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临近春节了。这几年,央视春晚里具有岭南风情的节目越来越多了,去年春节就有广东出品的歌舞类节目《咏春》引发了热烈反响。当然,这不是广东武术第一次出圈了。
△ 广东出品的
舞剧
《咏春》
登上2024年央视春晚
。
视频/央视、深圳发布
因为叶问、李小龙等武术宗师的大力推广和相关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以咏春拳为代表的广东武术流派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有广泛的传播,从中照见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历史人文风貌。
如今,咏春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 李小龙祖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内。图/永庆坊
那么,咏春拳
到底起源哪里呢?
长期以来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不同说法。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台词说:“南粤子弟火气旺,知荣辱。”岭南自古民风强悍,以骁勇善战著称。明末清初,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相继形成。明清时期,广东还走出过五位武状元。民国时期,传统武术寄托了人们救国雪耻的强烈期待,被尊称为“国术”。孙中山先生大力提倡“尚武精神”,曾邀名武师蔡桂勤到大元帅府任自己的武术教师,还向武术家林世荣颁发银质奖章。武术被军队视为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
总结
,清末的“侠气”突破了传统“名节”的格局,最终和现代的革命精神合流。
这一时期,广东武术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
1910年,武术家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后,得到了全国各地武林人士的拥护和响应。1919年4月,广东精武体育会在广州宣告成立。霍元甲次子霍东阁南下广州,在1920年举行的一场武术表演上,霍东阁与一代宗师杨新伦双刀对打,轰动羊城。一时间,腰扎红腰带的武师行走于大街小巷如明星一般受人崇拜。到1925年春天,接受精武会训练的年轻学生多达3000余人,广东精武会1920年还成立了女子模范团,带动了广东地区女性的习武风气。
在广东,女子习武并不罕见。相传咏春拳的创始人是一名女子——
五枚师太
。有
一种说法是
广州海珠区
宁隐庵是
咏春拳的祖廷。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龙凤街道宁隐街的宁隐庵如今是一幢小楼,外观与周围民居区别不大。
据广州咏春拳名家、《咏春拳》一书作者李志河考证,南少林长老五枚师太在少林寺在清代被烧毁后,隐居于广州河南龙导尾的宁隐庵内。当时宁隐庵地处常有蛇鹤出没。某日五枚师太信步闲游于今白鹤洲一带,忽见一白鹤与一赤链蛇搏斗。五枚师太根据蛇鹤相斗时善于缠绕吞吐的特点,悟出了以手腕快速变换的动作为主的“手劲”,并加以改进,全部融会到符合女子生理特点的新拳术中,使新拳成为当时最斯文的拳术,即是流传至今的咏春拳。
位于咏春拳大师叶问出生地——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罗村联星村的叶问纪念馆里镌刻着这样一句话:“(咏春拳)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传于叶问。
”算是如今对咏春拳传承比较流行的一种梳理。
关于咏春拳起源严咏春的说法也
主要来自叶问的口述。
但是关于“五枚师太”和“严咏春”其人,可考的历史文献不多,不过咏春拳的很多
动作倒是明显带有适合女性身体姿态的一些特点。
△ 米雪在电视剧《少林与咏春》里扮演严咏春。图/视频截图
在叶问之子叶准的一本访谈录中曾提到1982年他到佛山探访咏春拳大师彭南,彭南自述咏春的祖师是一个叫“摊手五”的湖北人。
“摊手五”也曾出现在戏剧家欧阳予倩的著作《试谈粤剧》中,清朝雍正年间,他因反抗朝廷逃亡至佛山,设立会馆,把一身武艺传给红船弟子。
后来郭沫若在赠给广东粤剧团的《七律》的诗中也用了这个典故:
“昔有名伶摊手五,佛山镇上立戏班。
”
咏春拳的打法是在短线内小范围进行短促突击,也符合船上空间狭小、漂移不定的特点。
由此可见,咏春拳的传播与反清运动和岭南地区的戏班活动有着很深的关系。
关于咏春拳起源还有其他争论,比如现在有些人认为咏春拳起源于福建省咏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立。
咏春拳还有个别名叫“少爷拳”,这是因为过去咏春拳往往闭门私授,不设武馆公开传艺。
清末
在广东
佛
山开医馆药铺的
梁赞
,是
咏春
拳有明确
历
史传承记载
的开始
。
梁赞一生甚少收徒,只传了自家次子梁壁以及外号“找钱华”的陈华顺。
咏春拳在现代的传播真正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叶问。
20世纪50年代,叶问在香港传授拳法时,对咏春拳的授艺方式、拳术用语以及器械进行了改良。
他以“180度转身”等替换了“两仪八卦”等语意隐晦的传统拳术用语,并引入了现代词汇解释拳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均能快速理解咏春拳,同时也为把咏春拳法翻译成英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港期间,叶问还以管理培训班代替传统的家长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咏春拳教学的效率,也因此降低了学习费用。
叶问还把传统埋地式的木人桩改良成适用于现代建筑的横担桩。
△ 李小龙广州祖居内的雕塑:叶问(左)向徒弟李小龙(右)传授拳法。图/永庆坊
由此咏春拳以浅显明了、通俗易懂的面貌在香港开宗立派,经过叶问一门弟子孜孜不倦的努力传至全世界,成为一派名拳。
作为叶问的弟子,李小龙将原来属于小拳种的咏春拳发展成了全世界都感兴趣的武术,而咏春拳的英译“Wing Chun”据说就为李小龙所取。据统计,海外的中国武术爱好者中,练南拳的占大多数,其中咏春、蔡李佛、洪拳三大南派拳种最受欢迎。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充分融合中西方武打格斗技术之后,李小龙创造了截拳道,并凭借其
