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acan心理
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行业信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定于2月24日召开 ·  19 小时前  
深圳大件事  ·  临时停运!深圳一景区发布通知 ·  2 天前  
深圳发布  ·  U20亚洲杯来啦!还有观赛指南→ ·  3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被举报教师唐某某,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acan心理

2016年,心理咨询圈爆发的那场网络“骂战”!

Lacan心理  · 公众号  ·  · 2024-12-03 10:00

正文

近日,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徐凯文在微博中写道:


16年春节,在桂林旅行途中,不经意间卷入了一场关于父母皆祸害的论战,最近因为要和学生讲到心理创伤的治疗和精神分析,弹起这一系列文章,却发现原来首发的小崔不抑郁的公号已经不能打开了。

徐凯文提到的那场“论战”到底是何事件?很多新入行的心理咨询师可能并不知晓。(实际上是2017年的春节,徐老师显然记错了时间)


在中国心理咨询发展史上,这场网络“骂战”具有浓烈的标志性意味。这次“骂战”引发了国内首次有关心理咨询师职业伦理全网范围讨论。徐凯文则一战成名正式“破圈”,一跃成为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CPS)伦理化身。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CPS)也由此开启了大举扩张的步伐。


而所有这一切,都跟网络上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网络是有记忆的!

在百度词条中,对武志红的介绍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导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

对许多读者眼中,武志红是一位睿智而又博学的心理作家,而在许多同行眼中,武志红却又是一位不甚科学的“江湖派”。

喜欢他的人爱的热烈,不喜欢他的人恨的深沉。

然而,不管你喜欢与否,从影响力来看武志红已然是中国心理咨询界的第一人。在一众著名的“心理学专家”中,武志红的网络搜索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人,排名第一。


另外一方面,武志红目前讲课半天6万起,咨询800元/50分钟,一周工作三天,咨询一年分成30万,写作版税收入另算的收入水平,也远远高过那些从业年限超过5年,年收入低于8万的心理咨询师。(2017年数据)

从这个角度看,武志红也可称作是中国心理咨询师中最赚钱的那一位。

而对于这样一位站在行业顶端的男人,大众对于他的了解除了那几个标签外,似乎知晓的并不多。

一.北大武志红


在百度百科中,武志红的个人经历这样写道: 1992年入读北京大学心理系本科,1996年入读北京大学心理系研究生,跟随钱铭怡攻读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1年,武志红以《相似、相异的择偶倾向与自我不一致的关系》为题参加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在他的研究当中,武志红编制了一个大学生人格形容词量表,用以分析自我概念与择偶倾向的关系。

他在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选择个性、气质等与自己相异的人为配偶的个体,其自我概念中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更趋向不一致。

简单说来,就是那些在择偶时选择个性、气质与自己不同的人,其自我统一性更趋向于混乱,也更有可能产生消极、抑郁的情绪。

从研究方法来看,当时的武志红走的是正统的心理统计与测量的路线。

而16年后的的武志红,却完全抛弃了自己曾经的专业取向,甚至对其嗤之以鼻。

其在其微博中说到:

转而走向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道路:

多年以前,武志红在其硕士论文中解释说,他的研究最大不足是样本的代表性,因只抽取了两个学校的54名研究生,研究的结论应有很大的限制性,因此也只能算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在这里似乎能够隐隐的感觉出,对于这种通过冰冷的数字统计来反应人类内心的研究方法,武志红似乎并不怎么认同。

与国内一般2-3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年限相比,武志红整整5年的研究生生涯似乎过得并不愉快。这段不愉快的研究生经历是否是导致其走向另外一条职业方向的原因,我们并不得而知。

2010年,武志红在其一篇文章中这样说道: “在研究生快毕业时,我给自己人生立下三个目标,第一个是与孤独达成一个默契,第二个是在最值得珍惜的人面前毫不犹豫地表达真诚。假若第一个目标达到,那么我将不再惧怕孤独,反而可以安于孤独,而假若第二个目标达到,我就可以拥有深度的亲密关系,那时所谓的心灵感应都会自然发生”。

