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影响,少出门,家里蹲,成了多数人的生活日常。对于喜欢逛展览的朋友们来说,不能出门简直是丧心病狂。别急,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2019年度龙美术馆举办过的展览,给大家再过过眼瘾。
2019年,龙美术馆(浦东馆)、龙美术馆(西岸馆)、龙美术馆(重庆馆)举办展览
合计30
场,涵盖了国内、国际,既有传统又有当代,丰富多样的展览吸引了数十万人次入馆参观。今天我们列出了其中的25场(不含重庆馆的巡展)。
排队观看“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展览的观众。
2019年龙美术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即浦东馆开馆六年多后于2月22日起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免费开放首日即举办“旧王孙——龙美术馆藏溥儒书画展”等系列展览。溥心畬原名爱新觉罗•溥儒,是恭亲王奕訢之孙、贝勒载滢之子,因其书画作品上常可见到各种不一样的“旧王孙”印章,本次展览主题即取自于此。
溥儒自幼天资颖悟,后天又治学精勤,毕生的成就绚烂缤纷,不但在经、史、文章都卓然成家,书画造诣亦十分高超。溥儒的书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这固然因为他才华卓绝,也得力于他在西山闭户读书近二十年之功。
本次展览萃选出近60套作品,借溥儒书画用印“江山为助笔纵横”、“心畬翰墨”、“飞鸿”区分为三大板块,分别呈现溥儒山水(由宋、明名家入手,师法古人、师法造化,清贵超凡、意境悠远);道释、花鸟(静逸脱俗、深具个性);人物、动物、书法(别开生面、意趣横生)的面貌。
溥儒,《
山水四屏
》
,设色纸本,102×34cm×4,龙美术馆
溥儒,
《
八十七神仙卷
》
局部,水墨绢本,23×205cm,1937年
,龙美术馆
溥儒,
《
百猿图
》
局部,设色纸本,35×132cm,龙美术馆
“云看展”延伸:
末代“旧王孙”溥心畬的艺术奋斗史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近现代中国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舞台。读懂上海,才能读懂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本次展览精选出20余件(组)作品和相关文献,呈现上海解放前、解放后各个时期社会生活及城市发展面貌,用艺术视角回溯波澜壮阔的上海发展史和艺术变迁史。
回顾70年前的沧桑巨变,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不能忘记在上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
陈秋草,《海关大楼》,布面油画,46×54cm,1930年代,龙美术馆
林达川,
《上海街景》,布面油画,56.5×76.5cm,1950年代,龙美术馆
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与希望。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19年岁次己亥,生肖属猪,因此又称猪年。
2019年1月11日至3月10日,美术馆特别推出“己亥大吉——馆藏迎春特展”,以迎春纳吉为主题,遴选出20余件作品,分为“春景”、“春节”、“春愿”三个章节,重点展示古元、陈钧德、苏天赐、吴树钧、梁锡鸿、徐悲鸿、吕斯百、颜文樑、罗荃木、段建伟等艺术家饱含年节庆祝、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的馆藏作品,开启新一年的展览。
张自嶷,《安塞腰鼓》,布面油彩,150×102cm,1984年,龙美术馆
古元(1919-1996),《昨夜大雪》,纸本水彩,
1982年,29×37cm,龙美术馆
费正,《元宵夜》,布面丙烯,147×147cm,1984年,龙美术馆
“云看展”延伸:
这是一条很吉庆的推送,点开有福
点击这里查看展讯
20世纪是艺术史上发展最为迅速与多元的时期之一。龙美术馆联合创办人、馆长王薇女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世界范围内的20世纪艺术作品。2014年,美术馆举办了第1回馆藏20世纪绘画选萃,主要展出世界范围20世纪早期绘画作品。此次推出的第2回馆藏20世纪绘画选粹,将精选反映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不同阶段的作品,展出艺术家包括关紫兰、陶冷月、潘玉良、罗工柳、黄永玉等。
展厅现场
“喻红:娑婆之境”由杰罗姆·桑斯担任策展人,不仅是一次对中国最受瞩目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喻红的作品全面深入的展示,也可以被视作一次对艺术家广博且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内省式的观察。
喻红艺术生涯早期开始发展至今的各个系列绘画作品广为人知,本次展览继续追索了她的创作脉络,包括她通过新途径对于新的场域的绘画表达。展览将艺术家的世界如一出四幕剧般展开,同时呈现多个平行宇宙的不同时期:“重生之时”、“贯穿喻红艺术生涯的‘肖像’系列”、“半百”、“目击成长”。
喻红,
《天上人间》,2018,布面丙烯,750x300cm
点击这里查看展讯
吉祥图案是指用具有吉祥意义的图形或文字组成的一种装饰纹样。富有吉祥含义的纹样由来已久,而明清以后更为流行,特别在清代可说发展至极致,成为装饰纹样的主流,形成一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普遍性装饰风格。吉祥图案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一种利用象征、寓意、谐音、比拟、文字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吉祥含义的特有手法。当然,吉祥图案所呈现的含义往往是多重、复和而非单一的。
