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实施第一年,市场突然的收紧导致价格强势上涨,并未表现出季节性。其它年份,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定的季节性。
1月份:价格通常是下跌起点
。尽管1月份正处于深冬之时,供暖、制热等用电需求较高,但由于春节通常在1月底和2月初,因此,市场对未来是存在下跌的预期的。并且,下游对冬季高需求存有预期,因此通常会提前补库存,1月份则处于主动去库存的阶段。例外:2018年,由于下游库存非常低,而需求又超预期,导致市场供需非常紧张,因此,价格在2018年1月份呈强势上涨状态。
2月份:价格通常处于下跌通道
。由于春节长假,工业需求急剧下滑,煤炭消费进入一年中的最低点,价格通常得不到支撑,会延续下跌趋势。例外:2017年,由于天气超预期的冷,导致供暖、电厂需求远超往年,港口库存快速下降,电厂库存可用亦远低于以往,煤价于2月下半月出现反弹。
3月份:价格通常延续弱势
。3月紧接春节,下游逐渐复产,需求逐渐抬升。但是,下游复产通常需要一定时间,且3月份供热需求开始逐渐下滑,因此总的需求仍相对较弱。同时,4月份亦是一个淡季,因此,煤价在3月份通常是弱势运行。例外:2014年和2017年。这两年最大的共同点是电厂日耗高于往年。此外,14年港口库存处于快速下跌状态,而17年,电厂库存处于快速下跌状态。尽管这两年属于例外,但由于4-5月的淡季预期,煤价亦并未出现大幅上涨。
4月份:价格通常延续弱势
。供暖季于4月结束,因此,尽管下游需求随复产而回升,但与天气转暖带来的需求减少抵消,导致4月总体需求仍不强。例外:2014年和2018年。首先是2014年,日耗高于往年,其次,港口库存延续下降趋势,对价格形成支撑。2018年,尽管港口库存整体维持平稳,但由于电厂库存快速下降,且日耗较往年出现了较大增幅,同时前期价格大幅下跌,多重因素导致其在4月下半月出现反弹。
5月份:价格通常延续弱势
。5月的弱势源自于其处于水电增发和气温尚未转热的尴尬期。通常,5月份降雨将开始逐渐增多,水电逐渐发力,但是由于气温尚处于较为凉爽的阶段,制冷需求尚未增加。因此,5月份电煤的需求通常处于低位。例外:2018年。主要原因是高温异常天气和水电增发不力导致的电煤消耗增加,同时港口库存低位,电厂库存继续下降,导致供需一度偏紧,价格快速上涨。
6月份:常理应处于震荡筑底阶段
。原因与5月非常相似,气温逐渐升高,下游电厂为旺季高需求储备库存,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是,其偏弱或偏强取决于水电的情况。2017年,其走强的原因是便是水电较弱,叠加库存低位。而2014年和2018年走势较弱。其中,2014年是因为库存以至处于较高位,并且水电发力;2018年,尽管6月初库存并不高,但水电发力超预期,同时进口增加,导致库存快速回升。
7月份:常理处于震荡偏弱阶段
。尽管7月气温渐高,但是电厂通常已经完成补库,而降雨通常也会出现明显增幅,导致水电增发,降低火电需求。同时,高温天气下,工地停工等因素亦部分降低高温对用电需求的提升。不过,高温天气的持续仍旧会带来看涨的预期,导致回调空间比较有限。例外:2018年。原因主要是进口煤大超预期,同时在水电发力和工业限电等影响下,日耗并未在去年高基础上获得较大增幅,因此中下游库存均处于高位,需求处于低位。
8月份:常理处于上涨周期
。原因在于持续的高温天气下,下游消耗处于高位,库存得以部分消化。因此,尽管此时亦是水电高峰期,但煤炭需求同样能保持较高位,价格易涨难跌。例外:2017年。原因主要是前期的预期过高,在进入8月后,高温天气已步入尾声,而供需并未出现较大缺口,导致过度乐观的情绪被修正。
9月份:常理处于上涨周期中见顶回落的阶段
。通常情况下,经过7-8月高消耗,港口、电厂库存会处于较低位,但是,9月全国平均气温逐渐回落,电煤需求将有明显下滑,库存一般户快速回升。并且,10-11月份需求相对较低,因此市场普遍存在一个淡季预期。例外:2017年。原因主要是高温天气延续,水电不足,导致火电消耗持续处于高位,并未如往年般快速回落,并进一步导致电厂库存走低,供需紧张加剧。
10月份:通常处于回调过程
。尽管9-10月份都存在工地加紧赶工等增加需求的因素,但天气转凉后,用电需求仍有较大下滑。这段时间内,电厂将总体维持供耗平衡,港口则处于补库阶段,因此煤价下行的压力较大。
11月份:通常处于筑底后反弹的阶段
。11月的需求仍偏低,10月底至11月份通常是下半年需求的最低点,但随后将开启冬季高峰需求逐渐走高的步伐,且下游需要为冬季耗煤高峰储备,因此购煤积极性将有所提升,对煤价有一定支撑。从2017年,11月的走势亦呈现出前弱后强的态势。
12月份:通常处于上涨周期
。12月份是煤炭表现较强的月份,首先是天气转冷,制热需求增加电耗,其次是雨雪天气不利于煤炭生产和运输,因此总体情况是供应减弱需求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