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陈春花教授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首届国家发展论坛演讲全文。(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先后出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山东六和集团总裁。)华章管理(ID:hzbook_gl)首发,以下为演讲全文:
演讲者 / 陈春花
北京·2016年12月18日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今天遇到最大的挑战是怎么去做自己的选择,所以我就定了这样一个题目,
自我驱动生长
。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观点。
一、不可持续是无法持续的。
我们都说今年黑天鹅事件很多,我相信这两张图能说明我要表达的问题。
希拉里两次竞选总统,2008年和2016年人们的表现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2016年所有人都把她当背景,但是在2008年的时候别人都当她是中心。
所以各位认为是黑天鹅事件,我认为不是,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在于人变了,我们没有跟的上。
我们大部分人还是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确实变了。从这个意义上讲
如果你本来的设计就是不可持续的,当然就是不可持续的。
我一直在看哪些企业可以一直活得很好,我一直在跟踪,1992年开始跟踪中国五家最优秀的企业,其中有一家是
华为
,他们都做得很好。
你会看到这家企业20年来,接近30年的努力是什么样子。
这些优秀的企业有三点共性:
1.不断用增长来应对变化。
2.不断的变革自己,
就像华为说的打败他的只能是他自己。
3.遵从市场的规律。
我个人20多年的研究跟随这些优秀的企业,我发现
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生长,不太受环境的影响。
企业自我生长的内涵,表现在两个地方:
1.持续不断的变革转型
2.持续的自我更新
很多时候你会看到今天的华为可能跟他几天前是不一样的,跟几年前的华为更不一样。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的企业可能和他五年前、几天前都完全不一样。这样的
自我增长的能力,使他能应对所有的变化,我想这是他们最主要的能够持续的原因。
所以
能够打败华为的永远是华为自己。
我跟随这个案例20多年,我觉得有些东西是很好的。比如他们
(华为)一直在强调:
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
我去华为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很少跟你说历史,永远给你介绍的都是未来。
当我们今天可能在讨论2016年的事情的时候,他肯定在规划2026年的事情,这就是他们能够不断去做的一件事情。
在华为,给我印象特别深的第二句话:
华为其实是一个一直用自我批判驱动成长的公司。他们很少去批评别人或者评价别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评价自己。
我接触到华为很多很多的人,他们不断的在反思自己。
第三点:
这个公司最重要的危机意识让我非常惊讶,我们没有看到华为满足已有的东西,他们永远都在最危机的状态下做出选择,这是我看这个企业给我最深的东西。
二、不能自我否定的变革,只是理念的巨人
我们前面也听到杨壮老师介绍稻盛和夫,我个人研究的案例里面对这个领导者也非常尊敬。我个人在做转型的时候其实主要是用了稻盛和夫的案例,就是为什么他可以让日航一年间产出极高的利润,而且这是他历史上最高利润的那年。
我常常让同事分析日行一年产生巨大利润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利润的构成超过50%,其实是他内部的降成本,
一年降成本超过50%,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自我革命的精神。
如果没有这样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挑战,很难创造这个奇迹。
我们在谈企业,面对这种变化危机,这种处理情况的时候,其实
你有一个东西是可以把握的,这个东西就是自我变革。
我看非常多人在谈转型和创新,但是我觉得所有的转型、创新、变革,如果不是对自己来的,仅仅是理念。如果你不能调整自己的变革,你就没有办法真正落实到底。所以过去三年当中我给的主题只有一句话:
向自己挑战。
向自己挑战要挑战什么东西?
我们来看看整个过程是全部挑战的,我们从转型的构成要素上去讲。
从
战略
开始调,调到整个公司的
价值重构
,调我们
短期要盈利
。
有人跟我说转型要付出代价,我说
转型的代价不能以牺牲盈利为代价,牺牲盈利为代价的转型是理念。
我们要调我们对整个资源的理解
,如何开放和理解,我们很多时候不能转型的原因就是因为任何新的东西在体系内都会死掉,这时候你不能做转变。
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支持呢?你在下面五个体系都要改,包括公司整个的
知识技能、
信息系统、组织平台
,包括你
彼此沟通的系统
,包括你对于公司发展的总体上的
思想的认识
。
做到这些东西,就是你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专长的调整,甚至对于所有的经验都应该放掉。这是一个整体的改变,是一个彻底的调整,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方向去做,是不可能调整过来的。因此有一个能力的打造过程。
很多人问我转型用什么评价
,我想外部的评价很清楚,
就是你的盈利和新任务的增长,以及对顾客的肯定。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评价是内部能力的调整。
整体上公司的内部能力,是不是能真正被调整过来,我称之为五个能力调整的打造。
1.成为变革领导者
我们在转型当中,最大的障碍来源于现有的管理者,他们是组织当中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即得的部分,至少他拥有即得权利。在这样的体系下如果他不能改变自己,我们谈整个转型其实是空话。
所以你就会发现,真正想转的往往反而是一线员工,而中间的一大块是不动的。如果你真正要谈转型,一定是管理者先改,必须要成为真正的变革领导者。
2.选择对的人
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
怎么去评价人、选择人、构成人。
在整个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
选择对的人
,这是我最近讲最多的一句话,
不是选能人。
他是能够真正理解你的价值观,并且保持一致性的。
因为转型有非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在价值观上犹豫会出问题。
3.有效沟通
怎么保证上下统一,这非常关键。答案就是有效沟通。
4.平台型组织
组织的平台要开放,因为转型需要加入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可能、更多的包容。
5.发动机文化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的企业当中做创新很难的地方在于:我们在文化上比较怕错,可是
创新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试错。
人家问我互联网时代如果让你来描述,你认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我说就是试错,然后纠正,然后迭代
,基本上就是互联网的特点。
所以
不怕错,你试好就纠正,然后迭代它,其实这个机会才会是你的。
如果我们不敢这样做,就没有办法做了。而这个试错的过程需要你授权、激发跟激活。
这是我们整个转型当中做的事情,把你整个能力模型也全部调了过来。如果不是向自我否定的过程做转型,那一定仅仅是理念。
三、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2017年即将到来,大家都说是不确定的,但是我还是认为有一个东西是确定的。
那个确定的就是你自己。
我的确承认不确定的是环境,但是我更承认一句话,确定的是你自己。
在所有的变革当中,唯一能够由你把控的元素只有你自己。
这种情况下你就有了一个基础去面对所有的变化,包括这本新书,《朗润园观点》,一定会从各个角度帮助你去理解变化的环境。你要把这些帮助和理解内化为你自己的。
当你对自己有信心,对这些理解都能够接受和接纳的时候,这个变化的环境对你来讲有可能是个机会。
面对2017的三个判断
因此我对2017年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宏观环境的判断有很多专家来帮大家,我要判断的仅仅是从经营环境。因为
我们做企业的人最主要的是判断基本。
我们今天来看营销不能像从前那样只靠渠道,我们要回归到服务和价值。
2017年其实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就是:
比如我们看过去的双11,所有人都会谈一定会超过1000亿,这个没问题。但还有另外一个数字,覆盖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8个国家和地区。这种互动的范围更广泛了。
最近华章在给我安排微信课,在线学习20万人,30万人。今天这一切是很容易实现的。所有的这一切的互动与高效,会给你带来非常多的新机会,这是我对2017年经营环境的第一个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