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奴隶社会
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有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挨踢界的连续创业者,顶级VC合伙人,著名科普作家,公益人,和很多很多朋友。加入奴隶社会,也加入我们的社区,相信你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0mbkeeper  ·  同志们,晚安! ... ·  昨天  
纯银V  ·  双 11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奴隶社会

一土这场“秀”,怎么收场?

奴隶社会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4-06 08:15

正文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086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一诺:去年12月份江西赣州叶慧敏老师来北京,在ETUx上和南都基金会的徐永光老师有过一次对话。那一次,有500人在。

ETUx,叶老师和徐老师对话的现场照片

然后呢?你问,这场“秀”怎么收场?

然后,叶老师在她的学校里也用上了一土App,记录孩子们身上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

然后一土广场社区里有了一个留守儿童支持群,不少热心朋友在里面“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歌路营的创办者杜爽老师也在群里给叶老师了很多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然后,4月1号,我们上线了一个愚人社区(具体看一诺:傻瓜也是分等级的),寻找100位叶老师这样的乡村教师,希望以IT加社区支持的方式,提供类似对叶老师这样的支持。

我们的愚人社区现在有了400人,其中有几十位乡村教师了。我们还在招募,看了上面傻瓜文后愿意加入这个愚人社区做“移山”工作的,可以扫下面二维码加入。也希望大家继续帮忙转发,寻找100位乡村教师。 

另外我和小月在4月1日晚上做了一次直播,讲了一土和社区进展,和我们准备怎么做,想听回放的朋友在社区里也可以找到讲座。 

今天晚上(4月6日)晚上9点,歌路营总干事杜爽老师也会做一次直播,聊聊她做留守儿童支持的经验,也希望把对这些问题非常关注,想要贡献力量但又比较小白的朋友们领进门。

杜爽老师:

2008年和陆晓娅联合创办北京歌路营,现任总干事。进入公益行业之前,曾有8年财经记者经历,20年青少年心理辅导经验,并且在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等高校及企业(兼职)任职心理咨询、培训工作,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委员会注册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导师。2012年入选银杏伙伴。

想收听的朋友,可以扫下面这个码进来,是开放和免费的,讲座结束后,还可以扫这个码看回放:

所以其实远远没有“收场”,而且教育值得做的事太多, 所以大概一时半会收不了场了。不过画风基本是这个调调了。

今晚杜爽老师讲座,希望你能来。

下面这篇文章是叶老师清明前写的,也是去年底ETUx后的一个小交代。

当一土的阳光照在农村的土地上

我,一名乡村女教师和一土的前缘,请看我之前的文章:一土离真实的农村有多远?,今天来和大家聊聊我和一土结缘后的故事。

北京之行于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它就像我慢悠悠人生里突然切入的一连串的快镜头,快速、绚烂,令人迷醉,也让我收获颇丰。

于我们这个小学堂而言,意义就更大了,因为我们有了一支由一土核心成员、专业工程师、志愿者代表、专门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公益组织人员所组成的一土乡村计划项目团队。团队有了,那我们的团队做些什么才是这些留守孩子最需要的?又该怎么做?看了下面这几个小故事,也许你的心中就会有答案。

既然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这群孩子。那么我们就不妨先把目光投注在孩子身上。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比较复杂,行为异常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在此之前,面对这些孩子,我情感上的焦虑心痛于问题解决本身并无太大作用。但自从杜爽老师(专门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公益组织歌路营的总干事,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加入一土乡村计划群之后,经过她对我教育方式上的指导,孩子们身上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这些变化我都记录在了一土学校APP。我们都说,教育无大事,因为教育它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而一土学校APP让记录、反思等等教育活动不再繁琐,变得高效、便捷。由衷地感叹一句:真是科技改变教育生活。小非和小泥鳅的故事就是得益于这样的记录而整理出来的。

一土App截图

为什么他非要扮“小丑”?

这一天,我把一土社区的朋友寄过来的一大包新书带到了学校,孩子们看到新书,很兴奋,教室里有一点乱,我的嗓门不知不觉大了起来。恰在此时,轮到小非上来了,他拿到新书,整个人都扭动起来,一会儿做鬼脸,一会儿用书遮住脸,我根本没法给他照相。我让他安静一会儿,他恍若未闻,笑个不停,笑得简直堪称癫狂,他的卖力演出让所有同学都跟着莫名其妙地大笑起来。

我觉得好挫败,我自问该做的我都做了,可是每次一有机会他就要想尽办法引起混乱,我有点来火:“你非要我生气了才甘心吗?”他终于有所收敛,可还是一副油头滑脑的样子。

从教室回到办公室,我还在想刚刚的事情,这个火实在没有必要发,上学期刚刚认识小非,我就知道他绝非等闲之辈,他似乎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想尽办法引起别人注意的状态之中。

我去过三次他们家进行家访,只有一次遇到了他爸爸,贫困的家庭,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的爸爸,因为过得太苦喝了农药,没有死成,却变得不会说话,从而四处游荡的母亲。

