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服务广大考生及考生家长;发布各类招生简章;提供报考资讯及报考指南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工信  ·  小米落子武汉,最新消息! ·  2 天前  
湖北工信  ·  小米落子武汉,最新消息! ·  2 天前  
红杉汇  ·  会议越混乱越好?来听听贝索斯怎么说 ·  2 天前  
概念股逻辑  ·  DeepSeek概念股崛起:揭秘科技投资界的新蓝海 ·  2 天前  
概念股逻辑  ·  DeepSeek概念股崛起:揭秘科技投资界的新蓝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四川大学考古系,从土壤到似锦繁花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公众号  ·  · 2024-03-02 21:23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四川大学考古系的历史背景、重要成就以及在长江、青藏高原、三星堆等地的考古工作,强调了考古系师生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敬畏。文章还提到了川大考古的发展历史、荣誉和招生信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四川大学考古系的历史背景与成就

文章介绍了川大考古从1937年创业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与省政府签订协议、创办考古学专业等,并提到了川大考古是全国最早的考古专业之一,已获得多种荣誉和认证。

关键观点2: 四川大学考古系的工作重点

文章详细描述了川大考古系的工作地点,包括长江、青藏高原、三星堆等地,强调了考古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敬畏,以及用科学手段重塑历史的阵地。

关键观点3: 川大考古的影响与贡献

文章提到了川大考古与世界考古发展接轨的事实,以及其在考古领域的先进设备、研究手段和重塑人类历史的目标。

关键观点4: 对报考四川大学考古系的欢迎和指引

文章最后部分鼓励人们加入川大考古系,无论作为学生、老师还是爱好者,强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提供了报考指南和链接。


正文





1990年代。

说起来不远,想起来却像过去了很久。


1990年代在长江上发生着许多大事,其中就包括了全国上下一条心修建三峡大坝,要解决许多千百年悬而未决的“大问题”。


高峡出平湖,数百万移民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国家。


江水一厘米一厘米上涨,许多人在陆续离开,但还有一些人就追着这条线来。新气象的中国要续写勤劳与创造的辉煌历史,四川大学考古系师生却低着头向古代中国要答案。


“我们为什么来这里?

我们吃什么?

我们住哪里?

我们……如何创造长江中游的文明?”


李家坝遗址、明月坝遗址……现在这些地名多数已经沉入长江中。当年,却是考古系师生手里实实在在的一捧土。顶着三峡库区夏天毒辣的日头,这种体验大概率和浪漫是沾不上边的。


是什么让前赴后继的师生在长江边奋战多年?今天从考古报告的字里行间也很难得到标准答案了。


还得是那一厘米一厘米往上涨的江水,提醒着考古系师生光阴不怠。


离别的移民甚至舍不得屋门口的桃花树,我们又怎么忍心脚下的历史还未翻阅就被淹没了?



寸土


时间行至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解放军以血肉之躯守护着国土。班公湖记录着对峙、冲突、热血……


在解放军捍卫一句“寸土不让”的同时,就在中印边境不远处,国旗旁还飘扬着四川大学考古系的旗帜。


“寸土不让”,也像一条线,祖国的历史解读话语权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我们追着线来,到底是为了发表朋友圈里微小的骄傲,还是为了骨子里的责任感?


青藏高原,还有太多历史的线索亟待厘清。作为川大考古系的主战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系前赴后继百余名师生到此调查和发掘,足迹遍布拉萨、那曲、昌都、阿里等地区。


“我们为什么来这里?

我们吃什么?

我们住哪里?

我们……如何创造青藏高原的文明?”


简单几问,奈何是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苍茫高原。从城址到墓葬、从史籍到传说……诗人陶醉于这是与天对话的净土,我们却把一件件石器、陶器、青铜器反复研究。


科学重塑历史,就是考古系师生的阵地。历史若只存在于“传说中”“神话里”,怎么甘心?



疆界


三星堆,一个热度不减的地方。


数十年来,古老而神秘,仍是它的原色。四川大学考古系参与了三星堆数次发掘,老老少少的亲历者谈起来,到底是激动更多还是迷茫更多?


激动的是参与重大发掘,亲手揭开立目人面上的泥土;迷茫的是,到底还有多少未解之谜被埋于地下?


三星堆研究的推进,见证了青年成长为中年,中年渐渐满头华发。媒体乌泱泱地来,留给镜头的多是沉默的后脑勺,考古人直面的永远是手铲、刷子底下的疑问句。


“我们为什么来这里?

我们吃什么?

我们住哪里?

我们……如何创造古蜀文明?”


大众口中的三星堆,从科学到科幻、从怀疑到悬疑,仿佛要大鸣大放才对得起这人类历史的瑰宝。然而四川大学考古系眼中的三星堆,是测量的尺、是记录的笔,是显微镜下的成分分析,是现代科技手段的遗址还原。


科学的疆界,有时非常寡淡无味,不过是经年累月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乐见三星堆的热度,但我们更能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学术研究的冷静。



种子


1937年,国立四川大学与四川省政府签订协议,将校址搬到了成都东南郊的望江楼附近。


也是在1937年,受考古学家李济之邀,学者冯汉骥自美国归来,在国立四川大学开始“创业”,川大考古由此奠基。1960年,冯汉骥与徐中舒在川大创办考古学专业,成为全国最早的考古专业之一。


一甲子的时光,难用情怀丈量。人人只记得自己手里翻过的泥土。从重庆李家坝到陕西杨官寨,从云南海门口到西藏皮央东嘎,从“家门口”的成都金沙遗址到印度洋边的斯里南卡曼泰港遗址……


翻土、翻土,寻找答案。


“我们为什么来这里?

我们吃什么?

我们住哪里?

我们……如何创造文明?”


古代人类的“当务之急”,是留给今天考古系的考卷。答案就在泥土里。


或者人们要嘲笑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教与学。但今天的川大考古,已与世界考古发展全面接轨,我们有更先进的仪器设备、更科学的研究手段,我们有足够的自信每一次揉碎时间的土块,都有历史的线索留在手心。


它是一粒粒种子。是对虔诚求知者的奖赏。

没有人知道这些种子是开出漫山的壮美,还是墙角一朵幽香。


它是一个希望。



似锦繁花


四川大学考古系——

1981年获首批考古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9年获批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1年获首批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0年入选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名录;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的核心力量之一

2020年成立考古文博学院

2022年成立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考古学”全国第二,

位列中国“顶尖学科”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却始终怀抱对历史的虔诚。


我们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却仍孜孜不倦将考古学研究向前推进。


我们的工作是个人的马拉松,但人人都始终朝着重塑人类历史的宏伟目标。


前人洒下的种子,早已开出一树繁花。现在,正是青年考古学者最好的时节。但川大考古将教会你的,依旧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