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窥见武志红当时的内心抉择。

二.心理咨询师之路


从北大毕业之后的武志红并没有像他的大多数同学一样继续深造或进入高校从事教学,而是选择成为广州日报的一名记者。

从2005年起,武志红负责“健康·心理”和“都市·倾听”两个专栏,由此迅速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批粉丝。

时至今天,我们依然能在网络上看到武志红当时征集新闻素材的发帖。

2007年起,武志红开始在一个离家一个多小时路程的咨询中心做兼职咨询师,一开始收费300,后来500,和咨询中心五五分成。

武志红在其文章中说道: “这在当时已经算好的了,其他咨询师都是四六或三七分成,咨询师拿少,工作室拿多”。


十几年后的今天,多数在心理咨询机构兼职的咨询师的收费依然是这个水平。

2007年3月,武志红在其博文《我为什么成为一个心理医生》中借主人公之口,说道: “做一个临床医生不错,做一个外企的职员也不错,但这样的工作,我觉得,自己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到未来,只要你够努力,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拥有某某职称的临床医生,或者成为一个到达某种职务的外企管理人员。一眼就看到未来的感觉,真不好。相比之下,我虽然相信自己是一名好的心理医生了,但我仍然无法预测,我未来会达到什么境界。这种不可预测性,正是这个职业的魅力。”

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武志红走上咨询师道路的初衷。不可预测性,似乎是吸引武志红的原动力。


也正是在2007年,广州武志红心理工作室正式成立。

2009年,武志红心理工作室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厦门成立了分支机构。

2017年,其深圳、杭州、重庆和南京等城市的分支机构正计划成立。

其声望和名利,在十余年间迅速膨胀。

而所有的这些,似乎都与一个信念、一位女性离不开关系。

三.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坚定反对者


大众的印象中,武志红似乎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坚定反对者。


其微博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言论:

哪怕武志红时常在微博中强调与“内在的父母”和解,然而大多数不明所以的人感受到的依然是那股对父母的浓浓恨意。

而在武志红早期的文章中,其实也不难发现这些“反传统”的论述。


2007年5月,武志红在健康时报刊登题为《别纵容老小孩耍脾气》一文,在文章中提到: “在父母提出非理性要求的时候,要坚定地勇敢地说不”


2008年5月,武志红在南京日报刊登题为《如何面对不讲道理的亲人》一文,并在文章的最后告诫大家: 只要能把握好坚定的态度——“我不会听你的,我也不会离开你”和灵活的手腕,处理好与这样的亲人的关系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


2014年起,武志红开始使用网络流行语“巨婴”来代指指心理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并在一次访谈活动中提出: 中国的父母都是心理上的巨婴。


武志红所表达的对中国传统父母的看法与态度,与心理学中的原生家庭概念十分类似却又更加泛化且激进。


这种激进的背后,似乎隐隐的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愤怒。


而所有的这些愤怒,早在2007年就已经初露端倪。


2007年5月,武志红的新作《为何家会伤人》正式出版。


再版后的中国式家庭这一章节中,武志红对中国传统家庭的教养方式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在推荐这本书时,编辑如是说道: 如何明确家庭关系、家庭责任,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本书为娓娓道来,读者称本书为“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内心成长的一本好书,和谐家庭的圣经”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爱与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而“爱与自由”,也成为了上帝给武志红最好的礼物。


2007年,对武志红来说似乎充满着无限的惊喜.......


四.武志红的爱与自由

2007年1月,星期六下午,武志红在广州时代廊桥幼儿园见到其仰慕已久的孙瑞雪。

武志红说道: “看到孙老师的第一眼,我就恍然有种感觉,仿佛刹那间明白了,她的那本书为什么能写成那个样子”,并接连称赞了三个不一般:单纯、坚强、神奇!

