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iNature

STTT | 中山大学陈映波/聂润聪/张晓实发现局部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治疗新选择

iNature  · 公众号  ·  · 2025-02-09 00:00

正文

图片
近日,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映波主任医师、聂润聪副主任医师和张晓实主任医师团队领衔开展的 II 期前瞻性、非随机、开放标签临床研究 NEOSUMMIT-03 最终结果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 IF=40.8 )在线发表。该研究 系统评估了 PD-1 抗体替雷利珠单抗联合 SOX 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GEJA )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 32 例受试者的主要病理缓解率( MPR )达 50.0% ,病理完全缓解率( pCR )达 28.1% ,该研究 GEJA 患者的 围术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依据。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过去 30 年间, GEJA 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约 61% 的病例集中在中国。由于该病早期症状隐匿,超过 8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 甚至晚期 ,导致预后普遍较差。 GEJA 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独特的分子特征,被认为是一种需要针对性治疗的独特疾病类型。 尽管近年来医学界在 GEJA 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标准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标准的不确定性,不仅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为应对这一难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陈映波主任医师、张晓实主任医师及聂润聪副主任医师团队开展了这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研究。研究旨在评估 PD-1 抗体替雷利珠单抗联合 SOX 化疗方案( S-1+ 奥沙利铂)在局部晚期 GEJA 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有效性,以期为这一难治性肿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NEOSUMMIT-03 是一项 II 期前瞻性、非随机、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 2022 10 月至 2023 6 月期间,纳入了 32 例诊断为 cT3-4aNanyM0 cT1-2N+M0 的局部晚期 GEJA 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 3 个周期的术前替雷利珠单抗联合 SOX 化疗( S-1+ 奥沙利铂),随后进行手术,并在术后继续接受 5 个周期的相同治疗方案。研究的主要终点为 MPR 次要研究终点为 pCR EFS 和安全性等

研究结果显示, MPR 达到 50.0% 95% CI: 31.9–68.1 ), pCR 28.1% 95% CI: 13.7–46.7 ), ypT0N0 率为 25.0% 95% CI: 11.5–43.4% )。 18 个月的总生存率( OS )和无事件生存率( EFS )分别达到 84.4% 95% CI: 72.7–97.9% )和 74.4% 95% CI: 60.5–91.4% 这一结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案,凸显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 SOX 化疗在 提升病理缓解率方面甚至 改善局部晚期 GEJA 患者生存预后方 面的突出优势。

在安全性方面,术后 30 天内无死亡病例,整体安全性与既往报道的免疫治疗联合一线化疗研究结果相似,表明该治疗方案耐受性良好且风险可控。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 SOX 化疗在局部晚期 GEJA 围手术期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图一:肿瘤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及患者随访结果

本研究通过深入的亚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患者群体间的治疗反应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肠型 GEJA 患者在 MPR ypT0N0 方面均显著优于弥漫型或混合型 GEJA 患者。值得注意的是, CPS 5 的患者和 CPS 5 的患者之间的 MPR ypT0N0 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这一发现提示 Lauren 组织学 分型 相较于 PD-L1 状态可能具有更优的治疗反应预测价值。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胃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认识 ,更为未来探索精准生物标志物组合、优化治疗方案指明了研究方向。
图二:按临床病理特征划分的组织病理学肿瘤消退率

NEOSUMMIT-03 研究作为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单臂 II 期试验, 是首个针对 GEJA 患者的围术期免疫联合化疗临床研究, 证实了围手术期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可切除 GEJA 患者的病理缓解率。尽管样本量 偏小,但该研究在治疗方案设计、疗效评估和安全性监测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续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一项设计严谨的多中心 II 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NEOSUMMIT-03B )正在积极推进中,有望进一步验证该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陈映波主任医师、生物治疗中心张晓实主任医师、胃外科聂润聪副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聂润聪副主任医师、袁庶强主任医师、丁娅副主任医师、陈永明副主任医师、李元方副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 第一作者。


文章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160-8

图片

END

内容为 【iNature】 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 【iNature】


微信加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