是认识到了广告的价值。
那些之前做培训的公司,也一定是认识到了培训的价值。
之所以把一些广告费用和培训费用砍掉。是因为要收紧银根。
但一定不会不做。
关键是要做在哪里?
否则我们也不会看到“生活圈媒体广告”,不降反升的情况。
如果能够认识到他们当前的困境,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建议和选择。帮助他们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销量。
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砍费用的原因在于银根收紧,
银根收紧的原因在于销量不好。准备过冬。
为什么销量不好?
还是要做运营啊。
新媒体运营“看起来”是一种解决方案。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逐步由高速发展过渡到高质量发展。
高速发展的时候,要求速度快,跑马圈地。想尽一切办法先把用户圈过来。像送个优惠券,拼个团,打个折什么的。
高质量发展的时候,要求你活干得比人细,服务的比人好。关注每一个细节,提升用户体验。
这个细节不单单是指功能上的。
还包括性能、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
传统行业尤其要注意。
很多传统行业的人,工作久了,容易有思维定势。总是想,我这活应该怎么干,怎么才能把它干好?
而现在的用户已经被各种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产品,给宠坏了。
我举个例子,拿QQ邮箱来说。
如果你输入邮箱密码的时候不小心输错了,只需要选择上输入框,不用用户清除错误的密码就可以直接重新输。
你再去对比一下线下的各种密码锁,几乎100%,你必须把以前的错误密码全部消除掉,才能重新输入新的密码。
(我发现有些密码锁,验证错误之后会自动清空。这就是进步,但还可以再进一步)。
不是做不到,
而是没有意识。
很多传统行业的人,
思维还停留在功能上。在用户体验上,尤其是隐性用户体验上,下的功夫很少。
这些都是极小的设计。
你做到了,用户就会说好。好在哪儿?他也说不上来。你做不到,他就感觉不舒服。你问他怎么改?用户也不知道。
搞得你还挺上火。
这是什么?
其实就是产品设计。
你去跟用户说,你应该上产品设计。
他就会把这个产品设计和他们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对应上。
他会跟你说,不需要。
那你换个思路,换个说法。
你可以告诉他们,咱们是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稍微做点让用户喜欢的小改动,(或者提升一下咱们的服务质量)他们就愿意接受了,进而购买咱们的产品。
他们可能就愿意接受了。
本质上不是能力跟不上。
而是没有意识。
做产品设计,至少有两种。
一种是显性设计,一种是隐性设计。
显性设计很好理解,看得见,摸得着。
隐形设计就有点麻烦了。做了,感受的到。但又说不上来。
差距在这里。
我举这个例子呢,既不是说广告,也不是在说培训。
而是如何去观察生活。
然后在生活的细节中,利用你现有的能力寻找商机。
看到一组数据,得到一个结论很容易。
可是得到一个结论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