我似乎有一些明白小非的所作所为——只有做“小丑”,而且是满不在乎地做“小丑”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做“小丑”做得太久了,就好像变成了“小丑”本身,不记得正常的言行举止该是什么样了。这样的放浪形骸,这样的荒诞不经,也可以是一件保护自我的铠甲。

我把小非的情况整理成文,在群里@杜爽老师,很快她回复了我:

“去看到每个行为问题背后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

你说的对,这类孩子异常行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老师生气了可能更会强化这种异常。所以,如果是我,可能现场应激的处理方式是,平静的方式近距离面对他,不是责备,而是拍拍他的肩膀,言语的重点是,告诉他,老师猜你现在是不是特别想让老师和同学关注你。所以你会大笑...现在老师已经看到你了,你可以继续笑,也可以给老师一个别的回应方式,比如跟我拍个手(击掌、握手...)....

第二,做这类孩子的工作时,我的一个方法是将孩子和行为分开,比如说他们用行为吸引关注不等于是个问题孩子,因为他们大多数时间其实不是那个角色状况,比如他也会安静看书。如果我们说你就是“小丑”“麻烦制造者”,这样的标签背后就是把问题等同于这个孩子本身了。

第三,人不等于问题,每一个所谓的问题都是社会文化家庭等环境创造出来的,处于孤立无援状态下的孩子们发展出来一种行为模式  来应对这些他们难以解决的情况,或者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期待。所以我们不必回应行为本身,而是回应他们的真实期待,看到这个模式对他们的生存也是有意义的。”

靠近你、关注你、温暖你

和杜爽老师聊完,我的心里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虽然也想过解决的办法,但似乎都过于宽泛。自从杜爽老师告诉我一些办法之后,我一直留意小非的表现,我想试一试那些办法有没有用。但是这几天小非着实安分了许多,甚至有了好转的迹象。看来杜爽老师的办法在小非的身上暂时用不上,但是那些方法却在小泥鳅的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表面看来,小泥鳅和小非并不相同,她聪明,成绩提升很快。但她和小非有一个共同点——强烈的表现欲。开学以来,她表现很好,每次无论我布置什么作业或者叫她干什么活,她都会说一句:好难啊!老师你别让我干这个。我总会回她一句:你可是考98分的人啊!她就会在周围同学的目光中一脸满足地把事情做完。

对于失去双亲寄居在别人家的小泥鳅,我很乐意去满足她的一些愿望,但也许也正因为如此,她原本就极强的表现欲变得更加旺盛。好比这次读书会,她兴致勃勃地冲上讲台,却一个劲地站在讲台上做鬼脸,引得其他同学一直在笑,如果我强制命令她停下来,她肯定会忿忿不平,接下来还会做出其他事情来“报复”我的批评。

这也是她和小非的不同之处,小非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似乎可以罔顾自尊,自毁形象,而小泥鳅在引起别人注意的同时却伴随着极强的自尊心。我想是时候用用杜爽老师说的办法了。

我走到她旁边,蹲下,她还沉浸在她的恶作剧中,但我的靠近和蹲下让她吃惊,她扯得太开的嘴角慢慢往回收,我抬头看着她,小声对她说:小泥鳅,我听到了你的笑声,大家都听到了,你可以停下来吗?这样我们才能听到讲台上的同学在讲什么。她一脸的不可思议,看着我,也许之前没有人用这种姿势这种语气和她说这种话吧。

然后她把头埋在臂弯里,半天也没抬起来,我站起来拍拍她的头走到教室后面去了。

接下来的读书会,我看着还算端正地坐在位置上的小非和小泥鳅,心中又是酸楚又是高兴。诚如杜爽老师所言,他们用行为引起关注并不代表他们是问题孩子,如果他们从家庭、从学校、从社会得到足够的关爱,他们又何必如此?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他们,关注到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希望不断靠近他们、关注他们、温暖着他们。

间接参与了全过程的杜爽老师告诉我说:

“真诚而持续的关注会让他们变得不同。

我也非常开心看到你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作为留守孩子,他们从小与父母分离,内心的孤独感、被抛弃、被忽略的感觉会很强烈。一个好老师,真诚地关心他们,看到他们“搞怪”“捣乱”的背后,其实的渴望是被关注被注意到。如果这个关注和注意,不是以批评的方式,而是用正常的方式,持续的方式,我想孩子们的行为会慢慢变得不同。”

山里娃的梦与阅读有关

针对孩子们的行为异常,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干预,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我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而想让几十个孩子受到更长久的持续的深入的影响,我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单薄,为此,我想到了阅读。

我觉得以人类现有的任何词汇去夸赞阅读的美妙都是不为过的。单说阅读本身,就有能让人随时随地如居天堂的魔力。所以当我第一次听说类似阅读推广这样的词语时,我很惊讶,阅读还需要推广?它难道不是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自然的事情?

