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2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今晚19:00直播 | 新的一年,从睡好觉开始 ·  2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晚安 ·  5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靈樞經》学习班今日上线 (徐文兵、左常波主讲)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生老病死,《庄子》早在2000年前就说尽了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4-06-08 12:00

正文

记得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堂姐告诉我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像落叶归根一样,八十岁才离开,人生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我们应该替他开心。就是这一句“落叶归根”,让我忽然内心感到温暖慰藉。
离别,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 很多年之后,再读庄子,才发现他把生与死的道理,都参透了。那句让我释怀的“落叶归根”背后,有着庄子千年来留给中国人逍遥的秘密。
尊重自然的往复循环,就像尊重四季的变化那样,原本可以轻松自如。对死亡时的痛苦与不快乐,是源于对“生”与“死”的“分别心”。
▲《落叶归根》剧照
在庄子眼中,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生死也并没有什么差异,是一种缓慢的变化过程。遵循着同一个道。如果谁可以把“无”看成开始,把“生”看成过程,把“生死存亡”看成一个整体,那我们就能超脱生死,心灵得到真正的自由。
我们对万物的恐惧,根源都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当我们能放下这种恐惧,对人生,也就有了真正的勇气。
读庄子对“死”的超然,其实拾起的,恰是一种对“生”的无惧。
如何可以在死亡面前
保持一颗平常心?
要理解庄子的生死观,离不开殷商与楚文化中 “连续的世界观” 。死亡是连续现象中的一个变化阶段,因而没有理由假设“生”与“死”被断绝隔开。万物有灵,可以互相变换。
为什么孔子会说“未知生,焉知死”呢,因为周文化是单面向的文化,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人世环境里,是一种非连续性的世界观。
▲《知否》剧照
夏生秋死的寒蝉,不会明白一年四季的变化,蜩鸠飞行的高度有限,不会懂得大鹏鸟为什么要飞上九万里。有时候我们人类,何尝不是也受生命长度、活动范围和视野的限制,而将自身局限在有限的现实时空之中。
如果说孔子的世界是将人规范在一定的道德礼仪内的线段,那么庄子的世界就一条向两端不断延伸的螺旋线, 不受时空寿命的局限,循环往复,没有终点。
世俗的 价值观常常限制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当人们放弃功名利禄的追求,转而 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不再被物质和名利所束缚,便能在生死面前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超越死亡后的自由
对生命的留恋和死亡的恐惧,会让人精神不得安宁。人能坦然面对死亡,也就能坦然面对世上任何其他事情。
《至乐》中,妻子去世,庄子却击盆而歌。当被问及为何不哀悼时,庄子解释说,他的妻子最初本无生命,然后有了生命,现在又回到了死亡状态,这是归于自然的一种形式。
或许我们难以克服人性里厌恶损失的那部分,若用将一种“本无”的认知带入我们生命中曾失去的事物里,看得见生命原是在得来复失去的波动的变化中,我们面对失去时便能多几分释然。
▲《梦华录》剧照

