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影单来了
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电影,关注我就对了。到了这里,你的余生将告别“烂片”两个字。影单猫这辈子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电影,在被烂片砸晕后发誓要把看过的好片一一挑出来,推荐给你。哦对了,扫海报下面的二维码还能直接观看。没其他问题我先看片去了,比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猎聘  ·  在《哪吒2》里,我看见了自己 ·  昨天  
猎聘  ·  在《哪吒2》里,我看见了自己 ·  昨天  
乌鸦预告片  ·  影史第一!《哪吒2》要冲108亿了! ·  昨天  
电影工厂  ·  这种擦边镜头,简直是侮辱经典! ·  昨天  
长城新媒体  ·  刚刚,《哪吒2》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 ·  2 天前  
临沂新闻  ·  爆了!创历史新高!有人凌晨1点出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影单来了

豆瓣9.4,好久没看到这么催泪的国产纪录片了!

影单来了  · 公众号  · 电影  · 2019-07-02 18:06

正文


影单猫很久以前说过一句话:


电影是造梦者,帮我们完成不可能的事情。


而纪录片是记录者,让我们铭记不该忘记的事情。


我们需要造梦者,


在平淡与平静的生活里体验不凡,探寻未来。


我们更需要记录者,


提醒我们时间会流逝,但历史却不会瓦解。


所以今天,影单猫就给大家推荐一部高分纪录片。


它讲述的是一段久违的历史,


记录的是一群游离在大众视线之外的孩子,


承载的,是一份不应被遗忘的家国情怀。


这部在豆瓣高达9.4分的纪录片,


名字叫—— 《幼童》




1872年,淸同治十一年。


这一年,同治皇帝册立了他的皇后。


这一年,太平天国最后一支余部在贵州溃败,


这一年,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溘然长逝。



如果那个时代就有微博,


这些都会是拥挤在那一年微博头条上的热点事件。


以至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


那个叫曾国藩的老人在临终前,刚刚完成了一件小小的心愿。


有一批平均年龄仅12岁的小孩子在他的协助下远涉重洋,


来到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留学。


这批被朝廷许多大臣嗤之以鼻的少年,


后来有一个统一的名字: 留美幼童



那一年,没人能猜到这些孩子的未来,


以及他们将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承担怎样至关重要的重担。


在时人都沉浸在同治中兴的天朝美梦中时,


这群孩子的命运,显得不值一提。

但一百年后,一群人却对这群幼童的的故事产生了兴趣。


他们扛着摄像机,花了数年的心力。


走过那群幼童当年走过的道路,


辗转来到美国幼童曾就读的学校,看到了幼童寄居家庭的女主人的日记。


终于让那段尘封已久、悲喜交加的历史,依次呈现!




这段历史的开头,要从另一个人说起。


容闳。


他还有一个名字: 中国留学生之父。



1828年,容闳出生于广东一个贫寒的家庭。


因为穷,


所以在他7岁的时候,


父亲就将他送进了学杂费全免的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


他在这里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一个男人:


美国教育家勃朗。


在勃朗的热情帮助下,容闳被带到美国深造,


并在三年后,成为耶鲁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想都没想就决定回国。


可回国后他才发现,


内忧外患的祖国缺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人才!


当时洋务运动兴起,设厂、开矿、修铁路都需要一大批懂现代科技的人才。


于是容闳当即向当时的洋务运动首领曾国藩提议,派学生公费赴美留学。


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办起来却难。


朝廷的审批有多坎坷就不说了。


好不容易等朝廷批准了,容闳却发现: 没人报名!


原来在当时的国人看来,读科举当官才是“正途”。


富商权贵们根本不愿意把孩子送去国外。


既然官宦子弟不来,容闳干脆决定,我们就招穷孩子!


条件也不高,


按曾国藩话说: “不贪、不偷、老实就可以了”。



就这样,在1872年8月11日,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发了。


而最大的困难,


随着这群孩子踏上游轮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为了让他们较快适应,


这群孩子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中生活。


然而,人生地不熟还是小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基础,


这群孩子根本没法和美国人正常交流。


而他们脑袋后面那根长长的辫子,


也成了美国同龄孩子们的笑柄。


每次上街,就有美国小孩围观并对着他们不怀好意地喊: 中国女孩子!

迷茫与恐惧、未知跟质疑始终存在于他们的身体里。


而除了那些歧视与冷眼,摆在这些幼童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有:


如何在被迫拥抱风格迥异的美国文化时,还能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



那种经历着文化冲突的阵痛,今时今日的我们,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但种种苦难似乎都没让他们忘记最初的使命。


七八年后,


大部分人都进入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成绩优异!


可当他们终于逐渐适应了这个陌生的国度后,


清政府的一纸回国的命令,又将他们打回原型。



可悲的是,这些少年在回国后等来的不是鲜花和掌声。


而是朝堂大臣们的口诛笔伐,是似曾相识的讽刺与排挤。


在他们眼里,这些孩子哪是为国家中兴积蓄力量的人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