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致力于促进和服务于中国地理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海口至儋州!海南高速公路+1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资源与生态学报 (英文)) 2024年第5期现已上线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 公众号  ·  · 2024-10-22 18:30

正文




点此亲启

致各位读者

2024年第5期现已上线。本期包含4个专栏24篇文章,其中“蒙古高原资源与生态”专栏8篇、“生态旅游”专栏4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专栏9篇、 “资源经济”专栏3篇 。欢迎各位读者赏阅。


JRE 编辑部









1


大数据视角下的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的问题、进展与建议

王卷乐,李  凯,徐书兴,等

摘  要: 蒙古高原位于西伯利亚针叶林到亚洲荒漠草原的过渡带上,具有显著的生态屏障服务功能,对于东北亚的生态安 全和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屏障是一个涉及水、土、气、生等多个方面的宏大概念和复杂系统。传统研究由于缺少大数据 支持,难以从全局视角深刻认识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本区域以往数据匮乏的科研环境带来改善,为丰富对 蒙古高原资源生态的全面理解提供了可能,也将有助于促进资源生态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变。本研究首先梳理了生态屏障建设的现 状,包括其理论研究、技术瓶颈和集成分析方面的不足。进而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三个主要方面综述了大数据驱 动蒙古高原科学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促进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要研究框架和关键科学问题。


Citation: WANG Juanle, LI Kai, XU Shuxing, et al. 2024. Issues, Progres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Barrier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113−112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01



2


2015–2050 年 Khutag-Undur 畜牧业系统动态与未来情景

徐增让,鲜运峰,邹秀萍

摘  要: 在气候变暖、草原退化、沙尘暴频发以及牲畜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协调畜牧业与生态保护成为蒙古国面 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探讨了 2015–2050 年在三种未来气候社会经济情景(CMIP6 SSP1-RCP2.6、SSP2-RCP4.5、SSP5-RCP8.5) 下,Khutag-Undur 苏木畜牧系统的动态过程、未来情景及优化策略。首先,畜牧业系统被解构为三个子系统:草地初级生产、牲 畜次级生产和牧民消费。基于草畜平衡的负反馈机制,构建了 Khutag-Undur 苏木畜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集成了草地覆 盖、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数据,牲畜存栏出栏、牧民收支统计数据及样方和问卷调查等多元数据,模拟了 2015–2022 年现 状饲草产量及承载能力、牲畜存栏出栏量的动态变化,并预估了 2022–2050 年这些变量的未来情景。其次,提出了畜牧业系统可 持续性评价方法,并对三种未来情景进行比较分析,识别了未来较优的畜牧业发展情景。最后,基于三条牲畜数量线,提出了分 两步走持续减畜的策略。主要结论:Khutag-Undur 牲畜数量的快速增长对脆弱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压力。SSP1-RCP2.6 情景 虽为未来较优的畜牧业情景,但即便在该情景下草原超载依然严重。建议在牧民生计多元化前提下持续减畜,以促使畜牧业发展 与草原保护的协同。


Citation: XU Zengrang, XIAN Yunfeng, ZOU Xiuping. 2024. The Dynamics and Future Scenarios of the Animal Husbandry System in Khutag-Undur from 2015 to 2050.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125–113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02



3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锡林郭勒草原生产力影响

闫慧敏,谢格格,牛忠恩,等

摘  要: 天然草原正承受着放牧压力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双重影响。然而,人类活动尤其是草地生态保护工程对 草地改善的贡献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 MODIS 卫星数据,利用 VPM 模型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锡林郭 勒盟草原生产力影响的时空动态。2000–2020 年锡林郭勒盟草地总体变绿,生产力年均显著增加 2.66 g C m –2 yr –1 P <0.05)。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共同促进草地的变绿趋势,相对贡献率分别为 55%及 45%。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及人 类活动对 GPP 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存在很大差异,在锡林郭勒盟中东部等草地生长较好的地区,气候变化是 GPP 上升的主导因素,其相对贡献度均在 65%以上;在锡林郭勒盟西部草地生长较差的地区和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是 GPP 变化的主导因素,其相对贡献度均在 60%以上。此外,草地生产力对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响应敏感,在 2005 年和 2011 年等政策实施的关键年份,草地生产力变化趋势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2000–2005 年,风沙源治理和退牧 还草等措施逐渐缓解了人类活动对草地生产力的压力,高质量草地植被生长明显改善。2005–2011 年草畜平衡政策 实施期间,由于生态补偿吸引力不足,部分牧民在限制放牧的情况下仍扩大了牲畜规模,其对高质量草地的生态影 响尤为明显,导致了 GPP 显著下降。2011–2020 年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奖励计划实施,总体上促进了锡林郭勒盟东、 西部草地生产力恢复,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生态压力。本研究旨在为优化牧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形成草原保护良 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持。

