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浅度
在二十多年间,中国青春题材电视剧几经嬗变:
第一波浪潮,
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以《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为代表的
“叛逆青春剧”
;
第二波浪潮,
是在00年以来至前些年,深受韩剧影响,充斥大量车祸、失忆、重病、复仇、身世之谜、纠葛关系的
“戏剧青春剧”
;
第三波浪潮,
是在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网文市场的现象级爆发与IP化浪潮,霸道总裁与傻姑娘模式、高冷学霸男与软萌学渣女模式,构成了极具青春、时尚、浪漫体验的
“梦幻青春剧”
。
然而,随着政策导向与行业风向的转捩,1号预测,中国青春题材电视剧即将迎来第四波浪潮,这波浪潮,即是以现实主义创作为核心的
“现实青春剧”
。
现实青春剧的“话题力”
如今,撬动一部影视作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便是它的话题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谈传播,主要谈
“到达率”
,即一部作品播出之后,直接覆盖的收看人群;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再谈传播,更要谈
“传达率”
,即一部作品播出之后,它是否能产生二度传播、三度传播乃至N度传播,纬度越多、成效越大。
当然,传统媒体时代,亦有口口相传的“传达率”,只是到了新媒体时代,由于微信、微博等传媒载体的兴起大大降低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成本与范围,“传达率”的重要性,便成为了决定性因素的重中之重。
而取决一部作品是否能产生“传达率”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它是否具备话题性。它是否是观众愿意探讨的话题、是否能为观众与朋友创造日常谈资的话题,具备了这些因素,观众才愿意自来水地为你“传达”。
而1号之所以认为“现实青春剧”具备极强的话题性与附加的传达率,便是因为,
现实题材,是关于当下的
,它展现了时代中人的态度、选择、挑战,充满真实的力量与生活的气息,因此每个时代中人都会看到自己的身影、问题、焦虑,所以,具备了探讨空间;
青春题材,是关于年轻人的
,它展现了年轻人的态度、个性、审美、价值观,而在以微博为主的制造社会话题的主战场上,年轻人是最活跃的。
所以,在现实题材中,你看到《我的前半生》激起了社会热议,它让轻熟女性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可能的问题、隐含的焦虑;所以,在青春题材中,你看到了《小美好》的极高热度,它击中了年轻人这块最具有表达欲的话题制造人群。
而目前,“现实+青春”题材的“现实青春剧”尚未合流,可以预见,集双边之力,或将释放极大的“话题力”。
现实青春剧的“小诗意”
关于“影视诗意”,国产剧的审美也在发展中不断调试。
之前,关于“影视诗意”,国产剧的审美建立在空想主义的浪漫思潮之上,即,聚焦于豪门、大人物、上流社会,这些距离普通人十分遥远的、纸醉金迷的浪漫。它成为流行模式的社会背景在于,中国观众普遍处于物质生活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所以,对在这种背景之下的浪漫故事有好奇、有期待。
如今,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逐步形成,消费升级的方兴未艾,观众对影视审美的需求,已然从浮华转为质朴,从梦幻转为真实,从大人物的上层社会转为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当王子公主的童话已经被观众戏称为玛丽苏与杰克苏的老梗时,平凡之中却有宛如万花筒一般即将登场亮相的好戏。
这种影视美学的转捩,1号预测,将会普遍地发生在中国剧集中。
而在青春剧中,我们已然看到了这个趋势——《最好的我们》中,男主角已然不是高高在上、无可匹敌的学霸了,他也有他的软肋、自卑、失败、焦虑,他也仅仅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的平凡学生,而非学神。但是,他足够努力、足够上进,试图要超越自己能力的疆域,做得更好。
因此,这就是属于平凡之中的“现实诗意”:
身份的卑微不等于精神的卑微,人格的强大远胜于物质的强大。当取消了用物质包裹的华丽之后,现实诗意便用精神力量充盈观众的审美。
2018年现实青春剧的“头炮”
在1号目之所及的范围内,《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应该是2018年第一个主打“现实青春剧”概念的国产剧。
一方面,它具备足够的“话题力”。
故事讲述的是自1998年以来二十年间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中一拨青年人的故事。其中,经历了1998年11月,腾讯公司成立,发布QQ这款划时代的社交软件;经历了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股指暴跌,世界网络泡沫开始破灭,中国互联网行业也未能幸免于难;经历了2004年,中国网络文学付费阅读悄然崛起,并至此生根发芽,形成苍天大树......而《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的人物命运,便是在这一个个重大的时间节点上,随之起伏。
而此间,是我们这个时代中人的共同记忆。有人经历过互联网泡沫带来的阵痛,有人经历过网络聊天室时代,有人经历过互联网创业大潮,还有一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是在网络文学时代中随之成长。
于是,这个故事让我们在这二十年的光阴中,看到自己曾经参与过的时代痕迹。而这种缅怀,便形成了“话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