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是我国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以下简称“大湾区国创中心”)
是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打造的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8月正式入轨运行。中心坚持科学引领、需求驱动,致力于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以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和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使命,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支撑广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位于广州科学城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品、产业和产业链上。
大湾区国创中心正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田宏:
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广东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坐拥三地优势、联手协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向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前行。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广东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秉承着时代使命诞生的大湾区国创中心是国家在广东布局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是联通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重要一环。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品、产业和产业链上。”大湾区国创中心主任田宏表示,国创中心正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
科技成果无法有效地商品化、产业化,导致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出现断层,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现象。如何跨越这一鸿沟,是当前我国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田宏介绍,自诞生之初,大湾区国创中心的目标就是直面创新链上的技术研发风险区、资本动力缺失区、人才聚集薄弱区,跨越“死亡之谷”鸿沟,让早期、原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闯入大市场。
建设总部直属创新平台是大湾区国创中心的特色所在。聚焦当前亟待突破的国家战略需求,中心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牵引组建技术攻坚主体,致力于实现产业“卡脖子”技术和“长板”技术突破。首期已启动4个直属创新平台建设:工业软件产业发展中心,聚焦共性内核技术攻关和推广,助力打造中国工业软件第一极;粒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承接清华大学工物系成果转化,聚焦高端粒子诊断与治疗设备、先进科学仪器等,着力打造民用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平台;智能系统创新基地,由李泽湘教授领衔,培育智能C端、智慧健康、智慧农业等领域端到端的硬科技创业生态体系;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按照“一硬一软一筋骨”总体布局,建设研发中试线、集成电路设计及一批关键零部件项目,助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走进大湾区国创中心展厅,来自直属创新平台的成果正不断“上新”——针对肿瘤手术中的痛点“切缘”判定,仅重800余克的术中手持式医用伽马相机可“一秒成像”,实时检测到手术切除边缘的肿瘤细胞分布,帮助医生实施精准切除,将为千万人带来福音;玻片扫描影像系统,每天能够扫描3500余张病理切片,足以支撑一家三甲医院一天的工作需求。借助智能化、数字化手段,该系统不仅可填补病理医生缺口、提升病理诊断效率,还将支撑起更长远的目标——建设国家病理标准数据库。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术中手持式医用伽马相机项目
瞄准构建成果转化支撑体系这一目标,大湾区国创中心正在探索以“技术+产业”双轮驱动,强化“科技+金融”投资链条,推动重点产业项目研发及产业化的转化之路。研发层面,面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整合资源,聚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技术熟化、样机开发等。产业化层面,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以省财政资金“补改投”首批试点为契机,围绕重点成果进行市场化投资,形成直投种子天使、国创基金VC风投、外联基金PE价投的完备投资孵化链条。
要释放创新活力、鼓励成果转化,还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对此,大湾区国创中心作为广东省科技创新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地,将积极探索实施经费“中长期概算+包干制+负面清单+绩效评价”相结合的支持、管理模式;强化高端人才激励,允许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管理团队参与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未来还将有更多体制机制的突破,以制度创新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田宏说。
进行研究讨论
推动大湾区创新资源深度协同,形成跨领域、大协作的创新网络
创新要素,重在流通。如何激活大湾区一池春水?大湾区国创中心将目光投向这片广阔天地。田宏介绍,中心正按照“1+9+N”创新体系布局,在“1”核心总部建设引领下,推动“9”分中心建设,推动大湾区创新资源深度协同,形成跨领域、大协作的创新网络。
据悉,首期已设立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4个分中心。下一步将联合各地市,遴选培育新一批分中心。
为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大湾区国创中心在“N”序列建设中,将联手多类企业、机构,按照龙头企业联合、成果转化孵化、服务机构拓展三种模式开展。其中龙头企业联合模式,依托央国企产业资本优势以及国创中心灵活先进的体制机制,凝练关键领域、聚焦关键需求联合攻关,在企业自身应用场景中推动成果产业化,助力央国企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企业内部的“创新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