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黄埔观察
黄埔最具影响力资讯平台,给你一个360度黄埔,而不只是A面,或B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万人盛宴!狮山官窑生菜会盛况→ ·  16 小时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一地公示涉农补贴,公开6000多人的手机和身 ... ·  昨天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定了!最高可享1.5万元补贴! ·  2 天前  
佛山电视台  ·  100部优秀作品!“我和我的佛山”2024优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黄埔观察

黄埔科创突围,杀红了眼

黄埔观察  · 公众号  · 广东  · 2025-02-23 23:58

正文


广州开发区近日出台出台容错政策,明确“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看似为科创企业送上救命稻草,实则暴露了国资创投的深层矛盾。
这种政策对科创企业培育的作用,既是强心剂,也是试金石;而真正的创新,本质上是一场无法被计划的冒险游戏。
01 国资避险基因的制度突围
传统国有资本以“保值增值”为铁律,早期科创项目的高风险性与之天然冲突。
国资创投的“不敢投”本质是风险厌恶的体现,根源在于传统考核机制将“保值增值”奉为圭臬。
广州、深圳等地允许种子项目100%亏损的容错政策,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将风险容忍从口号变为可量化标准,倒逼国资管理机构从规避风险转向管理风险。
例如,广州开发区明确种子直投单项目可全损,深圳天使母基金设置差异化容亏率,均是对“失败即问责”体制的颠覆。
这种改革直接触及国资考核的深层矛盾——当国有资产流失的政治压力遭遇科创投资高风险的市场规律时,唯有通过制度性容错,才能释放国资的风险投资基因。
中国金融体系长期存在风险定价失灵的问题,银行信贷偏好抵押物,资本市场追逐短期收益,导致硬科技企业陷入“死亡之谷”。
容错政策的价值在于,通过政府信用为市场传递风险定价的锚点:
当国资敢以100%亏损的代价押注早期项目,社会资本才会跟进形成风险共担的生态链。

例如,重庆对高成长性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杭州萧山将容错程序制度化,均是通过政策杠杆撬动市场信心。这种“政策先行—市场跟进”的模式,本质上是用行政手段修复市场机制的缺陷。

02 警惕政策套利风险
但要注意的是,容错政策绝非“免死金牌”。
广州开发区的《实施细则》强调“受托管理机构尽职尽责”的前提,杭州萧山明确“弄虚作假不适用容错”,扬州划定七种容错情形的边界,均试图在激励与约束间寻找平衡。
但实践中,如何界定“尽职尽责”本身就充满弹性。
某省调研显示,77%的受访机构认为纪检部门对容错机制认同度低,64%反映程序复杂。若监管跟不上,政策很可能沦为权力寻租的温床。
政策规定“单项目亏损由风险准备金弥补”,看似保护了国资,实则将风险转嫁给后续年度的奖励资金。
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本质是拆东墙补西墙,反而可能加剧资金链的脆弱性。
如果国资机构为完成投资指标而盲目撒钱,或企业利用政策漏洞虚构项目,容错机制可能异化为资源错配的推手。
这就要求政策必须配套动态评估体系。例如成都高新区按基金类型设置20%-80%的容亏梯度,北京东城区将“正常投资风险”排除在追责范围外,以精细化规则防范系统性风险。
另外,要求“按全生命周期考核”固然合理,但科技创新的周期往往长达十年以上。
广州开发区规定种子项目最长投资10年,看似超前,实则仍受制于国资保值增值的隐形红线。
某险资机构就此坦言:“客户偏好短期收益,政策再好也难落地。”
03 创新的本质:不可计划
历史证明,最具变革性的创新往往诞生于计划之外。
英伟达的GPU本为游戏开发,却意外成为AI算力基石;真空管的发明者未曾预见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这些案例揭示创新的本质:它是技术“踏脚石”在自由碰撞中的涌现,而非线性规划的产物。
中国各地力推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培育路径,虽能提高企业存活率,却可能将创新局限在既有技术轨道内,错失颠覆性突破的机会。
地方政府能做的是构建“宽容失败”的生态,而非指定创新方向。真正的创新需要无目的性的试错空间。
比如,德国高科技战略通过专项计划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却不干预技术路线;美国DARPA以“高风险高回报”模式支持前沿探索,容忍90%的失败率。
反观中国部分地方政策,仍存在“既要容错又要KPI”的矛盾。
例如某地要求瞪羚企业三年营收翻番,导致企业为达标而放弃长周期研发。
又如,某地“专精特新”企业为满足专利指标,大量申请低价值实用新型专利,反而挤占核心研发资源。
当容错政策与行政指标绑定,创新可能沦为政策表演。
容错的根本不是怎么容,而是容什么? 容错不能错容。
好的机制关键在于要使用好,实现既不钻制度的空子,又能形成好的导向。
地方出台容错政策需要准确把握容错的深刻内涵和要义,对那些无谓的错误、低级的错误、不该发生的错误、可以避免的错误,不应容也不能容。
否则,容错就会变成了错容, 容错不错容才是真容错、容真错。
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科创政策长期受“卡脖子”焦虑驱动,容易陷入技术追赶的路径依赖。
但真正的创新生态,不是靠政策宽容失败,而是让失败本身成为常态化的市场筛选机制。
创新的本质是野性的、不可驯化的,政策能做的,只是为这场冒险提供一张“安全网”,而非设计剧本。

往期相关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