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基层医师公社
作者:
羽兮
“冲”了5天血管,人没了……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的高发期,在一些中老年患者眼里,饮食调节、药物控制效果都不大,找大夫输个液,通个血管更靠谱。据网友爆料,其母亲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附近诊所打了5天冲血管的药,结果不幸离世。
心脑血管患者普遍认为,秋冬季变冷会导致血管收缩,打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可以疏通血管预防脑血栓,确保度过一个安全的冬天。
于是,一到季节,就掏出固定的处方找熟悉的医生输输液,通通血管,每年如此,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安慰,很多冲过血管的患者都表示疗程结束以后,哪哪都舒服了。
而且从部分中药注射剂成分来看,大多数有效成分是丹参、田七、川芎、红花等,这些药物的确有活血化瘀,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医生也承认,在急性期配合溶栓药对于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确实起到一定作用。
但那位冲了5天血管的患者,却因此搭上了命。
据悉,多数情况下,患者都系主动找到医生要求输液,有些医生因为和患者是熟人关系,迫于无奈给其进行“通血管”治疗。这种建立在人情关系上的默许,没出事倒好,一旦出事,难辞其咎。
因为这种情况引起的医疗纠纷在基层并不少见,最终的处理结果常常让摊上事的基层医生痛苦不已。
所以,小编在此奉劝各位朋友,碰到患者带处方要求为其通血管的情况,最好委婉拒绝。不要因为一时的心软,给自己埋下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一般选择去医疗机构输液软化血管的基本上都是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我就是想,血压能下去点”,很多患者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要求医生给自己输液。患者认为,总吃降压药血管会变脆。有些正常人甚至并没有出现相关症状,只是单纯出于预防的目的。
那患者为了预防疾病选择输液软化血管,到底靠不靠谱?
据专家介绍,输液确实可以调节血液的粘稠度,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但心脑血管疾病只有在发生血管痉挛,即在发病时,相关药物才会起作用。所以,有“三高”或者动脉硬化的患者,想要预防心脑血管病发作,可以通过医嘱按时按量,口服用药来控制,只有在慢性病急性发作时才考虑静脉用药。
一、 微粒栓塞
很多针剂是用玻璃瓶包装的,在打碎安剖的时候会有一些玻璃碎屑微粒或者其他肉眼看不到的细小微粒……经常输液,微粒容易沉积在心肺肝肾,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微血管血栓、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有的甚至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对于血管本来就脆弱的心血管病患者,这些因素及其危险。
二、诱发心衰
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多数是中老年人,往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等疾病,加之中老年人调节、适应能力降低,一旦输入较多液体,血容量急剧增加,很容易造成急性肺水肿,引发心力衰竭。
三、输液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