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度过的2018春节档近60亿的票房让不少投资人又看到了电影市场的强劲势头,而北京电影学院影视金融班的3月课程即将与同学见面。本月的课程主题是编剧与项目策划,剧本和前期筹划是一个影视项目的原初形态。本次课程所邀请的导师,不仅都是顶级专家,同时更涵盖学术理论、实践应用、未来导向等多个方面,为同学们奉上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盛宴!
上课时间:
3月23日(周五)、24日(周六)、25日(周日)三天上课
地点:北京电影学院报名咨询:刘老师(微信)15901463769
编剧创意贵在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发明。发现是发明的前提。发现引发联想,萌生创意。到未经别人考察的地方去探索,才能开掘深刻的思想内涵,产生震动人心的效果,发现了这种集体深层意识,一经表达出来,将感动所有人。
国家一级电影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家协会理事,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战狼1、2》的成功展示了电影最有趣的一个方面,它不是生意,所以没办法计算,你只有按照规程做到最好,然后拭目以待……
中国著名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第20届华鼎奖“中国最佳编剧奖”获得者,代表作《战狼1、2》创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纪录。
目前我们中国最需要的就是文化企业家,这个企业家要把无形资产做出来,要把品牌做出来,要把自己的能力做出来,积累出来,这是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应该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少峰教授多次参与国家部委和省市有关文化产业政策、体育产业、动漫、电影、文化出口、青少年文化建设等领域的课题研究或者发展规划的制定,为许多城市主持文化产业集聚园策划和大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且主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论坛研讨和高级文化经营人才项目。代表著作《企业兵法》《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企业家的管理哲学》《文化产业读本》《文化的力量》。
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有三个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电影制作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技能,二是互联网造就新影响形态观影方式,也就是与手机直播有关的新生态。三是电影产业引发电影观念大震荡,是否具备全球化的商业眼光与电影市场。资本是走出去了,故事能否走出去。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曾赴巴黎第八大学电影系讲学。2001年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电影评选委员会委员,以后多次任国家广电总局“华表奖”评委。著有专著《中国武侠史》、《痛苦的智慧——文化学说发展的轨迹》等,并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电影专业国家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专著《中国电影理论史》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在面对影视圈的乱相时,我们的观点毒辣,却并不为标新立异。当我们输出的结论时,总是大胆假设,而小心求证。在礼崩乐坏的岁月里,保持时刻愤怒、时刻清醒。
中国影视界最具知名度及影响力的策划人、影评人之一,被称为“影视界的知道分子”。谭飞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致力于生产兼具商业色彩、人文内核及社会能见度的优质作品。他的代表作品有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我这一辈子》、《乌龙闯情关》电影《长江图》《母亲快乐》(策划作品)电影《爸爸的三次婚礼》电视剧《舌尖上的饭局》、《隐婚日记》(制片人作品),电影《巨额交易》《摇滚藏獒》(监制作品),评论作品《非典型性娱乐》、《影视界的知道分子》、《傲娇与浮躁》,翻译作品《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传》等。公众号《四味毒叔》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