与恋人或挚友断交时,若能想到天下无不散宴席,白头到老,也是终究难辞一别,此时辞别,与老去后辞别又有何异,我们都只是漫长时间里的蜉蝣。
“方生方,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生命在形成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已经在孕育之中。 因此,万物仅是以一种相对的形态而存在,重点在于,当物理世界自体变化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会如何与世相待?
在庄子心中,“荣”与“辱”都是外在的现象,他选择不管,因为这和他的内在的独立人格毫不相干。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庄子说,可以在荣辱面前不动心,分得清外在和内在的人了不起啊,然而世上这样的人非常稀有了。
唯有精神自由
生命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当我们对比庄子与孔子,便能发现许多微妙处。
面对乱世,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在一套周文秩序中 “克己复礼” ,达到 “天下归仁焉” ,庄子不像孔子这样谈论处理人世的繁文缛节,而是向世人展现出了一种淡然的态度——人世并不需要我们双手奉上人生所有的自由去关切, 心境逍遥了,事情便顺其自然合适了。
《庄子》第一篇提出来的就是逍遥游,摆脱名缰利锁,道德是非,逻辑理智束缚的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因为 逍遥,心无挂碍,才可以悠游自在。
▲《三国演义》剧照
那么如何才能逍遥呢?那便是要有“具见”。对人生有足够大的器度,像大海那样大,培养自己的学问,像大海那样深。
庄子用逍遥消解功利观念,用无为消解礼教观念,用死归至乐消解生死观念,让人的精神得到一种提升,把人的精神扩为无限,任其自由翱翔。
有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阿Q精神的代名词,有人就认为庄子是古人“躺平”的代表。事实上,这些都是人们对庄子的误读。在当下流行的话语体系中,庄子的思想常会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为了能适应大众传播而切断余韵,只粗暴地取出一二,实是囫囵吞枣。
许多古籍的妙处需要入微,寻根溯源,才可能得到一二体察。
▲《中国》剧照
或许曾经我们在教科书上都读过《庄子》中一些华彩的篇章,然而如同庄子认同的那样, 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 整本《庄子》是流动的,彼此连接的,若只读其中的一两篇华彩锻炼,不足以让人真正感受到庄子的魅力。真正的养分,藏在其构建的完整的哲思里。
三联特意邀请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孙明君教授,开设了 孙明君·《庄子》共读营 ,希望花8周的时间,与读者朋友们一起问道庄子,唤醒内心的自由,获得安宁与力量,在纷繁复杂人的世间游刃有余。
▼点击下图,跟着名家读《庄子》
我们为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特意准备了 限时优惠!
现在下单 孙明君·《庄子》共读营 ,可以享受早鸟价!
另,现在下单送价值388元 三联中读知识会员年卡 一张!
不仅可以收听和训练营相关的《谁塑造了我们》,了解中国先哲思想,还可以免费收听近 400+门 大师课!还不够!
为了方便大家共读,还会再送共读营教材孙明君教授著作 《品鉴》 一本。
一流学者深度讲解+科学规划阅读节奏+专业背景助教团,让你一次学习获得 三重收获:
1套庄子的核心思想,以7篇经典内篇为抓手,串联庄子的精神境界。
1套解构经典的学习方法,从文学到哲学,从历史到社会,教会你怎么学习经典。
1种自在逍遥的生活智慧,从「庄子」那里获得精神疗愈,收获安之若命的道法。
▼点击下图,跟着名家读《庄子》


没听过他讲课

很难说读懂了「庄子」


老庄常与孔孟对举,老指老子,庄指庄子,作为儒家的补充,道家与儒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人的两个精神维度。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老子 「道法自然」 的衣钵,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老子整体更偏向政治思想,而庄子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或者说个人生存的境遇。也因此,庄子成为古代失意文人志士的精神寄托。

他们在庄子那里寻得与命运和解之道。庄子的 天道观念、自由思想、平等思想、辩证思想、游世思想 对后世的哲学、艺术、文学、宗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阮籍、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曾国藩…… 他们都是庄子的忠实粉丝。直到今天,《庄子》依然是国人的心病良药。


▲《经典释文·逍遥游音义注》


讲《庄子》的学者那么多,为 什么一定不能错过孙明君教授的课?

来自 清华大学 的孙明君教授能帮我们解开对庄子的误会,带我们看见真正的庄子其人,读懂《庄子》其书。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遭遇官场失意后,往往主动投靠庄子,把庄子思想视为心灵的安慰剂。但是他们往往夸大了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把庄子与躺平划等号,实则带偏了部分读者。

同时,庄子思想本身的深奥精微的,常人难以悟透。比如阅读《齐物论》,普通既有语言障碍,也难以领悟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这就让《庄子》研究多局限于象牙塔中,远离了大众生活。


孙明君教授认为庄学固然是一种高端的义理之学,同时它也是一种亲切的人间学说,它表现为一种亲近平民的处世态度,代表了平民阶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体现出一种平民阶层处世修行的方式。

历史与大众对庄子误会了太久。

庄子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清静无为,如此平民精神的一面,应当属于当代社会的每一个人。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庄子思想与现代社会关系密切,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

“庄子对这个世界的苦难看得很深很透,他在看得深透之后,并没有拂袖而去,依然深深地挚爱着这个世界。”——孙明君

结构经典的办法

零基础也能轻松悟透


孙明君教授是研究庄学的权威学者、文史大家,他在清华大学任教近30年,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老庄研读等课程,编写《中国古典诗歌品鉴》《老庄读本》等教材。在清华大学课堂被反复印证过的授课效果,你一听便知其价值。

权威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的讲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