成为一名乡村老师之后,我才发现作为农村娃,我是何等的幸福。我家境不富裕,小时候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母亲买了布手工缝制而成的,即使是这样,一年也难得有一件新衣服穿。但我父母在书籍上却格外的慷慨。那时候要看新书就非得到邮局订购。最多隔上半个月,爸爸就会带回来一本本崭新鲜艳挺阔的杂志和新书,每每这时,我都激动得浑身颤栗,一把抱住那些书。

而我的小伙伴包括我现在的学生,无论家里还是学校,除了仅有的几本教科书再无其他书本。而且很多家长哪怕是孩子要求买本作文书都不乐意。读书之于很多孩子就是上课读课文。而课文就是拿来背诵、抄写和应付考试的,读书这两个字意味着痛苦和惩罚。有孩子对我说:老师,我一看到字就头疼,一听到读书就心烦。

其实没有天生厌恶读书的人,而且我敢说,但凡一个人体会到阅读的美妙,你再让他不要读书,那真是比要了他的命还要难受。而我们的很多孩子还没来得及去体会这份美妙,就被所谓的“读书”整恶心。

我现在所任教的村小条件比较简陋,除我之外都是年龄偏大的男老师,孩子们别说读课外书,上课认真听讲的都没有几个,考零分的或者个位数的孩子大有人在。孩子们就这样自由发挥,野蛮生长。

我一直想办个图书角,但书从哪里来?略去中间寻找资助的波折不讲,自从我幸运地加入了一土学校发起的一土广场社区。就此有了柳暗花明的走向。

一土广场社区的志愿者,根据孩子们的现实情况,先购置了大量的绘本。当我翻开这些绘本的时候,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时光,整个人浸泡在难以言喻的幸福之中。这些绘本到达了孩子们的手上,哈哈我简直不知道如何去形容他们脸上那惊喜交加、难以置信的表情。后来我发现有不少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于是我们又慢慢增加了一些适合三四年级孩子看的书籍。

因为受条件限制,我没有独立的房间和柜子给孩子们办一个图书角,所以在孩子们看完一批书之后,我就把书运回去,再换一批书。

图书角的小部分书

孩子们的改变

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和我讨论的话题从谁打架了骂人了我想爸妈了,慢慢过渡到老师,我看的这本书可好看了!我给你讲讲。

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读书会,对于读书会如何开展,我从一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后来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路。我们的读书会从一开始的上台分享,到后来的围绕主体思考、讨论、总结、发言。孩子们似乎从那种没有开窍处于蒙昧的状态中,慢慢有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我坚持让哪怕是连自己名字都会写错的孩子也能参与进来,不管孩子们的表现如何,我都确保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鼓励。从始至终,我都是一个引导着、协助者和聆听者。

我想让孩子们能找到自己,做真实的自己,真诚地并且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唯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足够的爱,他们才能如此。

如果一个老师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那么我可以断言说,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有很多的困惑,这些困惑很多是因为我能力上的不足。

在阅读之初,从我个人阅读体验而言,我觉得阅读量越大越好,而很显然,我们的阅读角达不到这个量的需求。孩子们刚刚表现出对阅读的饥渴,却发现无书可看了。那么如何让有限的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现有的阅读对孩子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于现状而言,我是悲观的。

我们一直想要让阅读更深入一些,比如开展活动之类,我的个人体验是,阅读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最能打动孩子们的心。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对于这些留守的孩子尤其是父母离家出走的孩子,就不如一些真实的故事来的动人。

我在读书会上和孩子们分享了上海的亚文阿姨给他们写的信,亚文的文笔是很好的,这种好当然是因为足够的真实。她的赤诚,对这封信的认真,她对孩子的尊重、关心和期许,都流淌在字里行间。我刚开始念,孩子们只是觉得好奇,新鲜,一开始听到“亲爱的”这个词语还捂着嘴偷偷地笑,然后他们就越来越安静了,当我念到亚文说失去父亲保护被人欺负时,我第一次看到这些似乎永远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默默流泪的样子。在那一刻教室里有一种庄严的肃静,念完两封信,我没有再说话,我站在讲台上,和他们一起默默地流泪。

亚文的信

所以我们的图书角,我们的阅读活动如果能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疗愈作用就再好不过了,那么什么样的书籍什么样的活动才能朝着我们的预期去发展呢?我们还在探索。

阅读对于孩子们最大的作用,我希望是能让他们认识自我,让阅读、思考、写作、实践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个办人事,说人话的人,如此,足以。

所以我们的一土乡村计划就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整合一土广场社区的资源开展起来的。开设图书角,利用一土学校APP做学生行为记录,对行为异常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发动热心的志愿者给孩子们写信,我们还计划与歌路营合作,引入心理故事,让故事去温暖孩子们孤独的心,陪伴他们慢慢地健康成长。就像一土所倡导的,让社会的力量支持学校的建设,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的教育,它应该是社会的教育,大家的教育。


后记:

4月1日的文章一诺:傻瓜也是分等级的发出去后,不少朋友关心,社区玩得怎么样了呢?给大家看点截图:

社区模式

教师

志愿者

我和小月愚人节那天做了一次直播,关于一土的一些进展和社区的想法。看回放扫下面二维码就可以了。



推荐阅读:

一土离真实的农村有多远?

一诺:傻瓜也是分等级的

一诺 | 你敢让孩子接受“不完美”的教育吗?

一诺 | 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

越是抵抗,便越是存在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