那本书的名字叫做:《爱和自由》。

2007年10月,一位名叫李雪,后来微博名为“李雪爱与自由”的女性在其博客中写道:
我们无法判断李雪此前是否读过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

如果没有,那么李雪自己体悟到的这些内容,与武志红的观点简直不谋而合。

而在2008年3月,李雪在博文中满怀感激的说道: “感谢武志红老师,感谢宽容爱我的人,感谢一同与我探讨心理学的群友们”。
突然的,李雪闯入了武志红的世界。

亦或是两个惺惺相惜的人,彼此靠近。

2007年,武志红在朋友开的咨询中心兼职,并与机构五五分成。

武志红说道: “我那时视金钱如粪土,觉得没什么,李雪受不了,她说凭什么这么分,你名气这么大,完全可以自己开工作室做心理咨询,为何要给别的机构打工呢”?

于是在李雪极强的行动力下,武志红广州的工作室三下五除二就建好了。

在她的推动下,武志红的课程也办起来了。

在她的谈判下,武志红出书的版税一下子升高了很多。

“可以说,如没有李雪,这些事很可能都不会发生改变,我很可能现在既没开工作室,也不会办课程,而就是在做一个不会犯错的宅男,名气很大了,但还在别人的工作室做着这些事——咨询,加写文章” ,武志红如是说。

和李雪在一起后,武志红的收入猛涨,最初年年都在翻番。

讲课价格从最初的半天一千到三千迅速上涨到一万,到现在的半天至少六万。

“我的事业能发展起来,她是最初的核心推动力” ,武志红在自己的文章中说道。

在提到李雪时,武志红这样评价: “她很美,极其感性,极度聪明,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接触过比她智商更高的人,美貌、感性、高智商,都是我喜欢的”。

这些字眼中,武志红对李雪的欣赏溢于言表。

而武志红科学主义的脑袋,也恰恰是被李雪敲碎的。

2012年6月下旬,武志红接连做了三个非常有冲击力的梦,在最后一个梦里,他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

在这三个梦出现后的几天,武志红与李雪在外出旅游时突发意外,李雪从马上摔下来,腰椎粉碎性骨折。

一反常态的,李雪坚持拒绝看医生,并找了一位神人只通过电话进行治疗,结果她立即就能在床上爬一圈。

此后发生在李雪身上的一系列神迹,让武志红对自己的科学主义的脑袋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将其抛弃了。

单纯、坚强、神奇,武志红曾赞叹过的《爱和自由》,在李雪身上完美呈现。

我们似乎找寻到了武志红抛弃自己曾经的走过的“科学主义道路”的直接原因。

因为李雪。

亦或是,因为爱。

而李雪的自由,在职业道路的选择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2009年11月,李雪开始做实习咨询,却十分高调的宣布, “关于咨询师从业资格证,我没有这个证书,也永远不打算去考”。
而李雪的自由的任性,也为她带来了一些困扰,并在2017年的那场网络争端中引火烧身。

2010年10月,有来访者在网络上对李雪的心理咨询提出质疑:
面对投诉,武志红坚定的站在了李雪那一边,拒绝为来访者退款。

亦如2017年初的那场争端一样。

五.风波再起

2014年5月,李雪突然在微博宣布与武志红“分道扬镳”。

武志红也留言表达了对彼此的尊重和祝福。
而在李雪2014年5月29日发布的《我理想中的男人和伴侣关系》博文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丝两人分手的缘由。

在文章的开头,李雪说道: 写这篇文字,不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只是作为一个女人。

李雪提出她所欣赏的男人是:

1、有胆气,深思熟虑固然好,但永远深思熟虑才行动的男人,那是被阉了的。

2、和金钱的关系丰盛流动,自然轻松,不紧抓不抗拒,无论有没有金钱在身,都自有作为一个人本身的存在感,若把金钱当做人生目标,安全感、价值感、存在感依附于有多少资产,钱被供奉在本不属于它的位置,那么钱再多,也只能说明内在需求还处在较低层次。

