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后的“
北京8分钟
”刷屏网络,冰屏、智能机器人、轮滑演员的配合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日益强盛、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的中国。这一切精彩呈现的背后,离不开许多人并未呈现在台前的默默努力,90后乐清小伙谢文文就是48位推屏手之一,为这次演出他进行了87天的全封闭训练。身为短跑运动员的他坦言,演出训练比日常比赛训练还累,而为国争光的感受也不输拿下奖牌。
让我们回顾一下“北京八分钟”的精彩↓↓↓
在“北京8分钟”的整个演出过程中,负责“带领”机器人与冰屏最先登上舞台的,是48名身着黑色紧身衣尽可能“隐形”的演员,他们两人一组,前面的人负责方向和牵引、后面的人负责发力推动,确保24台机器人与冰屏能够准确无误到达相应的位置并成功启动。
5号屏幕正是由谢文文与一名同伴一起推上中央舞台。身高1.80米,1994年出生在乐清的谢文文,如今是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田径专项的大三学生,由于父亲在外经商的关系,谢文文常年跟随父亲一同在外生活训练,但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也经常会回到温州的家中。
和导演组成员合影的谢文文(中)
能够加入此次的表演团队,谢文文说是源于去年11月的一场选拔。“当时是要求身高1.75米到1.85米之间,体育素质好,身材匀称,有一定运动技能的学生。”谢文文记得,参与选拔后,其实他自己也没想太多,但三周后,忽然接到通知说,经过三次严格审核,他通过了选拔。就此开始,他和其他入选的同学们一起,前往北京昌平的一个训练地集训。
直到见到导演组,谢文文才明确知道要参加“北京8分钟”的演出。这场演出需要所有人签保密协议,表演之前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参与其中,以及所有的表演细节都需严格保密,包括家人也不能泄露丝毫。直到平昌冬奥会开幕前一天,谢文文才告诉家人第一次不能回家过年的原因,并交代他们记得按时看演出。“虽然我们在表演中不会露脸,但整场精彩绝伦的演出离不开我们每个参与者”。
到平昌之前,谢文文与同伴们在北京封闭训练了近3个月。集训时,他们每天要推着至少800斤的道具来回走上几十趟,算下来距离至少上千米。“开始推的训练屏是600斤,真正用在表演中的屏是800斤,所以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力量训练。”
尽管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体能与力量训练对谢文文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演出推屏的训练却也让他们感受到“亚历山大”。据介绍,闭幕式现场道具出口到舞台中间有一个近6米长的坡路,在训练中他们需要着重练习如何平稳地把道具推上斜坡。
屏幕本身的大重量已然令人吃力,加上谢文文所推的5号屏所在位置行程相对短,上坡更需要瞬时的爆发力,但同时又要保证屏幕的稳定与停留位置的准确。“因为位置误差不能超过1米,一旦没推到指定位置,屏幕就很可能接收不到信号,那就失效。”谢文文深知,肩上担负着的责任极大。
谢文文(右)与同学在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前合影
推屏演员另外一个练习要点就是动作协调统一,这48名演员要将24台机器人推到指定位置,机器人接受统一指令启动。只有这个环节正常了,接下来的8分钟才能正常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系列的动作,比如定点。”谢文文说,推到位置后,“会有统一的口号,让我们一起降轮,然后再启动(机器人)。”后台技术人员会和每组推屏演员确认机器是否正常,推屏的过程要求在3分钟之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