Citation: YAN Huimin, XIE Gege, NIU Zhongen, et al. 2024.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on Grassland Productivity in Xilingol Leagu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134–1146.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03



4


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区 2014–2023 年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凤娇,王卷乐,李朋飞,

摘  要: 多年冻土区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加剧,多年冻土区植被生态 系统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一挑战,了解气候变化下蒙古高原不同冻土退化阶段的植被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多年冻土分布图, 依据“空间代替时间”的理念,划分了不同的多年冻土带,探讨了 2014‒2023 年多年冻土退化不同阶段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 NDVI 值呈下降趋势,下降所占面积比例依次为零星多年冻土区>孤岛和稀疏多年冻土区>连续和不 连续多年冻土区。(2)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不同,气温是孤岛和稀疏多年冻土区( r =–0.736)以及零星多年 冻土区( r =–0.522)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降水是连续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区( r =–0.498)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3)在不同的多 年冻土退化阶段,NDVI 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各不相同。在多年冻土退化初期,地表温度和气温升高有利于植被生长,增加植被覆 盖,降水量的增加则会阻碍植被生长;随着多年冻土退化,地表温度和气温升高会阻碍植被生长,降水量的增加则会促进植被 生长。


Citation: LI Fengjiao, WANG Juanle, LI Pengfei, et al. 2024. Vegetation Changes from 2014 to 2023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Permafrost Reg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147–115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04



5


蒙古高原湖滨带湿地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温云浩,王雪铭,刘华民,

摘  要: 气候急剧变化和人类干扰使蒙古高原湿地遭受严重破坏和萎缩,对环境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和 DEM 数据,建立了 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三个时期蒙古高原湖滨带湿地数据集,通过时空分析,研究了蒙古高原湖滨带湿 地动态演变情况,结果如下:2000 年蒙古高原湖泊(>1 km²)共有 564 个,总面积约为 55216.47 km²;与 2000 年相比,2010 年 湖泊面积显著减少,木本沼泽显著增加,草本沼泽减少。2020 年蒙古高原中部湖泊一直缩减;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湖泊面积不 断增加,草本沼泽、木本沼泽和草甸面积总体增加;湖泊、裸地及盐碱地总体减少;盐碱化程度减轻。自适应帕默尔干旱指数 (scPDSI)与湖泊面积存在明显相关性。近二十年蒙古高原的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着蒙古高原湖滨带湿地的演变。开 展人类活动不能以湿地生态健康为代价,我们应当重视湖泊和湿地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的动态平衡。


Citation: WEN Yunhao, WANG Xueming, LIU Huamin, et al. 2024. Dynamic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the Changes in Lakeside Wetlands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160–117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05



6


蒙古国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

杨梅焕,李雅雯,王  涛,等

摘  要: 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开展气候变暖背景下蒙古国植被动态变化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 的区域植被响应特征及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 1990–2022 年 8 km 分辨率逐年 GIMMS NDVI3g 数据、气温和降水及高程数据为基础,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蒙古国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22 年蒙古国 NDVI 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长速 率为 0.0015 yr –1 P <0.05)。(2)空间上,1990–2022 年蒙古国 NDVI 以增加趋势为主,占国土面积的 60.73%,其中显著增加 占 31.67%,集中分布在蒙古国东部及西部边缘地区;显著减少占 15.67%,集中分布在蒙古国西南部边缘地区。(3)从地形上来 看,除海拔 1500–2000 m 范围 NDVI 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外,其他区域 NDVI 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 500–1000 m 增加速率最快, 并随海拔升高增加趋势先减弱后逐渐显著;不同坡度范围 NDVI 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并随坡度增加增速降低。(4)1990–2022 年蒙古国 NDVI 与气温以负相关关系为主,占国土面积的 66.75%,其中呈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 17.21%,主要分布在蒙古国西南 部地区;NDVI 与降水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占国土面积的 86.71%,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 40.44%,主要分布在蒙古国西南 部地区。研究认为蒙古国植被生态质量总体改善,但气候暖干化引起的中南部区域植被生态恶化应引起重视。

Citation: YANG Meihuan, LI Yawen, WANG Tao, et al. 2024.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egetation Index Variability and Its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Mongoli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175–118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06



