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3岁的男孩,和同伴一起去看望生病的女同学,结果差点想强奸她。
他后来回忆说,当时还和同伴冷静分析:现场只有三人,大门紧锁,那女生病中卧床熟睡,也跑不了,再说根据她的性格和家庭,事后也不敢说出去。不过他临时想到一个问题:没有套,万一女生怀孕怎么办?同伴说,没事,她这几天正来月经,我看到纸篓里有她刚用过的卫生巾。两人准备去多准备点纸,“要不血弄得哪儿都是”。恰好宿舍里没纸了,他们下楼去拿,一出门,冷风一吹,脑子就凉了。
这是多年前微博上一位心理学大V“种太阳”在《奇葩大会》上自述的经历,时过境迁之后,他说:“卫生纸救了三个人的命。如果当时房间里有一卷卫生纸,我这几十年不知道将是怎么过的。”
由于日前法国女性吉赛尔·佩利科特的受害事件,此事又被翻出来,因为种太阳曾根据自己这一强奸未遂的经历,强调“所有的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豆瓣上有人犀利地批评:
他一遍遍在网络上在节目里“热泪盈眶”地叙述这段经历,认为通过这件事他见识到了人性的深渊,认为自己亲手把心里的禽兽关了起来,他把自己终止犯罪的行为当成谈资当成自己伟大地直面了内心黑暗面的壮举,他甚至觉得这样的自述是一项善行,因为他在通过自己的行为提醒所有女性“你身边所有的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应有的反思和忏悔成了一个曾谋划轮奸一个女孩的男人自我感动和彰显自我的工具。
豆瓣用户“小波福娃”说,她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种太阳对这一往事的心态如此魔怔、执着:
我相当于已经在告诉他这是“强奸文化”的社会构建,他仍然没有被说服,而是不断在描述中反复回忆、细化、勾勒当时的往事细节,并试图把这种冲动合理化成一种“属于未达到性同意年龄的年少男孩的本能性冲动”(你看,他小心选择了一个“安全”的犯错误年龄,并留下了自我辩解的缓冲地带),以强调自己的这句“男性都是潜在强奸犯”(一种性别本质论)的正确性。
她说,“往好处和尽可能最大的善意上想,也许这件青少年时代的往事确实给他心理留下了冲击和相当的愧疚”,所以才要反复诉说此事,然而,此事曝光之后带来的舆论海啸,对他是毁灭性的,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超级大V此后就此销声匿迹。
为什么种太阳会一遍遍说起那段不堪的往事?这当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连别人都觉得他这样很魔怔,公众影响也很坏,他自己不知道吗?我想,他其实是在自我辩解。
当他
强调“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时,潜台词是“我只是犯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至少是“我这样的邪念,别的男人也都会有”,虽然他没做过调查,但当一件事被断言是所有人都会做的时候,个体似乎就免责了,因为“这没什么,别人也会这样”。
种太阳一再诉说此事,可想这确实困扰了他的良知(如果他有的话),也就是说,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不寻常的,却试图要说明这是正常的——吊诡的是,他的魔怔恰恰证明,他内心其实知道答案是相反的,只是他多年来不敢正视自己。
从这一意义上说,他那种当众诉说看似是在“直面内心黑暗”,但实际上却是在“表演”:在“忏悔”的名义之下自辩。这不是真正自我剖析的勇气,而是内心防御机制驱使下的自我合理化。
美国心理学家
利昂·费斯汀格(
Leon Festinger)曾提出
“认知失调理论
”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动机:
当一个
人持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就会导致
一种令人不快的
紧张状态,
本能地有动力去减少会消除这种失调
。
本质上说,这是两种基本动机冲突的结果
:
人们努力
相信自己是好人,做的是对的
,为
此可以采信
任何
荒谬的说辞来自我辩解,到头来阻碍了他们认清基本事实。
《社会性动物》一书
曾举出一个
生动的例子来说明
这一点
:
在很小的时候,人类就表现出了认知上的正当性。我的一个朋友带她3岁的女儿去公园玩,给了她一些贴纸。另一个小女孩走近她们。“你不想把你的贴纸给那个小女孩玩吗?”我的朋友问。孩子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妈妈,那个小女孩不喜欢贴纸。”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降低失调!她在保留了自己所有贴纸的同时,成功地将自己视为一个好女孩。
种太阳的事因此可以这么解释:他有过强奸未遂的邪念,和“我是一个好人”产生了冲突,为了减少这种内心失调带来的不舒服感,他设法去论证“这种念头很平常,因为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由此他得以一厢情愿地说服自己“我这样很正常”。
然而同一句话,女性听到时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那首先恐怕是震惊,不仅震惊于这么一种现实,大概还震惊于竟然有人如此毫不知耻地当众宣称。当她们说“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时,即便没有把这看作是一个事实,至少也是基于强烈不信任感的恐惧与控诉。
讽刺的是,虽然女性倒是更容易认同“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这一断言,但她们却更难原谅种太阳——她们才不会因为他和别的男人一样就把他看作是一个好人,相反,会把所有男人都看作是潜在的坏人。
像这种语境不同导致的意义理解反差,倒也不鲜见,奇怪的是种太阳作为一个心理学大V,不仅无法正视自己,对他人(尤其女性)的感受又如此无知,这固然可能是男权思维阻碍了他理解,但问题是一个如此缺乏移情能力的人,又怎么能深切理解他人心理?
无论他的动机是什么,“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这样的本质论,在舆论场上所激起的复杂反应肯定是他料想不到的。当一些男性反对道德指控时,女性会揶揄“你们应该和罪犯切割”,然而当有的男性标举“not all men”(不是所有男人都这样)时,得到的回应往往是女性坚称“yes all men”(是的,男人都这德性)。这与其说是双方在争论一个事实,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处境让彼此难以对话。
国家越发达,强奸发生率通常越低,但也有例外:泰国、越南不如中国发达,但强奸发生率低
男性都是潜在的强奸犯吗?这取决于你怎么看了。
2013年,联合国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史上最大规模国际强奸研究,涉及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柬埔寨、斯里兰卡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1万名男性,结果证明:强奸确实并不罕见,1/4的受访男性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强奸过某人,约1/10的男性强奸过不是其伴侣的他人。
这项调查未涉及“潜在的强奸犯”,当然你可以说“男人都想犯罪,只不过没有机会而已”,但这样宽泛的指控相当于说“在特定条件下,人都退化为野兽”,无助于预防犯罪。与其盯着“本质”,不如聚焦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