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法律评论
一个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法律专业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离职时,他带走了公司的保密资料 ·  4 天前  
Kevin在纽约  ·  Why does the spirit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法律评论

【中法评 · 新青年】一位喜欢跨学科研究的INTJ

中国法律评论  · 公众号  · 法律  · 2024-11-24 00:30

正文


时光荏苒,转瞬间《中国法律评论》迎来了创刊十周年的重要时刻。


这十年里,我们致力于发掘与培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理论功底扎实、问题意识强烈的青年作者。

他们有的在中法评发表文章时还是一位博士生,如今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有的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法官助理,如今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法官;还有许多立法工作者、政府工作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等,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法评与青年作者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我们将走近10位优秀的青年作者,走进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记录他们与中法评的故事,跟随他们的研究与思考,感受他们对法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今日推送“中法评 · 新青年”系列节8.






在读博士期间,我处于一个很迷茫的状态,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因为当时找不到一个学术的兴奋点。博士期间,我曾经两次到地方去挂职,也曾经跟小伙伴们一起做过创业项目。


发表在中法评的这篇文章,在我的心底埋下一个法律实证研究的种子。基于这篇文章,我到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去做了博士后,在那里接受了孟天广老师和于晓虹老师比较系统的关于定量研究的指导。从此,我打开了法律定量研究的大门。我今天的研究,主要是以法律实证研究为主,应该说它的起步就是从中法评这里开始的。







目前,我有两个学术追求。第一个是希望能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知识。当年我在清华跟小伙伴们一起做创业项目的时候,学到一个理论叫“创新理论”,它是说所有新的东西其实都不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实际上是把以前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这个理论到今天为止,对我影响都很大。


我另外一个学术追求,就是知识本身的有趣性。传统法学更强调一个研究必须要有意义,而且要对社会有用,但我对一篇论文或者说一个知识点的最高评价,就是好玩、有趣。因为我觉得只有好玩、有趣的东西才是能够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才有可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本期人物简介


马超


安徽亳州人,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兼任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清华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政治学系博士后。


主要从事行政诉讼、法律实证与司法改革研究,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中文论文发表于《中国法律评论》《清华法学》《政法论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核心期刊,英文发表于The China Review(SSCI),擅长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评估司法改革实效,曾获得中国法学会青年论坛征文一等奖、蔡定剑宪法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和《中国法律评论》年度最佳作品等学术奖项。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以及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除学术研究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多次为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在内的党政部门撰写决策咨询报告,研究报告多次获得相关领导的重要批示。





关注

中法评视频号

有惊喜




中法评 · 新青年,下期再见!




中国法律评论

《中国法律评论》于2014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法律评论》现为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CLSCI)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法律评论》秉持“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之理念,聚焦中国本土的法治问题,阐释法律思想,弘扬法律精神,凝聚法律智慧,研拟治理策略,为建设法治中国服务,为提升法治效能服务,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



《中国法律评论》唯一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我刊编辑部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或发稿费,任何承诺发文的收费信息均为诈骗信息)


中法评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刊号:CN10-1210/D.

订刊电话:010-83938198

订刊传真:010-8393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