7


地理分区视角下的蒙古国土地退化量化分析

韩腾飞,王卷乐,韩保民

摘  要: 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加速了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LD)过程,导致土地质量和生产力降 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乃至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为了防止土地退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 提出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目标。然而,由于缺少一致性评估的定量方法和工具,很难对全球或区域土地退化状态进行量化和 对比研究。本研究尝试利用 UNCCD 推荐的 Trends.Earth 工具,选择土地退化问题突出的蒙古国为研究区,引入地理分区视角, 研究其 2015–2020 年土地退化的格局与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上,2015–2020 年有 12.11%的地区新增加了土地退化,退 化区域位于西南部荒漠、荒漠草原,并逐渐向东北部草原地理分区蔓延。(2)土地生产力指标恢复和退化区域分别为 17.62%和 11.79%,严重退化区域位于蒙古国南部荒漠和荒漠草原地理分区。(3)土地覆盖指标恢复和退化区域分别为 1.80%和 0.16%,退 化区零散地分布在草原、高山和山地针叶林地理分区。(4)土地有机碳指标恢复和退化区域分别为 1.54%和 0.22%,退化区主要 位于山地针叶林、草原与荒漠草原相邻地带。(5)LDN 综合指标恢复区面积 (2.999×10 5 km 2 )大于退化区面积(1.895× 10 5 km 2 ), 反映出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有向好趋势。


Citation: HAN Tengfei, WANG Juanle, HAN Baomin. 2024.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Mongol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Zon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185–119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07



8


乌尔逊河河滨带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  睿,杨欣然,刘华民,

摘  要: 湿地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调节区域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 生态环境问题对河滨带湿地植物分布格局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生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野外采样调查以乌尔逊河植物 群落的分布特征为依据,结合遥感方式得到河滨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因子特征,探究乌尔 逊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结构分布特征,揭示河滨带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力因 素。研究结果表明:乌尔逊河流域湿地植被带状分布现象明显,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地中相对丰度均居首位,是 研究区域的优势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研究区的优势真菌。在沼泽、退化沼泽土壤中, 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直接或通过控制土壤养分间接影响了微生物丰富度。湿草甸样地中,植物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微生物多样性 的最主要因素。在盐化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中,土壤盐度影响了微生物丰富度,且土壤容重是影响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以上 研究结果可为退化河滨湿地生态修复和进一步明确河滨湿地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Citation: ZHANG Rui, YANG Xinran, LIU Huamin, et al. 2024.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long the Riparian Wetland of the Ulson Rive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193–120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08



9


中国 A 级景区空间分异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

杨媛媛,姚  尧

摘  要: 旅游景区作为吸引游客的直接因素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A 级景区的数量和等级是各地旅游市场竞争的主体依托,其空间布局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 11970 个 A 级景区为研究样本,利用最邻近点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网格维数法分析 A 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结构与影响因素,探究 A 级景区时空格局的主要自然、经济、社会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 A 级景区空间分布上具有集聚特征。核密度中心呈现出“多核中心、次核环绕、梯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空间结构分形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的无标度区间。旅游目的地类型与产品类型表现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以华南与华东区域为代表的景区布局较多,该区域自然与经济条件较好,交通便利。A 级景区环绕在京津冀、华东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等省,景区分布密集。研究中国 A 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分析景区的布局与空间联系的复杂性,可为优化区域内旅游发展布局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旅游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有利于对中国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起到参考决策的作用,可以为优化旅游发展布局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Citation: YANG Yuanyuan, YAO Yao. 2024.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ypological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ade Scenic Spots in China. J 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209–121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09



10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三生”空间构建路径研究

凌小盼,张位中,王  冰,

摘  要: 在人地关系中,人类的一切活动依赖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文章从人地关系 角度切入,以云南昭通大山包山地户外旅游空间规划区域为实证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并结合 GIS 空间分析等方法, 解析云南昭通大山包旅游目的地地域主体功能性、空间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提出了人地关系系统理念指导下的“三生” 空间构建路径:(1)形成了五大项目板块及五个功能区,满足不同人群运动需求;(2)形成了“多核心模块”结构,优化了旅游 目的地空间路径;(3)随着时空变化,各板块要素集聚形成“生态-生活-生产”复合型的山地户外旅游空间。研究结论可为促进 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旅游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Citation: LING Xiaopan, ZHANG Weizhong, WANG Bing, et al. 2024. The Territorial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System: Exploring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Spaces” in Mountain Outdoor Tourism Destination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219–122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10



