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恩爱是一个非常微观的现象,但却不简单,想要讲得客观,分析得透彻也不容易。我将谈谈这种行为如何界定、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将谈到与之相类似的行为以及背后共同的逻辑。
“什么?我这也算秀恩爱?”
——如何界定秀恩爱的行为
秀恩爱现象似乎很普遍,人们对此所持观点的分歧很大,为了之后的讨论建立在对该行为标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先来定义一下:
秀show这个词在这里是带有立场的,即主动而故意地展示,是对观众的目光有意识、对观众的反应有关注或期待的。而事实上,当事者总是这样故意而为吗?一些处于边界状态就很难界,比如公开表达赞赏、鼓励、支持等“拍马屁”的真情流露行为。不管大家看或不看、谈或不谈,当事人都要大大方方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激赏,不会因为是否示众而矫揉造作一番,也不会为避免因示众可能带来的“指控”而遮遮掩掩、深沉含蓄。那么这种正常的行为还算不算“秀恩爱”?
我们先给一个比较客观的定义:情侣在非私下状态中的互相传达爱意。这里面隐含着我对恩爱的定义:恋爱双方互相欣赏、爱慕、亲密的状态。它要满足基本两个条件:恩爱有加(哪怕只是看上去如此),昭告天下(即使这个“天下”仅限于朋友小圈子)。上文我们提到的临界状态无疑是满足这两点的。
定义中的“非私下状态”可能有两种情境:
1.处于公共场所的行为
“公共场所亲热”(或“公开展示感情”),英文为PDA(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指的是身体上相对温和的亲密方式,比如牵手、拥抱、接吻、爱抚。
2.处于社交网络的行为
在朋友圈、微博、脸书等社交媒体(尤其是实名社交网络)中,展示情侣间充满情感表达的照片、截图、话语等行为。
“我就从不秀恩爱……”
“等等,你确定你有过值得秀的恩爱吗?”
——为什么有人秀恩爱,而有人却不?
这个问题更适合用社会学的符号互动论观点来分析,符号互动论更关注人们如何认知这种日常生活的微观行为。人们对主体、角色关系、行为等进行组合赋予某种意义以表达自己的意义。
1.围绕个体的角度
与个人的性格、文化背景、环境、自我身份认同(Identity)、对希望建构的自我形象的吻合度都有关系。以下仅枚举一些可能性,无必然性,也无法做到全面细致无遗漏无重复,请勿对号入座。
性格方面:有些人习惯于展示,表明自己生活的内容、关注问题、人生趣味,在此过程希望能提升外界对自己的认识和反馈;有些人可能比较含蓄,不愿过多暴露自己也不愿以这种方式增强社会关系和联系。
文化背景与环境方面:某些人文化背景开放包容,周围环境健康稳定,可能会更喜欢直接表达情感而鲜于顾忌。而某些人文化背景保守,周围环境也多有起哄、八卦等闹哄哄,信息因素带来的影响可能会为自己带来更多麻烦或造成更大成本,ta就不愿意show……
自我身份认同方面:如果令人羡慕的情感关系是个稀缺资源,掌握了这种稀缺资源就拥有了一种优越感,展示出来以满足未被填饱的虚荣心。这类似于“炫富”。首先对自己拥有资源(这样称呼情感关系会不会遭报应?)的富足状态有身份认同,也更愿意强调和展示它
自我形象建构方面涉及到的因素也比较复杂:
A. “我把感情经营得好是不是我情商高呀,是不是我眼光很好找到了很棒的伴侣啊,是不是我很可爱有魅力啊……”通过“秀恩爱”进行自我形象的建构:想显示自己有异性吸引力、很有眼光、受欢迎、在感情生活中很有智慧。在这点上其作用与秀娃、秀美食、秀旅行、秀经历……目的相似,都是在建构一个公众视野下的我理想中的自己。
B.“我从不秀恩爱不晒娃,是我不恩爱吗?是我的生活无趣,我的娃不可爱不聪明不漂亮吗?是我的虚荣心不强吗?是我的社会认同不匮乏吗?是我的关注点与众不同吗?是我其实想秀给某些人不想秀给某些人,这样搞得很麻烦我就懒得秀了呢?是不是我懂得克制的意志力很强大?”这仍然与建构的自我形象有关,也许ta的文化背景很多元,圈内环境又比较文雅严肃或多与工作相关,秀恩爱等行为显得自己太不专业、太不理智、太烟火气了,这种专业主义、精英主义患者自然也不会选择……可以总结为ta的超我(superego)比较严苛,内心渴望展示和希望被人了解的行为表现并不被超我接受,于是自我和谐了。
2.围绕恋爱中双方关系的角度
恋爱关系的状态也会促进或阻碍秀恩爱这种行为的发生。秀恩爱的行为可以做如下推论:
A.这段关系需要以宣告的方式向大家证实存在。将情感状态广而告之是一种对爱情的证实,对感情的认可和宣告。证明自己对感情及对方的态度。向其他人显示“不要再打我俩的主意啦!”
