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最适合的坐标系上加速?
怎么才能找到最适合的坐标系?
首先,得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
所谓“见识”就是指我们所看见的、感受到的并由此形成的认知。一个人见的多了,在认知上自然就会有提升。我们常说一个成语——见多识广,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你的视野足够广阔,知识面足够开阔,知道世界上还有那样的一种可能,才不会自我设限,有效地引导孩子朝着某个方向去发展。
视野开阔了,心态自然就开放了,全然接纳并喜欢上这个缺点突出的“小异类”,才会有内生动力去引领孩子去到他最擅长的领域。
其次,提高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庄子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的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因为它大而无用,所以我把它砸了。”
庄子说:“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就相当于游泳圈吧)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态过于狭隘了!”
在惠子的坐标系中,葫芦的作用只有一种——当瓢盛东西。所以拿着这唯一的标尺去衡量,就发现大葫芦的劣势——又大又脆,完全是个废物。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建制的产品,它才一定叫做“有用”吗?
而当我们像庄子一样升级我们的认知,切换应用场景,就会发现,葫芦的个头大、质地薄的特点放到水面上,可以增大浮力,可以让我们当做游泳圈漂浮在水面上。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狭隘或是认知障碍而抛弃了太多的“大葫芦”?也许我们的孩子就是这个“大葫芦”,原本具有遨游于江湖的本领和潜质却被视为废物而全然放弃?
最后,我们要用心感悟孩子的内心。只有细心地感知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和擅长做的事,才能朝着那个目标去引导。让目标与孩子的内心产生一种“超链接”,这个“超链接”会让孩子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并指引孩子去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生态位。
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慢慢来。
我们要警惕“加速”、“开挂”这些词背后隐藏的那份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如果是因为努力不够,即便转换N个坐标也是没有用的。就像你不会游泳,不管换多少个游泳池,也不可能学会游泳。
再回到吴怡的故事里。吴怡为了参加国际比赛,经常奔波于上海和苏州之间。在高强度的集训之下,她一次又一次地磨破双脚,尽管每次课程结束都直接累趴在地板上,吴怡也并没提过一次主动休息。每一次的刻苦训练都是在给自己优异的禀赋赋能,一次次的坚持终于走出了在国际模特舞台上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