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
“
生命季刊
”
,选择
“
关注
”
,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不做“巨婴”基督徒
文/杨以撒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
巨婴
”
是一个戏称,暂时没有官方的定义,不过大家普遍将那些心理年龄滞留在婴儿期的成年人称为
“
巨婴
”
。这是一个近期爆发热议的话题,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新词汇。
今年年初的时候,一位老师手扒高铁门拖延时间,且不听劝告,为的是让她迟到的丈夫能赶上火车。这则新闻想必大家记忆犹新,也使网友们对于
“
巨婴
”
这个话题的讨论再度热烈。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第一年)的心理状态有两种。
一,婴儿认为他是整个世界(实际上就是母亲及附近的环境)的中心,所有事物都须听令于他。具体表现为啼哭,他的需求必须要得到即时的满足。婴儿得到了及时的呵护,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成长,就会慢慢地认识世界,也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再以他为中心的事实。然而,
“
巨婴
”
虽然已经成年,却仍在心理上将自己作为完全的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
二,婴儿满足且固执于自己的想像,这种想像也许是脱离现实的。成年的
“
巨婴
”
们,仍活在自己构筑的心理藩篱里面,对于任何不同的意见都陡然产生抵触,甚至愤然反击。如果现实情况不如他们的期望,他们就往另一个极端坠落
——
消极和忧郁。
第一类成年
“
巨婴
”
的性格形成,除了反映出各人在罪中的状态,也与童年教育有较大关系。父母对于儿女的教育可能走向了两个极端。
当过度溺爱时,孩子觉得无论何处都是自家的温房,而自己就是那朵唯一的花。这是过于膨胀的
“
自信心
”
。
当父母角色过度缺失,长期使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
“
世界以我为中心
”
和
“
现实弃我于不顾
”
的巨大心理落差,可能使孩子产生极端的自卑心态,进而产生极端的
“
自我小世界
”
的意识,自然也就罔顾这个
“
大世界
”
的相处之道了。
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
13
:
24
)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
19
:
18
)
第二类成年
“
巨婴
”
其实更为常见,连我们自己也常不经意地成了
“
那个自己讨厌的人
”
。
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自我保护,而不是虚心反思。更有甚时反唇相讥,令一场和平的讨论演变为战争。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经在
2014
年做过一个调查,做出了一份《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注
1
),分析当前十大社会病态,其中的一项就是
“
暴戾狂躁症:粗暴野蛮、乖张残暴,易怒且好走极端甚至危害社会
”
。
然而,圣经教导我们的是和睦。纵然有纷争,也按着圣经作为标准来调和。
劝人和睦的,便得喜乐。(箴
12
:
20
)
你们所当行的是这样:各人与邻舍说话诚实,在城门口按至理判断,使人和睦。(撒
8
:
16
)
在有形的教会里,由时常被血气充满的人组成的教会里,又如何呢?
案例一
A
姊妹大学毕业后,以
“
打工不属灵
”
为由,执意在教会里中全职服事,实际上却没有主动承担过什么工作。教会同工们与她交通,最终了解到,原来毕业后找工作困难,不想融入社会,也嫌累,所以怀着过一日算一日的心态待在没人会攻击她的教会里。
案例二
某姊妹找到教会交通,说她家弟兄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对她也不闻不问,使姊妹心里有沉重的忧愁。于是教会同工们找机会与这位弟兄交通,弟兄的理由是
“
不懂得怎么做家务
”
,还有
“
我家姊妹灵性比我好,理应多担待我
”
。
这些个案未必具有代表性,但都明明白白地展现出
“
巨婴
”
思维在个人行为上的影响。
然而,笔者认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
“
巨婴
”
式思维,正在严重地影响信徒属灵生命的成长。
保罗说过一句话,相信许多基督徒都读过,却未必常记于心的:
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
5
:
13-14
)
我是一个属灵的巨婴吗?我们可以按着下面的问题,做个自我鉴定。
我的读经计划在哪里?有按着计划进行吗?
我的祷告恒切吗?有用心灵和诚实去感恩吗?
我传福音迫切吗?有为真道忍受逼迫的决心吗?
我在每件事上行得正吗?有以荣耀神作为出发点吗?
如果没有,我在蒙恩受拣选的这一小群当中,是否就满足于仅仅得救?
这样一来,我们真的只是保罗说的
“
吃奶的婴孩
”
,纵然信主多年,仍未长大,用
“
巨婴
”
来形容真的毫不过分。
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林前
3
:
13
)
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林前
3
:
15
)
祷告:求神怜悯,不要让我们成为行为上的
“
巨婴
”
亏欠人,更不要让我们成为属灵上的
“
巨婴
”
亏欠神。
注
1
:详情可见网址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14-09/01/content_1476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