本次展览萃选出30余套馆藏古代器物,提取其主要吉祥内涵,分为五个区块:祥瑞权贵(龙凤纹饰);招福辟邪(三羊、饕餮、铺首);平安吉祥(莲、八吉祥、喜鹊、如意);福寿绵长(缠枝花卉、暗八仙、三多、葫芦);功名气节(菊、束莲、吉言、鱼),借此次展览展示中国自古以来表达吉祥寓意的特殊手法,同时反映纹饰所含藏的丰富的中国吉祥文化。
青花龙凤纹捧盒
,清雍正,
口径16.5厘米,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龙凤戏珠,寓意“龙凤呈祥”。
碧玉雕夔龙纹双凤耳衔环盖炉连白玉座
,
清乾隆,高13.5厘米。
夔龙是传说中的神兽、吉祥之兽,能兴风雨。
青花缠枝花卉三羊开泰尊
,清乾隆,
高33.5厘米,款识: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三羊寓意三阳开泰,“羊”与“阳”谐音相通,含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义,嘉庆之征。
鎏金錾刻花卉福寿指日高升纹盒,清同治,径32厘米,款识:
“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盖盒刻“当朝一品”四字,并有凤穿牡丹、年年有余、鹿鹤同春、喜上眉梢四组纹饰。盒盖开启,内呈盖碗四件,盖碗刻“禄位高升”,托盘则刻“指日高升”,皆有“如日中天 步步高升”之意。
钟馗虽未见于正史记载,却是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宋代民间于岁除时广为悬挂《钟馗捉鬼图像》,用以辟邪。后来挂钟馗图像又移至五月端午,钟馗的职能由主要除鬼转为消灭五毒。此后钟馗受历代画家垂青,不但具有“辟邪纳福”的含义,也成为元代以后画家寄寓胸中孤傲情怀的题材之一,甚至被纳入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
溥儒善绘钟馗,笔下钟馗形态各异充满想象力与奇趣。此次专题展特从丰富的馆藏溥儒书画中,遴选钟馗题材作品十余件,或正气凛然气势磅礴、或朴拙可爱诙谐小巧,展示溥儒书画文人胸襟与赤子情怀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溥儒,《
柳荫钟馗
》
,设色纸本,16×22cm,1949年,龙美术馆
溥儒,
《
钟馗百态》
局部,水墨纸本,45×363cm,龙美术馆
留学(包括游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最富时代特征的现象之一。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始于1870年代,此后,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期间公派、自费出国的留学生人数众多,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美术等各领域研习精进,归国后贡献了巨大力量,做出杰出贡献,成为众多领域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具体到美术领域,留法艺术家诸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常书鸿、厐薰琹、吴大羽、常玉、潘玉良等等,大多选择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以油画、素描、雕塑为主要研究科目。在这里,他们既接受了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美术,也带回了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为20世纪中国美术带来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油画、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的美术类别,新的美术观念,甚至与之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从而成为活跃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群体之一,奠基、开拓、改变、丰富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
这次展览呈现对于20 世纪早期留学现象的观察与探讨,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龙美术馆希望借此次展览很好地回应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反省在数字化时代、图像时代当代艺术的本质、未来艺术的可能性。
常书鸿,《
客厅中的姐妹
》
,油彩画布,164×130cm,1936年,龙美术馆
徐悲鸿,
《
杨仲子全家福
》
,布面油彩,59.5×79.5cm,1928年,龙美术馆
方君璧,《
桃衣少女
》
,布面油彩,114×79cm,1926年,龙美术馆
薛松被誉为具有中国“文化波普”的当代艺术家,也是“新海派艺术”的重要代表,199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艺术家身边一切原有图像和形态,却推开了一扇全新的艺术大门。从毁灭到重生,就像一个轮回。艺术家将现成的图片、文本烧烤后,解构、建构再重组于画布上,作品里的图像也经历了一个再生的过程。它从原有的意义中被释放出来,被赋予新的理解,将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当下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观点链接起来,形成独有的薛松式风格。
本次展览呈现艺术家跨越30余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展出作品包括薛松早期的碑帖残片拼贴尝试,以及艺术家一直在发展重塑的“与大师对话系列”、“历史与现实系列”、“城市与青春系列”、“传统山水系列”、“泡沫系列”作品等。
薛松,《书法印像》,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168×168cm×2,2019
薛松,
《
意象甲骨文
》
