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样是一天,每个人产出可以完全不同。
11.17到11.20,我全程响应北京私房课学员,每一天都忙到分钟级。
不妨先晒晒日程。
11.17 号
6点起床,6点半从宾馆出发去高铁,7点到站去肯德基早餐
8点高铁出发,补觉,回复各种消息,11点半到站
12点出站打神州专车到北京某写字楼拍专访视频,在写字楼下吃了一碗羊肉面
14点开始拍摄,15点30拍摄完毕,不满意,重新拍了一遍。
16点30分出发去新侨酒店,17点30分到酒店,安排住宿,看场地。
18点10分和私房课学员聚餐。
20点30分上楼准备鲸打卡分享,21点准时开始。
22点45分结束鲸打卡分享,开始和慧敏沟通私房课筹备细节。
24点和慧敏沟通完,开始刷各种消息,凌晨一点睡去。
11.18
6点起床,完成微信文章,推送,顺便写了一篇百度问答。
8点46分赶到楼下吃早饭,8点56分出现在会场。
9点私房课,12点10分下课合影。
13点全体会来私房课做睡眠体验,13点40分清醒,注意到刘洁和小章鱼儿没有休息,摄影师和晓露、桐心、慧敏没有休息。
14点私房课,18点下课。
18点聚餐,20点到房间和学员盘子、小章鱼儿等一对一私聊。
24点送走小章鱼儿,刷微信消息到1点。
11.19
7点起床,写了一篇百度问答。
8点36分赶到楼下吃早饭,电梯堵,直接走下去,在餐厅和张华老师聊天,9点分出现在会场。
9点私房课,12点10分下课合影。
13点开始和私房课学员一对一合影和沟通。
14点私房课,18点下课。
18点聚餐,8点30分学员呼呼、段晨、卞栎淳、袁茹锦、叫我老曹,史小蓉,还有IP营伍小欢,尹立新等一对一私聊。
凌晨2点30分主动要求大家回去,3点睡觉。
11.20
7点30分起床,8点40分和艾力在饭店进早餐。
9点20分,在房间和伍小欢,李子,何小英,慧敏谈项目合作规划。
11点10分,和慧敏们出发高铁。
12点20分,在高铁麦当劳。
13点10分,在高铁上落实后续工作,顺便告诉桐心带人的两个关键,只告诉她第一项,如何定义目标。顺便翻了四本书,告诉慧敏这四本书写作问题都在哪里。
17点30分,在武汉站打车回家,堵车到19点10分到家门口。
19点30分,吃饭,然后出门取快递6个,遇到大宝放学,让她陪我拿快递,回到家21点。
开始核对本周日程,安排学生汇报工作。
日程紧张倒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多的人大都如此,但是值得普通人注意的是,这种紧张的日程里隐藏中一种需要刻意练习才能掌握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瞬间切换你的思考赛道,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
2
瞬间切换思考赛道的能力有什么难?
第一是得快。
我说的是瞬间,也就是尽量不经过调整,马上就从处理意见书思维切换到处理另一件事的思维。很多人能切换,但速度不够快,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因为他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把解决问题的背景信息,历史信息调出来,会花很多时间,我切换和调入这些信息很快。
第二还是快。
瞬间切换后要瞬间把事情处理干净,这就要求你大脑里有多种解决不同问题的思维框架,在切换背景的时候,顺便切换工作方法。
如果用一个工作方法去处理不同的问题,那当然不行,所以不能只把对话场景和人切换了,工作方法没有切换。
比如我早上写作是面对读者,早餐谈话是一对一讲话,讲课是一对多讲话,合影是面对摄影师,每种模式要用到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方式还是有不同的,需要自己尽快切换。
3
这种能力怎样练出来的?
我觉得是事情逼出来的,这种能力很难刻意练习,必须是不同的事情逼上来,又必须响应,人在压力下就被逼出了快速响应的能力。
很多大学生抱怨在学校参加了社团,工作太多,影响学业,其实反过来看,这未必就不是一个锻炼你多场景切换能力的机会。
如果连社团、生活、学习三件事都响应不来,抱怨社团工作影响你的学习,那你怎么适应未来高强度的职场工作?
我的新任小助理,在学校也是能力独当一面的人,自从跟着我开始正式做事,已经感觉到天天完不成进度,这就是在战斗力爆表的人身边,你就必须战斗力爆表,过半年,你再看自己,突然发现你变得好厉害了。
所以我的上一任助理晓露,我送给慧敏当正式员工用,尽管她现在才大四,但是我给慧敏说,这个人的水平直接当工作三年的人才用就好,待遇也要按这个标准开。
我觉得啊,没有这个快速切换处理不同事务的能力,就别想拿五万的月薪!
不知道咪蒙的新课会不会教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