B.在不那么健康、稳定的关系中的防御措施。在一方无安全感的情境下需要采取些措施给对方施加压力。秀恩爱有一种隐性功能:对方感情的试金石,顺便把你绑架了。但显然这样的初心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秀恩爱分得快”不见得有因果性和相关性,正常情况下造成分手的因素很多。而单就秀恩爱的过程被双方好友看到,但却挖出了很多不可告人的现状或过往,比如脚踏两船之类的,自然分得快了。
C.至少一方对当下关系的认同度高。对此番感情或某些细节的认同度高,强烈地感到当下的情感体验是难能可贵、值得珍视的,迫不及待地想与外界分享这种幸福和快乐,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
D.与情感阶段处于初期或状态持续时间尚短有关。秀恩爱更多地体现在热恋期,处于更加关注对方的阶段,发生此种行为也属于自然。
不秀恩爱或秀得少的行为可做相反推论。比如对于长时间保持健康、稳定的情感关系,有可能不会对常态化的惺惺相惜过度关注,也觉得没有必要通过展示以获取支持和认可;对于情感认可度不高的,三心二意还想创造其他情感机会的人也不会去秀恩爱……
3.从旁观者角度
旁观者的角度可能有以下几种看法,这些反应也会进一步影响当事者的感受和未来的行为决策。
A.感动、被激励,认为真爱还是存在的,好的情感关系还是有希望获得的。
B.无聊、不care,他们秀他们的恩爱,与我何干。
C.尴尬病犯了。共情尴尬(Empathetic embarrassment)对别人展示的内容在自己看来是种不太能接受的事,于是就替对方觉得很尴尬。
D.很反感,“我们都单着,不带这样虐狗的”。因为自己对情感资源的稀缺,见到别人的富足,会觉得他们是在“炫”,所以才有“仇”。这一点上和“仇富”的现象比较相像。
文化差异,在不同地区的反应
在不同文化习俗、时间和环境中,人们对公共场所亲密行为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在中东的公共场所亲热(PDA)行为是可能会被抓进监狱的。而一些西方大都市,如法国的巴黎——这个到处是旅行者的,被普遍认为是开放而浪漫的地方,对PDA司空见惯容忍度很高,但过度PDA仍然会被当地人视为叛逆者、挑衅习俗的另类。在中国也是如此,分清楚场合掌握好边界很重要,当心被架上火刑架。
人为什么会想要自我暴露?
秀恩爱也是一种自我暴露。除了情感,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的内容还包括思想、感受、志向、目标、成功或失败、恐惧、喜好与爱好等。
比如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一种面对着读者的感觉呢?是不是也想表达(包装)我的知识、思维、智慧呢?这是不是也在秀呢?自我暴露都是种自恋行为吗?不暴露自我难道就好吗?
通常来讲,人是渴望与世界建立联系、了解他人也得到他人理解的。有一部分行为也是价值驱动(Value-driven)的。价值驱动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提出的观点较多,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人渴望创造,并希望作品或观点被人关注、讨论甚至认可,希望获得一种独立的、不凡的价值。当得到外界反馈时,可能会促进对思维方式、观点的进一步思考;促成目标与志向的进一步实现;建立基于共同兴趣喜好的社会关系……
因此,适当的自我暴露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还促进个人价值感的建立、与他人关系的发展,so let’s go!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blic_display_of_affection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Identity_(social_science)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lf-disclosure
4.《社会学与生活》Richard T. S. (1)21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编者后记:Fox目前是一位从事管理咨询的consultant,她还是一位对感情很满意却不秀恩爱的新妈妈,宝宝刚满1岁。Fox是认真想第1期初级课程的学员,也是第1期中级课程的学员。记得在中级课程关于社会学的讨论中,她就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分析过“秀恩爱”这一行为,非常精彩。我当即就向她约稿,希望她能将这些分析写成一篇文章,作为认真想学员学习成果的展示。而这篇文章就是她的原文啦,没有经过任何改动。
临时附注:认真想初级课程第四期正开放报名,名额有限。详情请点击:你可以更擅长理性思考。
↓↓↓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 ↓↓↓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