3、把父母当人,把自己当人,把老婆当人,谁也别拿身份当天条,自然会流动出亲密而有界限的相处之道。

4、跟孩子的关系,孩子是一个神圣灵魂的投胎,不可强求也无需抗拒。

5、关于忠诚与责任,成年人的关系中不存在抛弃与被抛弃,从根本上说,也无需存在忠诚和责任。两个真实的人共同成长,自然带来结果上的忠诚,它不来自外部规则,而是两个生命自然的选择。

6、伴侣关系对我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向内的意义,为了亲密,我相信,两个不跟自己较劲、不拧巴的人,绽放生命活力的人,自然会缔造亲密。伴侣关系的第二个意义是向外的意义,既共同扩展生命体验,这并不是说必须从事同一个事业,总要粘在一起。

而随后的一篇博文《莫忘初心-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做成年人》中,李雪是标红提出:

1、有亲密,有爱的流动,一切都是对的;相反,若没有情感在流动,即使成为世界上最正确的人,那也是可悲的僵尸一具。

2、反馈的时候,记得不要讲道理,因为所有道理都在评价说,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3、两个独立的成年人,有能力为自己说话,为自己去表达,完全不用背负彼此的情绪,不用压抑自己讨好对方,不用为对方的感受负责。仅仅单纯而深情的看见,是多么美的亲密和自由。

这两篇文章的主观性过于强烈,强烈到我们不禁怀疑,李雪所说的这些,是否指向了某个人?

而文中所抱怨的种种,是否在那个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在后来的文章中武志红提到,当李雪帮助他在经济收入上得到极大改变时:

“最初这些改变让我非常不适应,总觉得她是满脑子想钱的坏人”。

“而我们14年分手后,因痛苦纠缠没有了,而我自己又可以去争取金钱,所以收入一下子又开始爆”。

可以看出,至少在对待金钱的观念上,两人存在巨大的分歧。

2015年1月,李雪在一篇约稿中直截了当的提出: 付出感,是婚姻关系的坟墓。

而武志红也在随后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家如坟墓,最极致的孤独。

一切仿佛尘埃落定。

两个曾经彼此惺惺相惜的人就这样转身告别。

不清楚到底是谁,跟不上了谁的脚步。

在回想起这段感情经历时,李雪用了一个形容词: 极度痛苦。
在《谈谈李雪》一文中,武志红也用了类似的词: “我们在一起很痛苦,都没有啥蜜月期”。

离开了武志红后的李雪,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开始录制自己的课程并创作小说。

依然在微博中时不时的提及武志红。
2017年2月,一如既往在微博表达自己对“中国式父母”不满的李雪,受到了徐凯文的抨击,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2月有余的网络论战,扰动了整个心理咨询。
继承了武志红思想衣钵的李雪,在受到徐凯文的网络声讨时,下意识的向武志红求助,将其拉入战壕。

一时间,各种论调纷扬四起,学院派与江湖派的恩怨、孝道与职业伦理等等观点不断推出,大有九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架势。
武志红仿佛一位英勇的骑士,勇敢地站在最前面替李雪抵挡着所有的炮火。

最后,武志红写下《谈谈李雪》一文,告诫道: 心理师注册系统很好,但别让官方代言人感觉,异化你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感觉。

然后翩然离去,不再做任何评论。

作为武志红的研究生同学及徐凯文师兄兼同事的钟杰,作为和事佬点评道:
此时我们才惊讶的发现,论战的双方,武志红与徐凯文,是同门师兄弟。

一场网络论战终于同门相争。

而武志红的新书《巨婴》,在此时诡异的被全面下架。
一切又归于平静。

六.网络共生体

网络是有记忆的。

2008年,豆瓣出现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人数一度超过10万人。

武志红不时引用其中的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正像那些对自己的父母充满恨意的孩子一样,出身于学院派,却游走于江湖的武志红,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似乎也是不屑一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