,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168
×
168cm
×
10,2019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现龙美术馆在新中国美术作品的收藏以及新中国主题创作领域的持续性研究成果,探讨新中国美术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创作特点以及时代意义,龙美术馆特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陈履生先生担任策展人,策划展览“踱步:七十年的走过”。
本次展览以充分展现收藏成果并以专题研究为特点,对这一历史时期内的美术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类研究,以六大专题板块全面展示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的源流与发展,让观众欣赏到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的风采。展览将展出作品近200件,包括油画、中国画、版画、素描、雕塑、宣传画、年画等,其中绝大多数为延安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陈逸飞,
《踱步》
,布面油彩,186×356cm,1978,龙美术馆
本次展览是新生代钢琴艺术家张浩天与艺术家李姝睿联合呈现的跨界艺术展。展览期间观众除了能再次感受到《波》、《元神储存器》等李姝睿代表性绘画作品,更能在展厅聆听到新生代钢琴艺术家张浩天,为其美术馆跨界之旅创作的第二首原创作品《万物灵源》。
张浩天因12岁在加拿大全国音乐比赛上一举夺魁而被媒体誉为“音乐神童”,“钢琴新秀”,15岁以年度排名第一、全额奖学金的优异成绩被美国曼尼斯音乐学院破格录取,20岁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出任意大利维托索&柏坎图国际音乐节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是该大赛史上最年轻评委。李姝睿艺术实践的核心是研究光源和色彩的运动变化,她坚信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里,“光”和“空间”的运用都能反映和塑造时代中个体的需求和精神状态。
留真——
蔡斯民摄影作品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展
《留真》中国画名家像系列摄影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蔡斯民用镜头记录了朱屺瞻、刘海粟、黄君璧、赵少昂、陈文希、王己千、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唐云、关山月这14位中国画大师晚年的身影,并出版《留真》中国画名家像传摄影集。拍摄这套作品的初衷源于蔡斯民弘扬中华文化的个人情怀,他在工作中结实了许多中国艺术家,感动于这些艺术家性情上、创作上的无限魅力,热切地希望以摄影的形式让这些优秀艺术家的形象永远留存。
本次展览在展出这84件(14组)摄影作品的基础上,同时呈现了14位中国画大师的珍贵创作。镜中影像再现大师们音容笑貌,纸上丹青传达出胸中丘壑,二者结合以期让观众更全面的领略这些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画名家的风采。
朱屺瞻。耄耋之年一片童心,青春在他的年龄上永驻,仿佛他回到了孩提时代,也许娃娃中有未来的朱屺瞻。
朱屺瞻,《苍崖翠壁》,纸本设色,67×273cm,1988,龙美术馆
赵少昂。斑斑点点,点点斑斑,莫道人生易老,艺术青春永驻。呵一口气,在艺术的征程上再印下一个鲜红的印记。
因着盐业与漕运的优势,使得扬州在清代中期一跃成为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都市,而盐商对艺术的热衷与赞助,则活跃了绘画市场,各地画家纷至沓来。其中的一个绘画群体,他们的身份相似、画风相近,既有官场去职的官吏,也有一生布衣的文人画家,以及具备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他们或清高狂放,或出身贫寒,生活清苦,他们陆续来到扬州,并在此脱颖而出。
本展除遴选出龙美术馆扬州画派郑燮、金农、李鳝、黄慎、罗聘、华嵒等画家的经典作品外,亦特别展出“八大石涛”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的名作,借以对比阐述扬州画派于清代以来在画坛上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石涛,《花卉册》,册页(十开),纸本设色,37.5×25cm×10,清,龙美术馆
朱耷,《饕餮图》,设色纸本,186×45cm,清,龙美术馆
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艺术家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览,展览以艺术家的家乡为主题,那也是他一直工作与生活的地方。“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是一个特定场域的展览,由独立策展人戴安娜·纳维策划,探讨了布拉德福特的实践在过去十年间的演变以及他对当下美国文化议题的处理。
为期两个多月的展期中,展览将免费向公众开放,让尽可能多的观众亲身近距离欣赏布拉德福特的作品。免费入场不仅消除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壁垒,也呼应着艺术家一直以来为世界各地社区提供机会的社会实践。
书写“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的发展传奇,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祖国建设者的持续接力。读懂昨天,才会更珍惜当下,憧憬未来。“建设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展精选20世纪各时期与工程建设相关的20余件馆藏作品,用艺术视角回溯中国的建设发展史。它们不仅呈现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也反映了人民群众为建设伟大祖国而作出的努力。
