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旅游市场为50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69.12%,年均增长 11.08%。如此大的市场体量、如此快的增长速度,是政府、企业、民众所乐见的,但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是,一些欺客宰客、不正当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对于如何破解这些问题,为民众营造优良的旅游市场环境,记者采访了一些2018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倾听他们的看法和见解。
旅游业发展是繁荣与问题并存,一些侵害游客的违法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大家给予了理性分析。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黔东南州副州长胡国珍认为,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欺客宰客的违法行为,需要重视、尽快根治,也要理性地看待——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是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主委吴志明说,在竞争中,有些不守法、不守规的企业动起歪脑筋。“一些旅行社组团报价很低,然后在途中增加很多购物点,强迫或者诱导游客消费。游客当时就不满意或者回家后又反悔了,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中国每年几十亿人次的游客量,基础设施、市场监管方面存在一些跟不上的地方也在意料之中,关键是如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实现质的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认为,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伴随着旅游市场的繁荣,出现了一些欺客宰客、强迫购物等乱象。我们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陈百灵说,如果一味放纵,等产业做大了再回过头来,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问题积累得太多、行业口碑尽失,消费者、投资者对这个行业失去了信任,无法扭转局势;另一种是政府以及全行业费尽全力扭转行业形象,但是付出得成本高昂,得不偿失。旅游业不断涌现新业态,应让发展与监管并进,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做出百年品牌。
谈及如何解决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解决之策首要是加强政府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说,这几年,从国家旅游局到地方层面都很重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家旅游局监管司开展了多轮市场整治行动,云南等地也花了很大力气整治市场乱象”。
全国政协委员、搜狗总裁王小川说,对于旅游市场乱象,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理,应该能够建立更健康的市场环境。一些地区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一旦集中出现旅游乱象,最终损害的是当地旅游的品牌形象。有些旅游矛盾多发区域,可以多向做得好的区域借鉴经验模式。
“加强监管势在必行。”庹庆明建议,“一方面,建议成立旅游综合执法部门,对旅游各要素进行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另一方面,对涉旅安全问题,旅游部门要积极参与,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柳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韦震玲认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扰乱市场秩序的案件,需要管理者反思法规层面是否完善,体制机制是否理顺,法规政策实施是否到位。这就需要加强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提升管理部门的行政能力。
吴志明建议,旅游企业要大力推进诚信建设,要对自身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品牌负责。政府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增加旅游企业的违法经营成本,让企业不愿也不敢走歪路。同时,相关部门要运用现代化的旅游监管手段,实时、有效、精准地对违法违规的旅游企业进行处罚打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党委书记戴世宏介绍,为整治旅游市场突出问题,规范市场秩序,云南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即“22条”措施,层层压实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出重拳打击非法旅游活动,比如“不合理低价游”、强制购物等,旅游市场秩序得到了根本性好转。“云南旅游市场的投诉率大幅度下降,游客满意度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