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支军队是否能在战场复杂的环境下维持组织完整和效能,准确的执行战术指令乃至在生死搏杀中取得优势,全仰赖于平日的军事训练水平。
正所谓有备无患,忘战必危!
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个强大帝国都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但碍于体制特性或思维局限,具体到执行上,就未必个个都真能做到尽力了。最典型的莫过于公元后的罗马和汉帝国,他们对待训练上的态度与水平分野,就在其于其体系特性所致。
严格的罗马式训练、演习
在探讨体系思维与选择差异前,我们要先了解二者具体的训练差距。
先从罗马来说。
对于这个以武立国的帝国而言,训练是军队的日常生活。在士兵长达20年以上的漫长服役期内,除开各类出差和休假期外,所有在军营的日子都需要不间断的进行训练,刮风下雨也不会阻碍他们。很多军队即便有这些任务,也不会荒废了训练,正如哈德良皇帝遗留的铭文中所表扬的第三奥古斯塔军团那样。训练项目涵盖了方方面面,除了基础的武器使用、骑马、队列训练和负重越野等体能训练外。还有工程和机械建设等额外项目,以适应复杂的作战需求。
虽然罗马军队的基础训练连续而持久,有利于基本功的保持,但没有进一步的演习,始终会与实战有着较大的隔阂,依靠木马练习骑术能与策马奔腾相媲美吗?
使用木剑斩杀靶子可以体会生死相搏的感觉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此,罗马人非常重视演习,以至于哈德良皇帝的全国视察中,第一要务是参观军队的演习。至少在元首时代,罗马军队的演习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列队变阵了,而是进一步模拟实战情况,这类演习分为两种,其一为对抗演习,其二为实地拉练。前者通常在军营校场进行,以真人列阵互搏的形式模拟实战,其中记载最完整的莫过于坎塔布里亚骑兵对抗演习。根据阿里安的完整记述来看,这次演习的拟真程度很高,参加演习的骑兵所用装备几乎与作战装备没有差别,只有标枪和长矛为了安全而去掉了钢铁枪头,但样式和重量仍旧保持与实物一致。
演习项目也是如此。
列阵于校场两端的两队骑兵,将一个接着一个的对向冲锋,在短兵相接前他们要先向两名对面骑马持盾的真人靶子投掷标枪,完毕后再抽出长矛瞄准对向冲来的“敌人”,伺机戳击对手的盾牌。看似简单的对练,实际上难度不小。因为在这期间骑手要控制好马匹,既不能偏移路线,又要保持匀速,还要在撞上以前还要及时步调一致的右转。更得在撤回队列前完成击中敌人的任务,最后安然回到队列。当然,仅仅完成战术动作并不是最终目标,考核者还要看士兵们是否能击中盾牌中心。通过戳击发出的声响判断是否足够有力,在精准度和威力等多方维度中考核士兵们的训练成果。对于优秀者给予双饷奖励,不合格者予以大麦替代口粮的惩罚。
如此激烈拟真的演习自然是非常危险。
尽管坎塔布里亚式对抗禁止攻击马匹和士兵的头部,士兵们也惯常使用面甲保护自己,且去掉了钢铁枪头,但依旧不能杜绝危险。即便是木质枪头都可能造成伤害,士兵的奋力一击打到盾牌上甚至会击穿盾牌,稍有不慎击中人、马,就必然付出血的代价。不过罗马人并不打算因噎废食,为了保证演习的真实性,法律甚至明文规定训练演习造成的伤亡一概不追究士兵责任。这就难怪约瑟夫会盛赞罗马人的训练和演习是不流血的战争。
各类罗马骑兵盔的面甲
对抗演习固然能模拟实战的紧张氛围,锻炼搏斗和射击的技巧,但是战争是复杂的,尤其战场的地形通常没有校场那般理想。因此韦格蒂乌斯强调,应当让士兵不懈的练习翻越壕沟和崎岖的地形并学习游泳。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罗马人会通过每个月三次14.9公里的野外拉练,让全副武装的士兵们熟悉作战时可能遇到的复杂的地形。在帝国北部边疆不列颠,就至少发掘了50多处野营遗址。他们分布于河流、山川等复杂地形旁边,是罗马军队练习武装泅渡与翻山越岭的临时驻地。
正是这些科学、细致、高频率且长期坚持的训练与演习,为罗马带来了高素质的士兵。
而约瑟夫在其著作对罗马军队的描述,正是其绝佳注脚:
罗马人的训练包含了战争所有的奥秘。每名士兵都投入最大的热情,日复一日,就好像真得身处战场一样,因此他们能够轻易承受战斗带来的震撼。罗马人一贯严整的阵列不会被任何混乱所干扰,不会被恐惧弄得麻木,也不会被疲劳所击倒。
逊色一筹的汉朝
反观汉朝的训练与演习就粗陋的多。
虽然同样拥有武器使用、队列变化和野外拉练的内容,但在频率和持久性方面要逊色许多。因为除了少部分收钱替役的人外,大多数汉军士兵年满23岁后只需要连续服役两年,而后便成为预备役回家继续谋生。
在预备役期间,他们很少能得到训练。
虽然部分郡县会出台政策,每年春秋各免15天徭役以进行射击训练,但这就意味着汉军士兵所能保障的连续训练时间不会超过两年,其中还有不短的新兵期。而且同样面临执行勤务而干扰训练的情况,缺失了系统而持续的训练,就很难维持军事素养,本就不高的水平甚至还会退步。正如韦格蒂乌斯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军人即使已经服役多年,只要未曾经受过、体验过各种训练,那他始终只是一个新兵”训练的不足带来的是演习的缺位。
服役的汉军士兵仅在每年7-9月参加各郡或中央举行的都试。
这是一种由本郡太守或中央的大司马主持的,各级武官和士兵均要参与的盛大阅兵仪式。在这个仪式上会对士兵的技艺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会被记功,并且帮助日后升迁。然而,同汉军的训练一样,士兵仅仅在服役期内需要参与。且在刘秀掌权后,内地郡的都试还被罢免了。
都试是汉军士兵难得聚在一起进行演习的时机
训练频率和持久性的缺失并不是唯一的缺点。
汉军的训练和演习相比罗马军队更乏广度和深度。都试主要考察士兵们队武器、战阵的熟练度,传统的项目包括射靶、变换阵型、野外障碍行军,一些有特殊地理特性的郡国还会增加驾驶楼船等项目。
然而,仅有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不仅没有野战工事修筑和武装泅渡等深化项目,不同郡国也不能保持一致的训练。如跨越障碍训练就仅有适合骑兵奔腾的北方边郡骑兵才会进行。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是在都试得心应手的士兵,也很难在复杂的实战中胸有成竹。内地郡县的士兵一旦调到其他环境,就更束手无策了,这也是晁错在上书皇帝时称匈奴“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的原因。
但更可悲的是,在项目广度缺失的情况下,其深度也不够。
以韩延寿在东郡举办的一次都试为例,都试中的骑兵演习项目是以5人为一队,围绕车辆疾驰,尝试在不惊扰驾驶者的情况下解开系马缰绳的游戏。虽说这对骑兵的骑术有一定的考验和锻炼,但始终离作战情景相去甚远。就算是都试进行的最贴近实战的边郡,其方式也不过是郡守带着上万的骑兵集体出行、巡视要塞。演练看烽火信号追击入侵的敌人以及盛大的射靶大赛--秋射。
【带着骑兵出门溜一圈已经是汉军最接近实战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