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新家整整一年了,我发现自己对于住新家的幸福感开始下降。过去一整年我常常有住着新房很幸福的感觉,小区的绿化好、物业服务好、房子宽敞、再也不用租房,内心很有安全感……还经常对丈夫说,“搬家之后,我感到好幸福啊”。
可是,最近我开始觉得自己家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交通不便,去哪都远,在家经常听到轰隆隆的装修声,很烦人。
这让我想到心理学上关于幸福的
“适应原则”,指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而后会逐渐“习惯化”,对刺激的反应趋于缓和。
人的适应性很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生活条件如何,是好是坏,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终究会慢慢适应。无论是中彩票这样的好事,还是出车祸失去双腿这样的坏事,人在一年之后都会恢复到原有的幸福基准线。
对于我而言,搬新家的我的幸福感又回到了没搬家时的幸福基准线。
积极心理学中适应性原则的应用体现是塞里格曼等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
幸福方程式:
H=S+C+V
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影响的幸福的范围(S),加上我们生活的条件(C)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
S幸福的范围。基因对我们的幸福程度影响很大。大约50%的人格特质是由基因决定的。
C生活条件。是你不能改变的事实(种族、性别、年龄及残障等)以及你可以改变的事实(财富、婚姻状况及居住地等)。
V自主的行为。自主行为一定是出于个人选择,且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你可以选择如冥想、运动、学习新技能等改善幸福。
适应原则和幸福方程式,给我一个启示:
要想生活幸福,时常主动做一些改变很重要。要打破常态,而不是一层不变地生活。
比如在工作和职业技能上,可以持续学一些新的东西;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多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体育运动,尝试改变一下家装风格,哪怕只是把家具调整位置,重新布置,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新的刺激,一种幸福的感受。
前段时间我在公号上发起关于如何增加生活幸福感这个话题的讨论,网友aidi_aidi就说她的幸福小方法是:换餐厅桌布和卧室窗帘,更换家具摆放的位置,经常买不同款的彩色手帐笔…
网友马雅虹说她的幸福小方法是:增加新鲜感、对世界保有好奇心:认识新的朋友,学习新的乐器,去新的餐厅,学习新的菜式,新的技能。
网友吖哈茜则分享自己“幸福的新鲜刺激”是买了车,可以周末想出去玩,说走就走。
为什么大家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有幸福感呢?因为这样做改变了幸福方程式中的C和V,改变了我们的外部环境,增加了我们的控制感,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幸福。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的作者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提出了5个改变后会增加人们幸福感的外在因素,分别是:
1)噪音
2)通勤
3)自我掌控感
4)羞愧
5)人际关系。
1)噪音
研究表明,人并不能完全适应噪声干扰和过长的通勤时间。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处在噪声中,我会感觉心烦意乱,容易变得烦躁。我从上海市区搬到昆山后,幸福感提升的原因除了有自己的房子住,还因为小区环境比较安静。但是最近邻居装修,又降低了这个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
长期处在噪声干扰中会损害人的认知功能。
古语有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智。佛教也告诉我们“静能生慧”。这些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人因为噪音认知功能受损,肯定无法达到深远的境界,也无法生发出智慧。
所以,如果你住的地方临热闹的街道或者长期都有人在装修施工,会影响你的幸福感。换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你的幸福感就会提升。
2)通勤
通勤时间太长会让人应激激素升高,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按照这个理论,如果有两套房子供你选择,价格相同,一套是离上班的单位(市区)近,但面积小的房子,另一套是离上班的单位(市区)很远,单程要一个半甚至两个小时,但面积较大的房子,你应该选择前者。因为通勤时间太长你无法适应,但是居住空间小一些你则可以适应。
我拿这一点和大卫讨论,他说对他而言,房子的人均居住面积很重要,如果两套房子价格一样,市区的房子面积太小,家里又有老人和小孩,住得拥挤与逼仄,他宁愿选择住在郊区,虽然上班路上单程需要两个小时,但是房子宽敞。而且两个小时的路程对他来说是可以忍受着,但一大家人挤在小房间,像有些上海本地人一家五口住在一居室里,对他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通勤时间太长肯定会让人感觉不幸福,但是对每个人而言,可以忍受多长时间的通勤时间,或者为了通勤时间短,愿意忍受住得多拥挤,还是因人而异的。
我看过很多人都说住得离单位近才是更明智的选择,因为不仅省掉了交通费,时间成本也节约了,节约出来的时间可以拿来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
我一方面认同这个说法,一方面又不认同。
这个通勤时间是不是会被浪费掉也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假如一个人上班地点离家远,需要坐地铁上班,但是他家是起点站有位置,他还喜欢看书,坐地铁的时间就可以拿来阅读(在家他可能有老婆孩子干扰读不进书),那他的时间就没有被浪费掉。
而且,
一个人的时间属于他自己,如何使用才是没有被浪费掉,是由他自己定义的。
有的人可能喜欢在上班的路上看书学习或者处理邮件,有的人则可能喜欢在路上放松自己,刷刷手机,看看剧。
好像有点扯远了,讲回第三点自我掌控感。
3)自我掌控感
提到自我掌控感,必须提到那个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实验,在《哈佛幸福课》等积极心理学书籍中反复被提到的养老院老人给花浇水的实验。
研究人员决定给老人一些福利,如几盆摆在房间里的植物,或者一星期找一天看电影。其中一半老人被告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但是自己要负责照料和浇水施肥,或者选择哪一天晚上看电影(高控制组),而另一半老人被告知,护士选择植物,护士负责照料这株植物,护士决定哪一天晚上看电影(低控制组)。
