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顶尖名校毕业的生物医学博士们,明明白白地把健康和疾病讲给您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蒲公英渠道销售经理(北/上)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淘天集团:淘宝秒杀-母婴/美妆行业商品运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菠萝| 免疫治疗“飞入”2.0时代,哪些癌症患者即将受益?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 公众号  ·  · 2017-06-26 07:06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订阅
顶尖名校博士,讲解靠谱健康知识

文|菠萝


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年会落幕了。一些 新型靶向药物 临床结果让人欣喜,但 免疫治疗进展依然是最受关注的焦点


我们都知道,随着PD1抑制剂以及CAR-T细胞治疗的横空出世,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癌症科研和治疗的理念,因为它展现了特别的优势,比如:


  • 能缩小晚期已经转移并且耐药的肿瘤。

  • 疗效持续时间长,甚至产生“超级幸存者”。

  • 严重毒副作用比例低。


大家通常认为2011年CTLA4抑制剂ipilimumab上市,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是现代免疫治疗的开端,算是1.0版。在过去5年多,科研和临床的共同努力,免疫2.0时代已经飞速到来。


今年ASCO发布的年度进展报告中,主题就是:“ 精准与联合:免疫治疗2.0 ”!


免疫治疗2.0有三大特点:


1:适应症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癌症类型获益。

2:从盲试,到开始尝试寻找精准受益人群。

3:联合治疗趋势明显,出现一些好苗头。


扩大适应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CTLA4抑制剂和PD1抑制剂,最初被批准用于黑色素瘤,但短短几年,节节胜利,已经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肺癌,膀胱癌,头颈癌,肾癌,霍奇金淋巴瘤等。

除此之外,更是有成百上千个临床试验在各种各样的癌症中尝试。毫不夸张的说,大多数癌症都尝试过,或者正在尝试免疫疗法。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幸运的是,其中一些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比如PD1抑制剂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对部分胃癌、肝癌、三阴型乳腺癌、卵巢癌、脑瘤等都展现了疗效,如果大规模对照试验能证实,有望尽快上市。

即使对已经上市的肿瘤类型,免疫药物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比如,大家一直想知道 ,如果发生脑转,免疫药物是否有效? 这次有了一些答案。


这次会议上,CTLA4抑制剂和PD1抑制剂联用,对黑色素瘤脑转患者展现了非常不错的疗效, 超过一半(55%)患者脑内肿瘤显著缩小,其中21%的是脑内完全缓解!


毫无疑问,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癌症类型列表会越来越长,受益患者会越来越多。


相对来说,CAR-T细胞疗法目前应用范围比较局限,对实体瘤疗效依然不佳。但它也从最初的急淋白血病,扩展到了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这次会议上,中美两家公司开发的新型BCMA-CAR-T,用于治疗晚期耐药或者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有效率达到100%,成了最大的黑马!

预测受益人群

一个本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目前的免疫疗法只在一部分患者身上有效?


看似同样的癌症类型(比如都是肺癌), 为什么有人能被临床治愈,有人肿瘤反而加速生长?


我们能否预测谁适合(或不适合)用某种免疫疗法?

科学家才刚刚开始回答这些问题。


不少临床数据显示,在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患者中(比如非鳞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越高,PD-1抑制剂治疗的获益越多。


另一个指标是肿瘤基因突变数量。在不少肿瘤里,都发现基因突变特别多的,对PD1抑制剂的响应率比较高。


比如,最近PD1抑制剂被批准用于 MSI-H肿瘤,一种基因突变很多的亚型。


PD1抑制剂对MSI-H的结直肠癌治疗效果很不错,有大约40%肿瘤显著缩小。但同样是结直肠癌,如果是突变少的MSS亚型,同样的免疫疗法就几乎完全无效。


为什么突变多肿瘤容易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呢?


因为肿瘤躲避免疫系统追杀有两大类方法:


1:装清纯。 冒充正常细胞,不被免疫系统发现。

2:撕破脸。 即使被发现,也用各种手段来不让免疫细胞发挥功能。


突变越多的癌细胞,长得和正常细胞越不一样,也就越容易被免疫细胞识别。这就像一个骂脏话,戴墨镜,浑身青龙白虎的流氓,容易被警察发现。


这种癌细胞自然没法“装清纯”,只能“撕破脸”。它们常用手段之一就是开启免疫检查点。这就像流氓明目张胆给警察行贿,让他睁只眼闭只眼。


PD1抑制剂的作用,就是消除癌细胞的抑制,唤醒免疫细胞, 因此,对于突变多的“撕破脸型”癌症治疗效果比较好。


除了PD-L1表达,基因突变数量,还有一些别的猜想,比如T细胞活性、肿瘤大小、肠道菌群组成等,但它们都需要临床验证。


无论如何,目前看来, 决定免疫疗法效果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任何单一指标可以准确预测疗效。


免疫疗法的精准医疗,还有很长路要走。


联合治疗

癌症治疗中,很多时候1+1>2。


无论是化疗还是靶向药物,都有联合治疗效果远比单独一种药更好的例子。


由于很多患者对PD1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响应,自然而然的,大家开始尝试各式各样的组合疗法,包括免疫疗法+免疫疗法,免疫疗法+靶向疗法,免疫疗法+放疗,免疫疗法+化疗等等。


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单独用于治疗黑色素瘤时都有效果,但两者组合后,比任何一个单独使用的响应率和生存率都要更高。


除了已经上市的药物,还有很多新的所谓二代免疫药物,比如LAG3抑制剂,TIM3抑制剂,IDO抑制剂等,都在尝试和PD1/PD-L1抑制剂联合使用,看能否增加它们的效果。


这次ASCO会议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


比如,临床结果显示,对PD1抑制剂本身已经耐药的黑色素瘤,如果表达LAG3,那么LAG3抑制剂和PD1抑制剂联用,20%的患者肿瘤能再次缩小。


除了和免疫新药联用,PD1抑制剂和化疗药联合使用,也在肺癌中展现了不错的效果,有望成为1线治疗。


另外,免疫药物和靶向药联用,和放疗联用,也都有大量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值得期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