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过: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我们见过很多同学,无论是在职的还是全职的,或是在校的,会把公考当成一个备选,也就是尝试着考,想着考不上就出去找别的工作。
在经济受疫情震荡的大环境下,这么想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公考来说,在备考期间,需要我们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拿出“这个岗位就是我的”干劲,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而不要考虑“反正考不上还可以出去找工作”,因为你如果想到“只是考考而已”,在学习时就很难形成内在驱动力,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把公考当成唯一的出路,考不上就不找别的工作了,只是希望同学们既然选择了公考这条路,如果你想一举成公,在备考时就不要为自己找别的借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一个月内要学会英语,是不是听起来无从下手?但是如果你将任务拆解,先把任务分成:读-写-听-说,每项任务划分相应的时间,是不是可执行性就高多了?
设立计划的好处,一,可以让你清楚任务的总量,让目标更具备执行性;二,能成为一个学习工具,督促你每天学习的同时,在你完成每天的任务量后,你也会收获成就感,进而激励你继续学习。三,把抽象的学习化为可见的任务量,方便你在执行时,如果发现任务量超负荷,无法完成,或者方向错误时,能够及时进行调整
那么如何设立计划呢?这个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资质、备考情况都不同。回想我之前的备考经历,我是这样拆分的。
首先,设定你的总任务。
提高公考的分数,听起来是一个宏大工程,但是我们如果把它进行拆分,而不是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任务也就没那么可怕了。在行测上,可以按模块拆分成常识,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资料分析五个,在申论上,可以按模块拆分成小题和大作文。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计划进行调整。比如我是已经备考过的老手,而且行测是我的弱项,特别是数学和逻辑推理,那么我会把相应多的任务放在提高行测上,而申论则保持素材积累,需要对上过的网课课程进行内容复盘和梳理。
其次,设立一个大的时间轴。
前期-中期-后期三大阶段。比如对应此次国考,还剩45天左右。那么如何分配每个阶段的时间?还是需要因人而异。如果你是完全没有接触过公考的小白,那么前期打基础就应分配多一点时间,例如20天,中期15天,后期10天。如果你是之前已经考过的老手,那么捡起来知识点会更快一点,前期的时间可以相应缩短。
再次,设立阶段性任务的时间节点。
也就是你的任务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从我之前的经验出发,建议同学把任务时间节点设立为一周,也就是周任务,而不是天任务。我之前在制作计划的时候,对自己过于有信心,把计划细致到每天的几点到几点必须完成,但是实际执行下来非常吃力,计划完成率也相应很低,因为你每天的学习状态都不一样,而且也有可能有一些机动性的事情占据你的时间。
因此建议大家任务分成周任务,规定这个任务必须在一周内完成,或者三天内完成。我当时这么做时,发现我的计划完成率明显提高了。如果你认为自己执行力非常高,那么可以尝试把时间节点定为天,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完成率没有太大的信心,也可以试试我的方法。
最后,细化时间节点的任务,把任务填充进去,并且每天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
如果你的任务执行量不足90%,那么要不就是你的任务量太重,导致无法完成,要不就是你缺乏执行力,需要进行心态的调整。总之,需要你定期去回顾计划的执行情况,如果计划没有执行,那它只是一个摆设,无法对你的公考起到提升作用。
(一)
备考前期
1.关于行测:
(1)弄懂你的优势弱势模块
如果你是小白:建议你抽出一天的时间,先打印两份国考的行测和申论的试卷,在规定时间内做出来。做完后,你会对自身的优势模块和弱势模块有所了解。
你可能会问,达到什么标准才算优势模块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格,如果你国考的行测模块能达到以下的正确率,那么你的行测分数就能拿到至少70以上的分,如果你的申论不拉后腿,也能拿到70的分数,那么冲刺国考的岗位就有了把握。
模块
|
常识
|
言语表达
|
逻辑推理
|
资料分析
|
数学运算
|
正确率
|
70%
|
80%
|
80%
|
90%
|
70%
|
如果你是老手:相信你对自身的优势弱势模块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在前期备考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在回顾知识点的时候,着重加强你弱势板块的训练。
(2)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夯实基础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行测覆盖了几千个知识点,如果你没有将每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一次整体的回顾,只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地学习,是很难取得高分的。我以前是将所有模块对应的比较好的老师的视频听了一遍,并将相应的知识点记下来,做到弄懂并运用。比如:
言语:公众号欣说言语
逻辑推理:邓淳
资料分析:李委明
数学运算:花生十三,齐麟公考
2.关于申论:
(1)弄懂申论的逻辑
很多没有接触过申论的同学,认为申论就是写大作文,可以自己随意发挥。实际上申论是客观题,需要你弄懂申论小题的得分规则——按点给分,了解申论的命题形式,再相应地提高你的逻辑能力、归纳能力,才能取得高分。
(2)搭建体系框架
申论的考察题型就两种,小题和大作文,看似比行测简单,但是要求你在规定的时间内,看懂所有的材料,归纳出有用的信息,并有逻辑、有条理地呈现,还是需要系统性的学习的。对于小题:怎么看懂申论的题目,题目问的是什么逻辑层面,是表现,影响还是对策?如何找出材料中的信息?找出来了,应该如何谋篇布局?
