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影视工业网
影视工业网CineHello.com ,泛影视制作垂直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廣告狂人  ·  “好炸鸡自有答案”,系列整活简直王炸! ·  13 小时前  
销售与市场  ·  假“饺子”吸粉带货,《哪吒2》被畸形流量围攻了 ·  19 小时前  
廣告狂人  ·  格力改名,市场部天塌了! ·  昨天  
销售与市场  ·  商超“回暖”?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影视工业网

对话鲍德熹|电影工业水下拍摄新里程碑,中国“智”造走向全世界

影视工业网  · 公众号  ·  · 2025-02-12 21:00

正文


“我们大家是合作去做好一个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这对我们将来中国电影工业的水下拍摄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们应该把它提到我们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来考量”。


—《蛟龙行动》摄影指导鲍德熹



电影《蛟龙行动》依然由林超贤执导,并邀请著名摄影指导鲍德熹加盟,两位顶级电影人再度强强联手。这不仅是《红海行动》的正统续作,更是中国首部潜艇题材电影,在多个影视技术层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如果说电影《红海行动》树立了军事题材电影的新标杆,那么《蛟龙行动》则是从陆地转向海底,凭借极具颠覆、极具创新的水下拍摄技术,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视听体验。 作为一部潜艇题材电影,从此前片方所公布的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 水下拍摄时长竟超「400小时」 。要知道国内电影水下拍摄仍处于探索阶段,且长期面临技术不成熟和专业团队稀缺等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指导鲍德熹带领剧组迎难而上,不仅要完成影片的水下拍摄,更要重新构建一套颠覆式的水下拍摄流程。因此,《蛟龙行动》不仅是一场震撼影像的视觉革新,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一场硬仗。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光影诗人:鲍德熹

中国电影技术自主化的坚定推手

谈到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鲍德熹始终是一位重要的推动者。作为 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得主,第一位也是仅此一位获得该殊荣的非美籍华人摄影师 ,不仅以独特影像风格闻名,更致力于推动国产电影技术突破,尤其是在本次电影《蛟龙行动》,将 水下机器人 这一独特品类首次引入电影拍摄中。

鲍德熹始终认为,中国电影工业要想真正崛起,不能只依赖进口设备,必须要建立自主技术话语权。 从《卧虎藏龙》到《蛟龙行动》,他不断探索如何在视觉艺术与技术革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超前跨界合作

全球首台电影级水下机器人的诞生

过往,传统电影水下拍摄长期受限于设备笨重、潜水摄影师作业时间短、水底光线复杂、画面构图稳定性差与安全风险高等痛点,许多电影不得不放弃真实拍摄,转而依赖CGI构建水下场景。

“在我接到《蛟龙行动》拍摄任务的前四个月,我就提出想要一个在水下可以遥控操作的机器,来代替我们部分人手的拍摄任务。” 面对该部电影大规模水下实拍的技术壁垒,鲍德熹通过国内最大特种设备租赁公司——优绩影视的介绍,与深圳鳍源科技合作,共同探索使用 水下机器人 拍摄电影的可能性,这促使了全球首台电影级水下机器人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水下拍摄的新里程碑。

电影级水下机器人

重新定义水下拍摄与流程

技术的突破,往往是对方式和流程的彻底重新构建。

在传统水下拍摄中,潜水摄影师是主导者,他们需要穿着厚重的潜水服,背负氧气瓶,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镜头调度。这意味着每个镜头都必须精确计算时间,一旦氧气耗尽或潜水摄影师体力不支,就必须暂停拍摄,重新调整设备下水。这种拍摄模式不仅限制了导演、摄影指导的画面表达与创作自由,还让许多复杂水下运镜难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安全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水下自主稳定画面的实现

“那么当时我就很好奇地测试,到底这个水下机器人它可以做到什么?” 鲍德熹老师坦言,对于水下拍摄来说,能否实现水下稳定构图,是重新构建水下拍摄流程的第一步。

在常规水下摄影棚环境下,就算最简单一个潜水摄影师下去,旁边肯定会配备1—2个助理进行协同作业,哪怕静水情况,摄影师与助理的晃动自然就会产生,那么所手持的摄影机就会有上下左右的晃动,这对于电影本身要拍特效作为背景素材会产生一定影响。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水下机器人的稳定性帮助我们在水下进行稳定构图,然后我们才有下一步的操作测试。” 让鲍德熹老师选择与鳍源科技合作的基础,便是水下机器人的强抗流与强稳定性。在电影《蛟龙行动》中所使用的电影级水下机器人,更是搭载了此前仅在海洋工程领域才使用的自研抗流悬停模块,这一模块能够实时感知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并通过AI智能算法进行自动调整,使机器人即使在任何水流环境下可以实现超长时间任意深度、任意角度的精准悬停,以确保拍摄画面的精准构图与焦点清晰。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这一技术突破极大提升了电影拍摄质量,还极大降低了后期特效修复的难度,为《蛟龙行动》的深海场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沉浸感。

