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应与企业深度协同,通过强融合、搭平台、建标准,建立健全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世界工程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必须真正把深度融合的内涵贯穿于体制机制、培养要素、导师队伍等各环节中,增强全链条协同联动。
强化体制机制融合的统领效应。依托各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办学载体,将校企两方专家引入到管理决策、学位评定和招生选拔等治理体系中,形成系统性、常态化的校企协同育人格局,通过体系重构带动要素重建、流程再造和能力重塑。目前,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均建立了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校企双主导管理模式。依托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持续构建资源共享网络、交流合作平台、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企业出题、校企共答、产业阅卷的校企协同一体机制。
强化培养要素融合的倍增效应。校企整合各自优势,共同促进课程、教材、实习实践基地等培养要素转化为优质办学资源。立足关键领域的特点特征,探索高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主导协同发展的“三三制”课程体系。从行业发展所需能力出发,打破原有知识框架,重塑教材体系,充分融入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建设一批高水准的示范教材。把大学的一流实验室设在企业中、让企业的顶尖平台建在大学校园里,打造类企业级的工程师技术中心。
强化导师队伍融合的师承效应。校企导师队伍是保障工学交替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组建校企导师组要重点考量双方是否具有联合课题/项目、是否具有前期合作基础、是否具有指导能力等因素。建立校企导师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实岗锻炼、设置工程型岗位等形式,以兼聘或全职的引进方式,切实提升高校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导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形成校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动局面。
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必须紧跟时代变革,持续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多方交流活动,强化数智赋能,以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支撑高质量的实践探索。
深化互鉴互学打造交流平台。围绕卓越工程师全阶段全周期,深度聚焦1个校企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核心目标、覆盖M个不同关键领域、面向N个核心培养要素,精准构建校企常态化的“1+M+N”全流程交流互鉴机制。自2022年9月以来,联合体及有关单位针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挑战、提升校企导师水平等核心问题,相继举办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峰论坛、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首届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院长论坛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导师研修班等,为行业交流互鉴提供了良好载体,取得了丰硕成效。
深化数字赋能打造共享平台。根据工学交替培养多频段、多时空、多主体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应当全面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周期数据采集分析和集成运用,及时反馈和预警培养状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数字画像和成长档案。另一方面,校企协同共建数字化核心课程、教学案例和教材资源等,搭建教育教学共享平台,实现校企之间的课程互选、教材互通和学分互认,提升工学交替模式的灵活性和校企协同培养的弹性,营造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国内与国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
深化规律认识打造研究平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改革仍面临诸多问题挑战,需要校企协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要汇聚教育、产业、政策领域等顶尖专家资源,加强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前沿发展、重大决策、热点问题等的战略研究。定期开展培养改革关键问题的调研和跟踪研究。创办一流期刊,为学术研究提供承载空间。积极开展政策倡导,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决策参考,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走向提出可操作性的客观建议。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师生代表参加2024年“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
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必须对标国家要求、锚定产业需求,强化质量保障,不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通专结合的能力标准体系。2023年9月,联合体正式发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标准》,提出了家国情怀与职业素养、工程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领导管理与持续改进能力、终身学习与全球胜任力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凸显各关键领域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专用能力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保障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规格与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精准适配,为培养方案设计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指导,有效支撑了培养环节和实施办法落地。
建立覆盖关键培养环节的指南体系。切实发挥联合体的平台作用,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课题库建设及管理、双导师队伍建设、校企联合招生、核心课程建设、在企实践管理、毕业管理与学位授予、知识产权分配等,形成系统化、全程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在联合体发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汇编(第一卷)》中,已经率先制定了《入企培养工作指南》,后续其他关键培养环节的工作指南也将陆续出台。
建立贯通职业、开放互认的衔接体系。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教育、职业和国际之间构筑科学高效的衔接转换框架,建立各国认证标准实质等效的指标体系,将工程师职业成长要求体现在教育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衔接体系,推动中国工程师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同频,提升中国在工程师职衔及评审标准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