结果发现,这小小的掌控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控制组的老人比低控制组的老人更快乐,更健康和更有活力。
半年之后,18个月之后,其正面效应非常明显,高控制感的老人不仅身体更健康,死亡率也更低,低控制组的老人有30%去世了,而高控制组的老人只有15%去世。
通过这个实验,
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为什么那些“被父母安排”的孩子会感到人生痛苦,生活不幸。他们被父母安排专业和工作,被安排去相亲,选择父母认可的对象,按照父母的意愿过生活,意味着他们被父母剥夺了生活的自主和控制权。一个人一旦失去自我掌控感,人就容易抑郁和痛苦。
4)羞愧
第四个因素羞愧。
很多人认为,外表有魅力的人比外表没有魅力的人更幸福。事实也是如此。
作者提到了动过整形手术的人,即便在手术多年之后,还会说整形手术提升了他的生活品质。因为这和羞愧感有关。比如因为胸部太大而感到羞愧的女性,做了缩胸手术,会帮助她卸下心理包袱,她就会变得更自信、更快乐。
所以,以后看到别人做整形手术不要觉得别人没内涵,肤浅虚荣,而是可以换一个视角看这问题,外表好看真的很重要,做个鼻子,削个脸的人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
5)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长期与同事、室友或者配偶不和,会让人感到不幸福。因为我们永远没法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样的伤害每天持续,即便看不到对方,痛苦依然会萦绕在我们脑中。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人在集体里面,比如在学校或者单位,遭到排挤或者霸凌他会非常痛苦。有很多遭受校园霸凌或者职场霸凌的人,在许多年后,想起过去的遭遇依然痛苦不堪,因为过去的经历让他们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
受害者主要表现为反复重复创伤性的体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回忆经历的创伤,反复做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噩梦;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他们无法放松下来,总是担惊受怕,任何一点点外部的刺激都能吓到他们;
他们会对与创伤事件相似或有关的情景回避;
他们还会出现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入睡困难,失眠等症状。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有的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会持续数年甚至终生无法治愈。
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说:“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
人际关系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从1938年起,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对幸福人生的研究,在75年里,跟踪研究了724个人的一生。
他们跟踪两组人的生活。
第一组加入的人当年在哈佛大学上大二,他门在二战期间大学毕业,大部分人都参军作战了。
第二组人是一群来自波士顿贫民区的小男孩,他门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门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最困难最贫穷的家庭,大部分生活在廉价的公寓里,很多都没有冷热水的供应。
他们接受了检查体检,研究员挨家挨户走访他们的父母,然后这些年轻人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工人,律师,砖匠,医生,还有一位成了美国总统,还有人成了酒鬼,精神分裂,有人从社会最底层一路青云直上,也有人恰恰相反,跌落云端。
这个项目的第四任负责人Robert Waldinger教授在TED上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
“不是关于财富,名望,或更加努力工作,我们得到的最明确的结论是: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关于人际关系,他们得到三大结论:
“第一、社会
关系对我们是有益的,而孤独寂寞有害健康。
”
他们发现,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更爱与朋友、邻居交往的人,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那些‘被孤立’的人,等到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下降更快,大脑功能下降更快,也没那么长寿。
“第二大结论是:不是你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你身边有没有伴侣,真正有影响的是这些关系的质量。整天吵吵闹闹,对健康是有害的,整天吵架的婚姻对健康的影响或许比离婚还大,而关系和睦融洽则对我们的健康有益”。
“第三大结论是:幸福的婚姻不单能保护我们的身体,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研究发现如果在80多岁时,你的婚姻生魂还温暖和睦,你对另一半依然信赖有加,知道对方在关键时刻指望得上,那么你的记忆力都不容易衰退。”
Robert Waldinger教授说:“幸福的婚姻并不意味着从不拌嘴,有些夫妻八九十岁了,还天天斗嘴,但只要他们坚信,在关键时刻,对方能靠得住,哪些争吵顶多只是生活的调味剂,所以请记住,幸福和睦的婚姻是对健康有益的,这是永恒的真理”。
这个研究会给婚姻不幸,但选择凑合的男女当头棒喝。
因为在婚姻中,我们与伴侣关系不好,婚姻不幸福,我们真的无法适应和凑合。如果一个人婚姻不幸,如果不离婚,或者改善婚姻关系,他/她会因此一直感到很痛苦。
好了,看完了这5个改变后会增加人们幸福感的外在因素后,对你是不是有一些启发呢?
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幸福,
可以搬到离上班地点近一点的地方生活,或者可以换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可以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学习一样新的技能,多交一些聊得来的朋友,还可以给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或者亲戚打一个电话,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别忘记了用心经营你的婚姻关系。
注:参考资料,图书《象与骑象人》TED演讲《良好的生活,基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关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