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生长。伴着明媚春光,读上几本好书,是一个美好春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周的“一周书单”,书评君从文学、社科、历史、新知等领域精选了6本值得关注与入手的最新好书。如果没有时间去踏青,不妨先在书里开启春光吧。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李妍
《地下铁道》
作者:(美)科尔森·怀特黑德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3月17日
《地下铁道》讲述了奴隶少女科拉无家可归,受到欺辱和强暴,终于下定决心,逃出人间地狱的故事。她穿过沼泽的黑水和森林的幽暗,搭乘秘密的地下铁道,一路向北,投奔自由。在这艰难的旅程中,她看到了社会的邪恶、法律的不公、无处不在的暴力……以及虽然存在却无比脆弱的善良的光。
黑奴、女性、秘密联络网……这个故事触及的是美国历史最黑暗沉重的一面。大概正因如此,《地下铁道》一出版,就在美国受到了来自媒体的关注与称赞。小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奥巴马、奥普拉等名人纷纷推荐,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也广受赞誉。身为异国读者的我们,对书中触及的“痛点”或许没有那么充分的感同身受,但科拉故事里的无望与生机,和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心碎与执著,却属于永恒和每一个人。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作者:(美)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季大方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3月
1945年是当代政治格局的起点,而对中国而言,这是同样极端重要却又风云变幻的一年。《中国1945》一书正是将视角对准了这一年。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认为,1945年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在这本新书中,伯恩斯坦从1944年底至1945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回顾了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接着对二战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变化、中国通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及争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考察,讲述了有关1945年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分析了其中纷繁杂乱的构成要素。
伯恩斯坦曾任《时代》杂志和《纽约时报》驻亚洲和欧洲的通讯记者,此前曾出版过《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等书。他的笔调敏锐丰富而引人入胜,挑战了我们熟悉的现代中美关系起源的看法。对中国读者而言,《中国1945》提供了一个新的可参考的视角来回看那段历史的分水岭。
《以疯狂之名:英美精神异常抗辩史》
作者:杨添围
版本:群言出版社 2017年2月
每次有备受关注的恶性案件发生,紧随其后的对嫌疑人进行的精神鉴定都可能成为热点。一旦被诊断为“精神异常”,大家往往会有两种反应:“原来精神不正常,怪不得做出这种事”,“又是精神异常,难道又要因此免罪了?”在司法程序中,精神异常既可以是无辜的精神病患者保命的机会,也可以成为作恶者救命的伪装。人们想要包容“异常”,却在担心“正义”受到戕害。
事实上,精神异常与司法正义的博弈,几百年来从未停止过。这部由台湾司法精神医学专家杨添围撰写的《以疯狂之名:英美精神异常抗辩史》,分析了近两百年来英美地区累积的相关案例与法庭判决,既展现了精神异常抗辩的演变史,又展现出现代社会对于人权、正义观念的不断修正。通过阅读书中这些曾轰动一时又富于争议的个案,普通读者也能对司法精神鉴定有更深入的理解。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作者:刘泽华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1月
很多人都会偏爱阅读学者的回忆录与日记,因为其中有最多的诚恳与真实。著名历史学者、南开大学教授刘泽华先生的这本《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也同样应该归于此列。刘泽华先生是“王权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王权支配社会”的观点,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的王权主义》等,影响甚大。
刘泽华先生在这本回忆录中讲述了自己八十年的人生经历:少年时期在沦陷区的成长和恐惧、青年时期对红色的追求,以及“文革”的种种磨难后,如何开启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其王权主义主张的形成,与“文革”后的思想变化是分不开的。刘先生在序言中说:“长时间我被臣民意识所笼罩,如果从我的经历中看到一点点公民意识的萌生、成长,就算我没有白活到八旬。” 这样深刻而坦诚的反思,让我们读到了历史变幻中个体思想的分量。
《石挥谈艺录:把生命交给舞台》
作者:石挥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3月
石挥是中国话剧史和电影史上的传奇。他曾是当过车童,铲过煤的底层草根,之后成为话剧舞台上的“话剧皇帝”,又在《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电影中演活了一个又一个人物,曹禺曾说“石挥演的鲁贵,比我写的都好”。但这位表演大师并没有止步于一个好演员,而是以《我这一辈子》《鸡毛信》等导演作品再次达到了杰出水平。1957年,石挥被划为“右派”,自己登上邮轮,从此告别人间。
在专业人士以外,多数观众对石挥的了解并不多,这正是《石挥谈艺录》系列出版的意义之一。这本“把生命交给舞台”集结了石挥1937年至1956年公开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图片、访谈、曲谱、会议发言,这些文字涉及戏剧演出的方方面面,可以读到石挥对于话剧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全面系统的思考,极富真知灼见。同系列的第二本《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也将于不久后问世。
《厕纸趣史》
作者:理查德·史密斯
译者:丁剑
版本: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6年12月
这是本很小的书,关于一个很偏门的选题——厕纸。如今厕纸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们绝对无法忍受没有它的生活。如果用数据来说话,那么它是一个上亿美元的产业,全世界每天的厕纸消耗量相当于把27000棵树冲进马桶。
越是日常之物,多数人越是很难想起去探究其来龙去脉,它是怎么走进了每家每户的生活?英国作家、漫画家理查德·史密斯的这本小书,就是要幽默地给大家讲讲厕纸的历史和它的不同面貌。比如,最早的厕纸如何出现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宫,以及其他曾担任“厕纸”重任之物——包括荷兰人和他们的贻贝壳、美国的玉米芯、写着烂诗的纸、古雅典的海绵……再到如今流行的日本“卫洗丽”马桶盖。关于厕纸的传记,是一个包含奢华与肮脏、试验与传统的故事,是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那一抹温柔感的过程。文化差异和人类对触感的追求,都被厕纸记录了下来。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本期书情主持:李妍(新京报记者);编辑:张畅,张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