关良,《新安江水电站》,布面油彩,61×82.5cm,1957年以后,龙美术馆
孙宗慰,《汽锤》,布面油彩,46.5×40.5cm,1943,龙美术馆
孙宗慰,《天津新港》,布面油彩,55×70cm,1954,龙美术馆
“云看展”延伸:
修铁路、开港口、建水库...这个展览回溯了中国建设发展史
点击这里查看展讯
清朝晚年,曾是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开始衰落,上海却因为19世纪中叶《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港口之一。在此后的二十年间,上海取代苏州、扬州和广州,从一个平静安逸的小渔港,一跃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发展,原本画家不多的上海成为画坛重镇,吸引绘画高手纷至沓来,形成了继“扬州八怪”之后,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最大的画派——海上画派,简称“海派”。
“海派”画家们在各个时期力图摆脱旧格局、冲破传统藩篱,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开拓新画风,不仅曾占据中国绘画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转变为现代中国画的桥梁。
任颐,《金谷园图》,纸本设色,133×63cm,1888年,龙美术馆
蒲华,《山水四屏》,纸本设色,247×60.5cm×4,清,龙美术馆
虚谷,《花卉蔬果册》,册页(十二帧),纸本设色,23.5×34cm×8;24.5×35cm×4,清,龙美术馆
此次展览是法国艺术家让-吕克·米蓝(Jean-Luc Mylayne)在中国的首个美术馆个展。让-吕克·米蓝的艺术实践专注于鸟类摄影,在四十多年里,他走访了全球众多鸟类的自然栖息地,并长时间于郊野中观察,用相机捕捉鸟类稍纵即逝的瞬间。鸟类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对象,也是有同样重要地位的艺术观念合作者。
此次展出了让-吕克·米蓝约40幅于1979年至2008年间创作的作品,展现了米蓝在创作中与梵高相似的、处理自然的手法、以再现式创作将时间结晶化,以及挑战其所处时代观看方式等不同方面。
让-吕克·米蓝,《2005年3月、4月,#301》,彩色照片,123×123cm,2005年,作品来自艺术家,图片由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提供
让-吕克·米蓝,《2006年2月、3月,#368》,彩色照片,123×153cm,2006年,作品来自艺术家,图片由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提供
让-吕克·米蓝,《2007年1月、2月、3月,#450》,彩色照片,183×228cm,2007年,作品来自艺术家,图片由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提供
“云看展”延伸:
让-吕克·米蓝:
悠长时间中的自然之美
2019年正值陆俨少诞辰110周年,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中国画院、陆俨少艺术院等联合,特别推出了此次展览。展览名称“穆如·晚晴”源自陆俨少的斋号 “穆如馆”、“晚晴轩”。
陆俨少是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大师,以山水画闻名于世,人物、花鸟兼善,亦精通书法。师法“四王”,进而明代诸家,初具个人面貌,此后得窥宋元之堂奥,再加游历造化之功,终开“陆家山水”之面貌。此外,陆俨少两度执教美院,为当今艺坛培养了大批书画名家,尤其是为美院树立了重视传统的国画教学体系,影响至今。
龙美术馆(西岸馆)此次展出近百件(套)陆俨少书画作品,展出依据陆俨少的常用印章——“陆砥摹古”、“山河壮丽”、“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富贵人”、“俨少所乐”、“云山兴发”、“就新学人”为展览陈列的主题语,全面体现陆俨少一生的艺术面貌。观者亦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参观到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中散失的部分”、“早中晚期多部册页精品”、“永州八记16开册页”、“陆俨少峡江系列”等陆俨少精品力作。
陆俨少,《岑参太白胡僧图》,95.3×59.5cm,1980年
陆俨少,《东蒙隐居图》,85.1×50cm,1988年
这次展览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担任策展人,漆澜担任学术顾问。展出作品包括周春芽近期新作、手稿、记录影像,以及由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的艺术家1978年至2013年间创作的多个系列代表作。
不同阶段的创作反映着周春芽四十余年来的探索,充满能量与视觉张力的画面常常令人过目难忘。本次展览展出了三组八件周春芽最新创作,以及16组由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的周春芽作品。这批作品是首次集中呈献给观众,主题广泛而丰富,囊括了周春芽自1978年以来的多个系列代表作:重庆系列(《重庆》、《码头》)、藏族题材系列(《剪羊毛》、《十二月》、《若尔盖草原》)、山石系列(《红石》、《山石图-红石》、《石头与杂草》、《石头系列》)、太湖石系列(《太湖石》)、桃花系列(《桃花》、《大乔小乔》、《春桃》)等等。观者将直观地体会到艺术家四十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在回望其创作历程的同时,分享其创作的激情与喜悦。
周春芽,《太湖石》,布面油画,149×119 cm,2000。图片版权©周春芽,龙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