11


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对提升传统村落生态旅游竞争力影响—以中国云南为例

刘梦园,谢洪忠,朱  韬

摘  要: 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结果可对比性,文章基于 ArcGIS 工具,对云南省的六批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 778 个村落进行前期地理环境特征筛选,最终筛选出 37 个高程变化情况和坡度相同的村落进行对比分析,以减少立体性地形地貌的影响。结合 TOPSIS 综合评价法和 OLS 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对选取的 37 个传统村落分别进行了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厕所改造成果对其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生态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较低,且存在较明显的层次性特点,而公共厕所建设的路 径可选择性、区域分布数量、距离和服务可达性对云南省整体的生态旅游竞争力具有较显著的影响力。由此提出了加强云南省整体和各地方传统村落生态旅游建设、重视和加强对传统村落生态旅游相关的公共厕所数量与质量建设以及公共厕所建设过程中要 注重其旅游区域可达性及服务性范围的规划三条建议。


Citation: LIU Mengyuan, XIE Hongzhong, ZHU Tao. 2024. The Influence of High-quality Rural Sanitation on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Ecotourism—Taking Toilet Improvement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 y , 15(5): 1229–123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11



12


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研究—以中国阳朔县为例

李何英,王金叶,魏青青

摘  要: 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融合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基于旅游系统驱动及系统科学等理论,本文构建 了包含需求、供给、媒介、支持四个子系统在内的乡村旅游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借助情景模拟方法预测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优机制。 结果表明:(1)研究构建的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避免了以往子系统划分的格式化现象。(2)在自然发展(NDM)、需求驱 动(DDM)、供给驱动(SDMe)、媒介驱动(MDM)、支持驱动(SDMu)以及协同驱动(SDMy)发展情景下,2035 年乡村 旅游发展指数分别为 0.678、0.702、0.755、0.715、0.776、0.836,SDMy 是阳朔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理想机制。(3)根据乡村旅游 发展指数特征,阳朔县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徘徊增长、快速发展和衰退减弱三个阶段。(4)阳朔县乡村旅游供给指数增长缓慢 且始终低于 0.8,是今后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研究为阳朔县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后发动力,可以加快推进阳朔县及同类 型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Citation: LI Heying, WANG Jinye, WEI Qingqing, et al. 2024. The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Taking Yangshuo County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240–125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12



13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人居环境与居民幸福水平耦合协调关系

樊  华,赵翠薇

摘  要: 推进生态人居环境与居民幸福水平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 2011–2021 年数据,构建生态人居环境与居民幸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 基尼系数和地理探 测器模型探讨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人居环境与居民幸福水平随时间推移呈现上升趋 势,到 2021 年,区域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逐渐增强,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Dagum 基尼系数显示 总体及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上海–安徽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Eco)是影 响两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居民幸福水平提供借鉴。


Citation: FAN Hua, ZHAO Cuiwei. 2024.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Happiness Levels of Resid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251–1262.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13



14


基于 MSPA 的城市群国土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度评估与规划治理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 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

陈金留,李鹏程,王昊琦

摘  要: 环境保护与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形态空间格局(MSPA)方法,评估城市群国土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协同性,构建基于“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土地利用、生态网络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示范区空间与自然环境整体协同性较高,但局部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协同关系较高的区域与国土规划中生态绿心的位置存在较大区域重合。(2)土地利用格局的选择和分布是影响协同关系的重要因子,多属性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利于加强协同关系。本研究基于 MSPA 探讨城市群国土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关系,旨在为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以期为区域的协同治理提 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Citation: CHEN Jinliu, LI Pengcheng, WANG Haoqi. 2024. MSPA-based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Governance of Territor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Metropolitan Agglomerations—A Case Study of EGIDDZ in Yangtze River Delt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263–127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14



15


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生计恢复力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 PLS-SEM 和 fs/QCA

卜诗洁,王  群,胡昌伟,等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发展感知、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对国家公园居民生计恢复力的影响。以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黄 河源园区为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寻各变量之间的线性和 非线性动态影响。PLS-SEM 结果显示,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对生计恢复力具有正向影响;旅游发展感知对生计恢复力具有负向 影响,但对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有正向影响;旅游发展感知和适应能力可以通过转型能力对生计恢复力产生正向影响。fs/QCA

结果表明,单一的前因变量均不构成居民生计恢复力的必要条件,各变量需要依赖与其他变量的组合共同作用;确定了高生计恢 复力的 2 条组态路径和导致低生计恢复力的 3 条组态路径,其中,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是引发高生计恢复力的关键因素,旅游发 展感知则是造成低生计恢复力的重要因素。


Citation: BU Shijie, WANG Qun, HU Changwei, et al. 2024. Drivers of Residents’ Livelihood Resilience in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China: From PLS-SEM and fs/QC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274–128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15



