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思维方式#,节选自书籍《人生效率手册:如何卓有成效地过好每一天》,作者为极北咖啡创始人兼 CEO 张萌。如果你还没做新年规划,也许可以参考这个方法。
第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
找到目标非常重要,寻找目标又特别难。经过大量实践验证,我总结出一个方法,那就是 7 个人物法。
它既可以用来定义整个人生目标,也可以用来定义阶段性目标。
7 个人物法入手极为简单,一共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先想出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你想成为的人。请一定区分好两个概念,一是你想成为的人,另一个是你的偶像。这两者不一样。通过我多年调研,男生一般想成为马云,女生一般是杨澜。
第二步除了写下这个人名字,你还要用同样方法,写出另外 6 个人名字。整个思考方法,与你写下第一个人物时的方法保持一致。有的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不一次性写完呢?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一开始让你觉得任务有压力,你就会觉得困难,内心就开始不愿意去做,你需要一层层把问题解决掉。通过写第一个人的方法,你学会一种思考方式,再写另外 6 个人的名字就会特别轻松,因为你掌握了一套正向思维逻辑。
第三步就是总结归纳了,你需要把每个人的硬本领总结归纳出来。什么是硬本领?硬本领就是你的撒手锏,一旦秀出来,其他人没饭吃,这就是你的硬本领。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硬本领是什么。
很多人说我没有硬本领。既然没硬本领,你接下来就必须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把这 7 个人的硬本领列出来。比如说杨澜,她的沟通能力,她的外语,都属于她的硬本领。要把这些人物硬本领写到纸上,每个人物写 3 个,总共 21 个。当你写到纸上后,你会发现这 21 项硬本领中有很多是相同的,你需要找到他们共同点,例如你会发现杨澜、马云和俞敏洪,他们英语都很好。你需要把这 21 项硬本领中的那些相同选项圈出来,并按从多到少排列,取最前面三项,这三项本领就是你要树立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请永远记住这三项硬本领,它就是你为之忙碌的原因与目标。
接下来第四步,自我匹配法。现在,你有三项硬本领需要构建,但是不可能同一时段内完成,毕竟你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首先你对自己进行解析,比如你现在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现在所学或在单位所做的事是不是跟这三个要构建的硬本领有相关性?如果有,就先构建你正在学或正在做的硬本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你只要按自己兴趣及对它的喜爱程度,一一进行学习修炼就好。
第二步,定好目标后怎么做计划
很多人听说我从浙江大学全国排名第一的专业退学后,纷纷表示非常不可思议,认为我做了一个非常不理智的决定,或者有的人还认为我可能是疯了。事实上,大部分人在做一个决定前,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然后才下的决心,最后付诸行动。
2005 年,在浙大读本科那段时间,是我最迷茫的时期。我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当时全国排名第一,在全球都有一定影响力。我的家人、亲戚、朋友及高中老师对我能考上名校名专业这件事,都非常开心和自豪。但身为当事人的我,却并不这样想。自从我走进校园,我就觉得自己每天都是度日如年。在挣扎了几个月后,我对这种绝望煎熬的状态忍无可忍,终于选择了退学。
现在回想起来,退学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考上浙江大学,让我最初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我有很强烈的当一名奥运会志愿者的意愿,这是我小时候,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的梦想。二是,有外交官梦。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要成为外交官,代表国家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和交流。而成为一名奥运会志愿者,和我外交官梦有非常紧密联系。因为想当上一名奥运会志愿者,必须要能说一口流利外语,而成为一名外交官,英语是基础。所以,从浙大退学那一刻,我下了很大决心,一定要为自己梦想努力,并且我自己清楚知道,做下这个决定后,没有退路更没有后悔药,我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我重新回到家乡,经过复读,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英文系,在追逐外交官梦想的路上,我踏出了第一步。
做出这个决定后,很高兴的是,我不再感觉茫然,更没有度日如年的感觉,而是开始坚定地朝着心底梦想一步步努力,其中也包括,两年内实现我公共外交的梦想。而且在实现过程中我还做了两个公益品牌,它们都与教育相关,一个是“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另一个是“GYL(全球青年领导力)”,这都与我对目标的找寻和坚持密切相关。
如果你想熟练掌握一项技能,需要 10000 小时不断地磨炼这项技能。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外交官?给我的命题是,3 年时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共用到 10000 小时,这就是一个基本的目标分析。
3 年时间,10000 小时,大家可以进行一个基本测量。因为我是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学校给予 3 年英文训练的总学时一共是 5000~6000 小时,这是当时教务处以及我的师兄、师姐们给出的结果。我需要做的就是,将 10000 小时减去课程已有学习时间后的 4000~5000 小时的英文训练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
SMART 法则中的第一原则是“具体的”,即要求目标的具体性、确切性,不能模棱两可。第二,需要找到一个可衡量的数字标准,最后一条就是合理的标准。我怎样符合这三条原则呢?我当时是如何计算的?这个思路大家可以借鉴与参考。
先进行减法运算:10000-5000=5000,接下来的命题非常具体,3 年内如何完成近 5000 小时英文训练,按 3 年 1000 天的时间来初步估算,每天平均练习 3~5 小时,这就是 1000 天小树林计划的基本架构。
时间和目标相匹配非常重要,怎么做?
要做到 1000 天小树林计划的英语训练,也就意味着,我需要每天额外找出 3~5 个小时来训练英语。可我上哪儿找着 3~5 个小时?
现在,我们需要对自己时间进行诊断分析,需要清楚知道什么是可控时间,什么是非可控时间,什么是计划内时间,什么是计划外时间,什么是能够被利用的时间,什么是不能被利用的时间。
很多人都上过大学,大学生的可控时间只有三部分:第一,每天早上的早起。第二,每天晚上学校课程结束之后。第三,就是周六、日的时间。下一步,我们要对所有可控时间进行排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自己周六、周日的时间。我刚上大学时,就希望可以同时修读经济学的双学位,但由于北京师范大学课时要求,学校双学位的学习时间大都在周六、周日进行,也就是说,我的周六、日时间为非可控时间。而且,我当时还是一名学生干部,每天晚上都是学生集中活动时间,所以晚上的时间也无法用到了。最后我只剩下早起时间,北京师范大学一般早上第一节课是早 8 点,有的时候可以自主选课,根据我每天需要额外 3-5 个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那么我每天早上 5 点就必须起床,这样才能保证我有足够时间学习。
最后分析结果是,每天早上 5 点起床,每天坚持英文训练 3-5 个小时,一直坚持 1000 天,这就是 1000 天小树林计划的时间架构的基础,也是我 SMART 法则构建的重要内容。
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后,我们就需要立即行动起来,然而很多人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就觉得无法坚持下去,那么我们就需要解决效能问题,也就是怎么样的心态和目的将我们正在进行的事情,高效、持久地进行下去,从而达到目标的实现。
一句话,每天 5 点钟起床,你到底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