主演的《猛龙过江》《精武门》《龙争虎斗》等电影塑造了一个个中华英雄的形象,在全世界掀起中国功夫的热潮。
广东武术的发展渊源深厚,尤其是近代。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的精武体育会,教授、弘扬中华武术,培养革命力量,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历史最悠久、成立最早并有深远影响的民间体育团体。霍元甲去世后,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陈铁笙担负起传续重任,被称为“精武四杰”,除姚蟾伯外,其他三人均为广东人。
1928年,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
李济深
邀请在第一届武术国考中得奖的武术师万籁声、李先五来广州,筹组两广国术馆,旨在普及武术、增强民众体质、训练军队。先后邀请万籁声、傅振浦、李先五、顾汝章、王少周等北拳名师南下传授武艺,被誉为“五虎下江南”。
1929年,张之江等人推动当时的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武术被尊为“国术”。当时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武术的不同拳种和流派,对梳理中国武术的体系、确立传统武术与现代国家的关系等等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术国考”培养了很多武术人才。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科奠基人之一张登魁教授就是1933年第二届“国术国考”摔跤项目的冠军。
清中叶,随着广州一口通商带来的经济繁荣,促进了人员流动,商户需要保护财产、民间人士求生存,二者需求的合流让民间武术有了长足发展。
中国武术常说“南拳北腿”,其实与地理条件有关。北方地势平坦,多用腿法、跳跃;南派武术重“拳”,尤其注重下盘功夫,则与岭南水网密集、舟楫当步的环境有关。咏春拳在练习时用的木人桩、二字钳羊马,都与船上生活的逼仄、颠簸等特点相适应。
据广州市武术协会不完全统计,广州本地在市武协注册的各区级武协、拳会、拳馆、学校、武术队、培训机构、体育俱乐部等单位近百家,常年习武人数超过10万人。每一年,广州市武协举办的各类传统赛事活动,每次参赛的人数都超过千人。
△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一家咏春拳馆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已有约70个国家近千万人在学咏春拳,咏春拳也已经成为世界上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拳种之一。咏春拳以其在狭窄空间卓越的实战性成为元首保镖、特警队专门修习的拳术之一,也满足了众多武术爱好者强身健体、增强自身护卫能力的需求。
2024年,来自保加利亚的斯坦尼斯拉夫来广州参加国际咏春拳大赛。他表示,他因为李小龙爱上中国武术,后来跟着叶问宗师的外国“徒孙”学习咏春,现在他自己也已经教出了1万多名学生。他说:“我喜欢咏春,不仅因为它很受欢迎,而且很实用、很神奇。你可以用拳头打、用肘部打、用膝盖打、用肩膀打,你还可以站着打,在地上打。在咏春的招式下,你几乎可以任何方式去战斗。”40多年的苦练,也让他对咏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说,他在保加利亚已经招收了1万名学生。除了针对儿童、青少年的自卫课程外,他还教警察和特种部队将咏春用于实战。
“人们之所以会喜欢咏春,因为它可以锻炼身体,磨炼意志,提升力量。
”斯坦尼斯拉夫说。
△
来自保加利亚的斯坦尼斯拉夫来广州参加国际咏春拳大赛。他表示,如今咏春在欧洲非常受欢迎,专门为咏春拳创办的学校多达1500所。咏春是一种可以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团结在一起的文化。
国际武术家、武当派全球太极学院院长游玄德曾游历世界多国,他以自己近30年来一直倡导少林、武当、峨眉三派融合发展为例,又以昔日“五虎下江南”带来南北武林大交流为鉴,提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完全具备整合南派武林的天时地利人和。
他建议广州市武协把南派武术的大众竞技和职业比赛结合起来,聘请一批国内知名顾问和影视文化明星作为代言,邀请世界武林代表,联合打造一个商业性的超级武术IP,形成广州武术文化的新地标。
每年把国内各门派名家邀请到广州进行一次大交流活动,重现“五虎下江南”的盛况,扩大广州武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并争取择地建设一个综合体,把目前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的129个传武门派都尽量齐聚一起,打造“中华武林大观”,引领武术+文旅的新消费。
广州市武术协会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以2025年十五运会在粤港澳三地举行为契机,充分利用体育热潮,加强与大湾区各地市的武术交流合作,积极传播与弘扬南派传统武术文化,举办更多高质量国际武术比赛,有力推动广州武术人才
队伍规范化建设,持续擦亮广州武术名片。
如今的咏春拳也发展出不少流派,但基本都要遵循“三拳一桩一刀一棍”的招式,初学者以
小念头
、寻桥、
标指
的套路开始,其中以“小念头”作为咏春牌第一首拳套之称别具含义。当一名初学者在拳法启蒙之日,师傅都会以告诫的语气对他传授:“小念头不正,终身不正;习武如是,做人如是。”
“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
咏春拳训诫里的这句话正是中华传统武术的精神核心,
以修身养性为本,尚武而立德,是强身健体的运动,也是讲究领悟天地与家国关系的哲学。
参考
《咏春拳:
开一扇门,传千万灯》,《羊城晚报》
出品/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
部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喆、倪明、
廖靖文、
刘艺明、赵小满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邱伟荣、杨耀烨(除署名外)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枫、何波、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