“Dolly+摄影机”的水下融合

而鲍德熹老师在采访中,对电影级水下机器人的运镜表现极其满意: “操作水下机器人,其实就是把我们平常摄影机掌机当中的上下运动、左右运动,加上整个机器的左右摇动,上下摇动,总共是8个方向的运作实现。它把1个传统的Dolly(移动摄影车)加上了摄影机本身的操作结合在一起,因为我们坐在这里,已经可以完全操控我们想要什么速度,想要什么角度,然后这个镜头是从哪个角度去看我们想要的东西,对我们拍摄是一个很大的革命性的帮助。”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相比传统依赖水下手持、机械臂与滑轨等组合运镜方式,电影级水下机器人采用全球首创的六自由度矢量大功率电机矩阵,彻底打破了水下运镜的技术瓶颈,实现360°全姿态全向运动控制,快速响应低延迟,让水下拍摄真正进入自由运动时代。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此外,电影级水下机器人不依赖外部机械结构,而是通过精准控制多个推进器的动力输出,在水下实现“电影级”精准操控。 “因为影视的东西对每一个机器的运动都必须要小心,也要做出一个更顺滑的处理。所以整个我们叫作Attenuation(衰减率),是需要工程师在我们旁边不断地调节电机的力量,以至于更加适合我们在8个方向里的运动。”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无论是环拍、模拟摇臂、模拟轨道平移和任意角度轨迹跟随等复合运镜模式均可平稳实现。在《蛟龙行动》中,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潜艇高速推进、鱼雷发射等场景。水下机器人赋能水下全向运镜的突破,使得电影的水下场景更具冲击力、震撼感。

岸上即时操控 高效掌控水下8K“活镜头”

在水下拍摄领域,设备的承载能力决定了拍摄的极限。传统水下拍摄相关设备往往因体积、负载能力受限,只能搭载小型摄影机,导致画面质量难以匹配岸上电影拍摄标准。哪怕是潜水摄影师手持拥有专属潜水壳的电影机,晃动等因素也会限制镜头画面表达。而电影级水下机器人基于电影水下拍摄的使用场景,对机身进行重构,负载能力可达60KG,使其能够稳定承载如ARRI、RED、索尼威尼斯等高端电影机。在《蛟龙行动》中,鳍源水下机器人则是搭载了8K IMAX认证的RED V-Raptor XL机型,实现了8K超高清拍摄,真正让水下拍摄达到院线级画质标准。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用鲍德熹老师的原话,光有8K画质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这个镜头是“活的”。 “我们是职业电影拍摄,所以这个镜头是一定是要“活的”。我们要人工对焦,所以需要额外的马达去做好人工对焦的准备。然后水下的光变化莫测,所以我们还需要有一个马达是专门给光孔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岸上去不断调节我们摄影机本身的感光度,来适应我们水下拍摄的难度。”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此外,过去导演、摄影指导与水下掌机之间存在极大的沟通难题,进而导致拍摄进度缓慢,甚至有很多关键镜头无法补拍的情况发生。 “以前我们拍水下,比较痛苦的就是,比如说我们要跟水下的掌机要沟通的时候,我们通过水下喇叭跟他讲,可能有些动作他也听不清楚,喇叭有时候有Function(运作),有时候没有Function(运作),本身沟通就存在很多问题。”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电影级水下机器人的革命性在于将水下拍摄变为“可视化透明工程”,洞察关键痛点场景,自研岸上有线SDI图传系统,配合跟焦变焦手柄等,实现电影机参数调节、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与环境监看,让水下拍摄的可控性大幅提升,这也是鲍德熹老师非常看重的功能之一。 “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当时在岸上就进行决定,而不是在水下。此外,我们用水下机器人去完成拍摄任务的时候,我们的速度可以加快很多,只要岸上准备好了,把机器装好在上面,我们随时就可以把它放下去,然后走到我们该要看的位置,先做好准备。”

*电影《蛟龙行动》花絮,北京博纳影业版权所有


“现在一个操作员就在我身边,就在导演身边。当我们在操作所有东西的时候,马上可以根据我们现有的情况做出立马的改动,这样对于所有的操作来说都是极为方便,而且这个指示是及时的、马上进行的,所以水下机器人的操控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