16


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以中国湖北秭归县和巴东县为例

段跃芳,陈少鹏,Brooke WILMSEN

摘  要: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不但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会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基于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视角,研究农户化 肥、农药使用行为,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合作社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参考。本文利用中国湖北省秭归县和巴东县 518 户农户 的调研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合作社及其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加入合作社 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平均处理效应为–341.505 元/亩。(2)农资供应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均可以显著降 低农户的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225.966 元/亩和–163.580 元/亩,而农产品销售服务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 强度的影响不显著。(3)按年龄、受教育年限和种植规模进行分组考察,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 的群组差异。农资供应服务对年龄偏大、受教育年限较低、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影响显著,技术支持服务对年龄偏小、受教育年 限较高、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影响显著,农产品销售服务对年龄偏大的农户影响显著。应该提高农户的入社比例,提高合作社社 会化服务的供给水平,提高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针对性,促使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进一步降低。


Citation: DUAN Yuefang, CHEN Shaopeng, Brooke WILMSEN. 2024. Influence of Cooperatives’ Socialized Services on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Use Intensity—Based on the Evidence from Two Counties, Hubei,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286–129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16



17


伊洛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空间差异

陈  诺,王  蕊

摘  要: 准确识别区域径流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异,有利于明晰区域径流变化机理,为采取正确的水资源 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 Budyko 理论,定量评价了伊洛河流域 2000 年后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空间差异, 计算了径流变化对降水、潜在蒸散发 E0 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量化三者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随海拔降低,伊洛 河流域降水量逐渐降低,潜在蒸散量逐渐升高,径流量逐渐减小。受人口密度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广泛分布于流域中下游地区, 而上游以林地为主。与基准期(1985–1989 年)相比,变化期(2000–2017 年)流域降水、潜在蒸散发分别呈现降低和增高的趋 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伊河上游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为 35.2 mm(‒83.8–84.7 mm),其它五个子流域降水量则以减少趋 势更为突出;其中,洛河中上游减少幅度最大,平均为‒34.2 mm(‒145.9–20.6 mm),而伊河中游减少幅度最小,平均为‒10.9 mm (‒84.2–59.5 mm)。不同区域潜在蒸散发自上游向下游增加幅度逐渐减弱;洛河上游 E0 变化最大,平均为 45.3 mm (38.2–48.3 mm),而伊洛河下游变化最小,平均为 7.3 mm(‒3.2–17.1 mm)。土地利用变化则主要表现为中下游地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 径流变化与降水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潜在蒸散发和土地利用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径流对降水、潜在蒸散发和土地利用变化的 敏感性系数绝对值均随海拔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表明气候向暖干方向变化时,流域径流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响应敏感度均会逐渐降 低。降水减少和潜在蒸散发变化分别导致径流量减小 4.7–17.4 mm 和 0.7–9.1 mm,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径流量减少了 23.0–46.5 mm,可见相较于气候波动,土地利用变化更容易引发流域径流的变化。伊洛河流域以耕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尤其中下 游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径流量显著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在低海拔区更大,最高达到 86.1%,而气候影响在高海拔区更加明显,最高达到 27.8%。因此,推进水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抑制地下水的 过度开采,制定科学的管理和调度政策对于实现流域水平衡从非稳态向稳态转变,促进黄河下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Citation: CHEN Nuo, WANG Rui. 2024.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of Runoff to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Yiluo River Basi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299–131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17



18


丘陵山区耕地撂荒时空格局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温家明,谢花林

摘  要 耕地撂荒现象在丘陵山区十分普遍,理清耕地撂荒现状发展态势可为丘陵山区耕地撂荒合理管控和分类治理提供 参考。本研究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基于 GEE 遥感云计算平台和 Landsat 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和制定耕地撂荒现象的识别 规则,测算了 2002‒2020 年耕地撂荒的规模和年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县域尺度耕地撂荒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 表明,土地利用分类总体精度在 90%以上,2002‒2020 年研究区耕地撂荒率在 3%到 5.5%的范围之间,2013 年的耕地撂荒率最高, 2017 年后耕地撂荒率呈下降趋势,其中 2005 年新增首次撂荒耕地的面积最大。在县级尺度上,耕地撂荒率呈现中间高、四周低 和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现象逐渐增强,局部的 LISA 空间形态的南北差异明显,研究区 东南部耕地撂荒率“高-高”和中部“低-低”值的集聚特征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对丘陵山区耕地撂荒空间信息 提取、驱动因素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并为撂荒耕地再利用和分类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Citation : WEN Jiaming, XIE Hualin. 2024.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ropland Abandonment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A Case Study of Jiangxi,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5): 1311–132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5.01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