对于大作文:大作文应该如何下手,如何立意,也就是分论点从哪里来?应该写什么形式,比如是写对策,还是写影响?开头,结尾是怎么写?
学过菜头课程的学生都知道,她有一套完善的申论体系,主打实操性和逻辑性,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自己摸索的成本。我认为申论报班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老师带你入门的话,可以让你系统性掌握申论的体系框架,培养申论的逻辑思维,这样是最高效的,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帮你避开申论的坑,帮你节省时间成本,而对于时间紧张的公考人来说,时间就是效率。
(二)备考中期
1.关于行测
(1)执行刷题计划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怎么去检验你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呢?刷题是最直接的。你可以规定每天刷一个模块,或者一天刷几个模块的真题,这个都可以自我掌握。
对于行测来说,刷题的渠道很多,你可以下载一个app进行刷题,或者买一本公考的题库刷题。但是,最好刷真题,因为真题都是出题老师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而出的,比模考题的质量高很多。
(2)做好错题本,弄懂每个知识点
刷题贵精不贵多。怎么做到精呢?我认为要做好题目的分析。也就是,你做完了这道题,如果是蒙对的,或者是凭直觉选对,但说不出为何选这个的,或者做错了这道题,更是需要好好利用。
这都反映了你的知识掌握有遗漏的点,需要你进行深入的挖掘。比如,这道题考的知识点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做错,是没有审准题,还是对题目知识点有疏漏?以后我如何避免再犯这种错误?并做好错题的整理,时不时地进行回顾,这样错题本的知识就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只是个摆设。
(3)每周参加一次模考/定时全真试题考
所谓模考,就是粉笔或者华图等APP会每周进行一场和国考考试时间一样的模拟考试。
全真试题,也就是你自己打印国考省考的真题,定好闹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我当时执行的每周一到周五学习——周末模考/定时全真试题考的循环。为什么要模拟全真考试呢?因为平时刷题时你没有太大的时间限制,而模拟全真考试,需要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做题的时间分配要有所侧重,而且要有舍有得。因为公考的题目设置量需要你大概不到1分钟完成一道题,而每道题的分值是不一样的。拿2017年国考的行测分值分布表举例:
这就需要我们在做题时放弃一些难题,懂得跳过,把时间分配给分值更高而且你会做的题。这些策略,如果你没有参加过模考,或者定时自己全真考试,就不会体会到它们的重要性。
2.关于申论
申论的中期备考思维,和行测的也是类似的。
(1)想拿高分,小题是基础
申论的小题奠定了60%以上的总分,如果你能把申论的小题分拿到8成以上,那么只要你大作文不离题,拿到60以上的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掌握了申论的体系框架后,你需要加强小题的训练,去检查一下你的申论基础是否扎实。
(2)做好题目的复盘和整理
每个做完的真题小题都是一个宝藏,不要轻易放弃。就像行测的真题回顾一样,每道小题,如果你没有拿到80%以上的分数,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复盘,比如,我为什么没有答好,是因为没有审准题,题目问了对策,而我写了问题或者影响?还是因为我审准题了,但是我没有提取到题目的关键信息?还是这种题的形式,我根本不会?
做好题目的复盘,有利于你避免重复犯错,从而拿到更高的分数。
(3)不要放弃大作文
很多同学觉得写大作文很费劲,又需要花很多时间,因此就懒得写,甚至有些同学把第一次写大作文放到国考时,这样做都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方面,大作文平时如果不进行定时的训练,在实际演练时很容易卡壳,比如忘记写题目;一段内容多,一段内容少;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等等问题。另一方面,小题是基础,奠定你的基础分,而大作文是提分档,可以拉开你和其他人的距离。所以,你确定要冒这个险,把大作文得分的机会拱手相让吗?
大作文说容易不容易,说难也不难。它考察的是你的归纳能力——如何从材料中提取立意,和演绎能力——如何把立意进行充分的论述。当你看懂了出题人的材料的立意,凝聚成几个分论点,再有逻辑性地进行呈现和段内的充分论证,那么你大作文想低分都难。
(4)积累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