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42章经
思考事物本质 | 创投圈教科书式必读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伙伴  ·  别再内卷了,高手都在向外卷 ·  5 小时前  
铅笔道  ·  贵州铜仁杀出超级IPO:年入342亿,全球第一 ·  10 小时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独家】已有30家产业互联网及软件SaaS企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42章经

如果有来世,做个 PhD

42章经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10-09 00:03

正文


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不管在任何领域,一个创作者都应该用 80% 的时间去做与所从事行业无关的事情。这里的创作者当然也包括写字的人,比如所有的公号内容创作者。


这是因为,创作者是灵感导向的,需要其他的事情来触发灵感,来帮助其完成创作。所以,这 80% 的时间所做的事情越天马行空越好,越仙风道骨越好,比如发呆、比如看个话剧、比如搞搞艺术参观个博物馆,这样才能给灵感充分的空间释放。


我创业以来,身份一直在创业者和创作者之间切换,不幸的是,创业者所要肩负的责任要远大于创作者,而且创业者所要做的事情会挤满所有的时间和脑袋。


所以在一个月前,我觉得有必要停更一下,这样一方面我可以一门心思忙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放松自己的脑子上,培养更多的灵感。


在写最后几周更新的时候,我自己都感到已经把写东西当做了一个工作和任务,而不是一个乐趣,以至于我自己都有一种“写腻了”的感觉。所以,在国庆期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


找回当初 PhD 一般的钻研心和原始好奇心。


一提起科研很多人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大概是枯燥无聊、呆板之类的,但其实很多东西,包括商业世界的,都是源自于科研的。


比如管理咨询中的“假设驱动”就是借鉴于 PhD 的研究法则,而扎克伯格也多次提到 Facebook 的运营方式就像是“假设驱动”的一所科研机构,每个人都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并且依据数据去进行判断和迭代。


在我眼中,PhD 就是一群最单纯可爱的人,抱着特别原始的好奇心,去试图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所以,我之前写过我对朱啸虎的评价是“这是个可爱的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朱啸虎就是那种目标单纯,并且一切行为都是围绕那个目标进行的。之前有人问我说,为什么感觉朱啸虎特别喜欢 PR,甚至有些咖位不够的活动,他也会去参与一下。


我的答案是,因为他的目标就是投到十亿、百亿、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他所作的一切事情也都是为了服务这个目标。只要那个活动可能让他接触到这样的公司,让他更好地 close deal,他就会去,至于在别人眼中这个活动本身如何又有什么重要呢?


所以,为了实现找回钻研心和原始好奇心的目标,假期里我做了几件事:


第一,我不断地刷知乎,尤其是和留学、PhD、科研等有关的话题,这让我能找回当初留学时还是学生的自己。


最终做这件事我最大的收获是刷到了一个帖子,叫做“你给哪些牛人发过邮件?有哪些结果?”(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至此)


当时偶然刷到这个问答,回想到了当初留学的日子,感慨良多。当时的自己就是一个单纯的学生,觉得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人都能联系到。


在美国也是这点好,给谁发邮件都大概率能收到回复,这直接打开了我的眼界,打开了我的好奇心与企图心,打开了各种机缘:


1)我在去学校前就给各种地方发邮件,想找 homestay 的住处,最终通过一个当地的教会组织辗转找到了一个类似的 local family 住了一年。


2)我们当时找到了杜克大学创业比赛的负责人,跟他们说中国创业很火,最后促成那年单独开设了中国创业赛分支。


3)我当时还给《怪诞行为学》的作者 Prof. Dan Ariely 发邮件,直接跟他说我有几个行为经济学实验的想法,然后就约到了他办公室聊了半小时。


4)当时有个课程作业需要采访某个业人士获取建议,我们直接给 TechCrunch 的某个记者邮件,最终也完成了采访。


5)刚回国的时候我还记得在知乎上给张亮私信,结果就在中关村的一个咖啡馆约到了他,那时他还在创新工场。我当时对创投没什么概念,跟他尬聊了半个多小时,很谢谢他当时的耐心。


再后来,我每份工作基本都是靠自己直接联系,不管是知乎私信还是微博私信。反而是现在回国时间长了有些忘了互联网本来就是为了连接人的。不只是熟人,更是陌生人。


当时留学的时候有种感觉就是,没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只要你敢想,只要你行动了,哪怕是陌生人也都会沿途帮助你。


这个帖子让我找回了很多当时的好奇心。



第二,我又找出来当时在 Booz Allen 实习时候做的 PPT 看。


当时在三周的时间里,我们做了上百页的 PPT,从零开始完整总结和预测了化工能源行业的发展,那段时间的工作是我自己最印象深刻的,每天不断地搜索、研究、推翻、再重建各种认知和理论。


我仍然记得,当时搜索一个数据,可能一搜就是一天,要想方设法找不同的数据库,不同的链接,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换不同的关键词搜索,以至于搜索的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是最好的学习过程了。



第三,我又把程凌峰、阮一峰、Matrix67 等人的博客翻看了一遍。


程凌峰当时的公号还叫孕峰,写的文章也是经典良多,后来停更了很久,回来后改名叫卢泓言,写作风格有所变化,但近来也写出来了“马化腾的境界”这种网红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