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鲜肉霸屏的年代,“男神” 这个词被叫得越来越多,含金量却越来越低。
但在小编提到要去采访青山周平时,办公室里一众挑剔眼光的小伙伴全都冒出了星星眼。直呼:“他是我的男神!”
到底这位从日本而来的建筑设计师迷人在哪呢?
除去他偶像系的高颜值外表,
在《梦想改造家》中为43平米的过道房做的神奇改造,
他可能是最明白中国蜗居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的异乡人了。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钱买一套房子?”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在城市里,一个人生活成了年轻人的的常态。因为种种所限,大家又只能选择租住在小房子,甚至是一个房间里。
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一套大房子,成了大多数人奋斗的目标。
这可能是因为,被租住的房子里,没有给人“家”的感觉。可拥有自己的房子就等同拥有自己的家吗?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钱买一套房子?” 青山在面对询问其为什么一直租房的原因时反问道。
无论在租的还是买的房子里,大家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归来,房子变得更像容纳个人物品的储物箱,却不是容纳家人、温暖的家庭。
想找到家的归属感,大家一直在表层的形式上努力,却一直没有找到内心的无处可依该归向何处。
越来越功利、浮躁的社会,也许家不该成为封闭的空间,它可以是开放的、共享的,甚至是很小的空间。
胡同生活是未来趋势
“胡同的生活其实并不老旧,它很可能是未来的生活方法!” 青山在采访时坚定地说道。其实青山的新家居概念,正是来自老北京的胡同生活。
青山05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来到了中国,一直居住在胡同仅有40平米的房子里。就算之后结婚了,他也没有搬离到大房子去。
他们家的对面,也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两家人共用一个院子。偶尔隔壁的女主人还会来他家朝南的一面晒晒衣服。
邻居家的孩子也常来家里玩耍。打打闹闹,这让青山觉得特别温暖。
没走几步,就有些卖蔬菜的摊贩,青山打趣地说,这里是他家的厨房。如果我们几分钟就能买到新鲜的菜,那是不是就不需要那么大的冰箱和厨房了呢?
青山家的客厅很小,但他会去胡同里逛逛,去不同的店家吃饭。工作时,去环境清静的咖啡厅,他把那里当成自己的书房。
胡同里的生活,说起来很小,却可以无限延伸的广大。胡同里,有光膀子的人坐着聊天,有人在阳台吃饭,有些甚至在长椅上睡着。
原以为私密的行为在胡同里,却被非常自然地呈现和接受。白天时,大家喝茶、聊天、打太极。入了夜,又各自归家。
这里好像没有固定小家的概念,更像是一个大家庭。胡同就像大家的公共活动室,人和人住得近,心也隔得近了。
自己拼搭的的未来之家
他将自己的共享理念融合在了设计之中。他希望为忙碌打拼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打造类似胡同的共享空间,让大家有家的温暖。
他研究的“400盒子社区项目”里,提出了盒子屋的概念。盒子(白色部分)是大家睡觉的私密地方。而四周红色区域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组合的家居用品。例如沙发、衣橱等等。
这样的盒子,你可以根据需求组两个、三个。一个房子用作居住,其他的当成生意、工作场地。举个例子,若是你多装一些书柜的话,这个盒子就可以变成一家独有的书店。
对于放在盒子外的物品防窃问题,青山认为,十几年后的技术可能让属于你的物品都附有你的专属电子标签。需要时,通过手机就可以知道在哪里。
青山考虑将盒子屋投放在较大的公共区域里,大家共用桌椅、厨房等。
如果想要大空间聚会时,可以自由移动“盒子”,创造新的活动区域。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可以直接将盒子搬入电梯,到屋顶睡觉。
400盒子社区项目构想图
被打破的空间局限,随时可变的住房,只有拼搭的房间,听起来有没有乐高游戏现实版的味道?
“我不想为漂亮而做设计”
在《梦想改造家》节目里,青山为仅只有43平米的房子做改造。这间屋子,与其说是房子,不如说是过道。面积很小,却居住着6口人。
房子就夹在过道里
胡同的外墙和一旁院子的外墙一夹,就变成了主人的家。屋子有着非常奇特的 L形状。从厨房开始, 一间间屋子像接力似的合在一起。高低不平,有的房檐高不足3米,最窄的地方只有1.3米。
房屋图
第一次进入屋子的青山发现,室内非常昏暗,有时候女主人得抱着孩子去门口玄关处晒稀有的阳光。
领居们也把这当成胡同的公共场所。常常出入左右,有时还和主人家们聊上几句。
为了解决空间狭小的问题,青山将房子改造成上下两层的loft。还根据孩子大人的需求设立了错落的排布。并贴心的设计了透光的天窗,完美解决了室内昏暗的问题。
一层成了孩子的卧室,甚至还有玩乐的区域。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还设计了防护网。
而L型过道被认为最黑暗的拐角处,现在却成了最温馨的角落。阳光直接照射,主人家想喝杯下午茶也行呀。
但非常遗憾,在青山对房屋做回访时,有些设计没有被很好的利用。当问及他感受时,他说:“我不是为房子漂亮而做建筑设计的。” 如果这家人能将屋子利用、维护的很好,自然是好事。但他想让胡同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留下来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
很多人离开胡同因为屋子老旧,他希望自己的设计能留住更多的人生活在胡同里。
执着大房子?还是跳出禁锢
住在胡同里的青山,每天早晨,和太太一人一辆电动车,简简单单地上班。
他和妻子合作开的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也在北京一处胡同的老厂房里。本来想打通的的墙因为特殊原因没法完成,就阴差阳错的成了现在独特的设计。左侧的小窗口,偶尔还能给大家递递咖啡。青山的工作室,也和他本人一样,透着质朴的味道。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他说自己的工作室不会因为钱多而接项目,他希望自己的设计能给这个社会带去些改变。坚持自我,勇敢逆流而行,好像是青山一直以来的做派。
小时候的青山,总围着看父亲认真地绘图,看累了,就翻翻父亲书架上的建筑书。这是他对建筑的启蒙,也让他爱到现在。而后他在大阪大学学习建筑,然而他却在最后一年选择了休学旅行,感受世界,沉淀自己。
学生时代的青山周平
这可能是他被称为日本最后一代传统建筑生的原因。在日本,传统建筑生被认为是仍抱有野心,坚持自我,想通过建筑改变社会的人。
青山的设计理念也许给在大城市奔波疲累的人们,跳出禁锢的可能。
愿有一天,他会成为像他崇拜的日本知名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设计师)一样的人,设计出代表国家、时代的建筑。
无论这建筑在日本、中国,或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感谢他让我们看到了空间利用的无限可能,以及生活方式的新追求。也许,没有围墙的生活,才能让人心贴得更近。
今日讨论:对青山周平 “共享之家” 的新概念,你认同吗? 你选择租房还是买房?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已授权“快版权”(www.kbanquan.com)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