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条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一条

超7成年轻人在找“搭子”?孤独社会已经来临

一条  · 公众号  · 视频  · 2024-10-18 18:16

正文

当 AI、元宇宙、虚拟化冲击着日常生活,

我们正在加速进入「孤独社会」。

与此同时,我们更加渴望「连接」,

寻觅吃饭搭子、旅游搭子、上班搭子……

试图在孤独与不确定性的背面,

一点点找回陪伴与理解,

以及更深层的共振与「知音」。

有人在恋爱中,与对方共享着小众爱好;

也有人在书本里,与千百年前的艺术家共鸣;

在山水间,在掠过的大雁身上看到自我……

知音可以是坐在对面的具体的人,

也可以跨越时空、超越语言。

一条记录了三则寻找「知音」的故事,

人生难免孤独,这些被懂得、被托住的时刻,

更因此弥足珍贵。

90 后夫妻海妮、张申相识相恋的故事像一部文艺电影:海妮学的是戏剧影视文学,张申学的是表演;九年前,他们在成都的一个戏剧节上遇到彼此,聊得火热,随后一起进入上海的戏剧行业,成为同事兼恋人。

各自忙活瓷器修复的日常

海妮有很多想法和计划,而张申偏重行动和实践,业余生活里爱做手工,拜师学习了瓷器修复。海妮慢慢被带“入坑”,“通过身体力行地做一些东西,来抵抗城市和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

一起沪漂了五年,职业瓶颈期来了。要不一起做点别的事情?他们不约而同,将眼光放在瓷器修复这一共同爱好上。说干就干,2021 新年刚过,两人完成辞职、打包,搬回成都,正式开启跨城市、跨行业的第二人生。

虽都是修复,两人学的技艺却有所不同:张申是“锔瓷”,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固定起来;海妮是“金缮”,倚靠大漆等纯天然材质修补。一软一硬,恰如两人的性格,形成微妙的互补。

海妮和张申的作品

每天早上,两人手牵手来到工作室,张申擅长塑形,海妮擅长线条的把控,沟通好后各自进入工作状态。一天工作结束,再一起漫步玉林,巴适地吃顿夜宵。赚得不多,但“活得更有满足感了”。

当物品更迭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修复技艺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好在有位一起“折腾”的知音伴侣,步履一致、互相懂得,可遇而不可求。

海妮回成都修复的第一件器物是妈妈的盘子——那是一只五六十年代的青花盘,也是妈妈的嫁妆,由于外公外婆已过世,破碎的盘子让妈妈遗憾不已。金缮技艺修复了盘子,也弥补了记忆与时光。

修得越多,他们越发现,修复其实是通过一个物件,传递着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在这个意义上,器皿成了知音的媒介。

一起逛成都菜市场边的广场

前年,他们将小店“意识浓缩”从玉林搬到了年轻而热闹的太古里,除了做瓷器修复,还有形态各异的中古器皿、手工制作装置,承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故事,那些破碎而经修复的器物,更添一层故事感。“使用、修复的背后,痕迹留了下来,像一条条小径,连接着人与人。”

在北京一间堆满书的 30㎡ 小家里,王骥已经蜗居十几年。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艺术家手作书收藏家,17 年来,他看过 2000 多本艺术家手作书,斥巨资收藏了 200 多本,却始终在物质生活上“亏欠”自己。

“这些艺术之美给我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已经很精彩了。”

王骥在北京家中

艺术家手作书是个小众领域,甚至很多艺术圈人士都不太了解。其实许多艺术大师,比如达利、安迪·沃霍尔、马克·夏加尔,都是“做书达人”,亲身参与到书的设计、调色、制版、装订等过程中,创造了这些可被翻阅的艺术品。

70 后的王骥,大学学的是就业前景光明的电力系统与自动化,却偏偏爱上艺术,2007 年,在意大利看到阿尔纳多·波莫多罗的手作书《玫瑰与天空之喜悦》时,“似乎听到什么东西在心里清晰地响了一下”,重金收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奇迹之境:艺术家手作书》部分内页

2019 年,他干脆闭关创作,专门为这些书撰写传记《书之极》;四年后又推出《奇迹之境:艺术家手作书》,收录了世人熟知的萨尔瓦多·达利的《神曲》、亨利·摩尔的《哈姆雷特》,以及许多东方艺术家的作品。

王骥说,一本艺术家手作书就是一个展览;后者属于大家,前者却只属于翻阅者一人。

艺术家手作书的魅力,正在于随着手指捻动和页面的层叠,看到艺术家们不同时期的思想轨迹,产生跨越千百年的知音之情:“它承载了艺术家生命里的一段时光,阅读时,我好像在这段时光里,和艺术家共情、找到一种与他同行的感觉。”

王骥在“奇迹之境:艺术家手作书”展览现场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快时代里,艺术家手作书是个绝对的“慢产品”,有些艺术家几十年都没有创作完一本手作书,更多是为满足创作欲和表达欲;而正因如此,才蕴含与翻阅者跨越时空成为知音的巨大力量。

收藏一本艺术家手作书,也正如“珍藏艺术家生命中的某一段时光”。这些年,王骥从未出售过自己的收藏,翻阅每本书时,他都能回想起来邂逅它的那一刻,一种美好的、私人的,关乎“知音”的震动。

最近,舞者孟庆旸来到桂林,在山水之间,踏上一场知音寻觅之旅。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她 5 岁学舞,20 岁成为职业舞者,四次登上春晚舞台,闯入大众视野。十多年来,她保持着快速的生活节奏,辗转城市之间,以舞台为伴,几乎成了常态。

而每当舞台那束灯光打下,孟庆旸才感到,节奏慢了下来。“在舞台上,其实你是与自己对话的,以角色与自己对话。而当你真的与角色相融,会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默契。”

用肢体演绎《只此青绿》时,孟庆旸近 30 岁,已然有了一定阅历积累,处于职业生涯和人生的转折点。某天在舞台上,身着演出服的一瞬,她忽然读懂了千年以前,“天才画家”呕心沥血忘我创作的心境。

她想向观众传递这份共鸣:“作为舞者,我们用特殊的肢体语言,向观众诉说这份历史的厚重感,以及我们现代人难以体会的跨越时空的情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谈「知音」成了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

“搭子”成了新的流行:奶茶搭子、聊天搭子、拍照搭子、摸鱼搭子、健身搭子……万物皆可搭,我们越来越习惯将需求切割成块,将亲密拆分给“临时队友”,企图填满日常生活中所有表层的孤独。

其实,无论古人眼中高山流水的知音情,还是 2024 年人们口中的搭子,背后有着相似的期盼:在任何时空中,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人们都在找寻同伴,期待能够跨越孤独,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即使是阶段性的“搭子”,相伴而行的每一刻,都是真实而有价值的。不过,更难能可贵的一定是“精神搭子”,是不必言说与伪装,便能听懂心声的默契,是跨越年龄,甚至跨越时空的同频共振。

这次孟庆旸与岚图汽车一起重走山水之路,在跳跃和旋转中向自然倾诉,并照见自我。群山不语,是与舞者的默契;水流跃动,是向舞者的共鸣。蓦然回首,她亦开始与14年前的自己互相懂得。

孟庆旸说,知音的含义好像很大,却也可以很小,它是一个很妙的词。

《刺猬的优雅》里,公寓门房女士在自己的密室里用书本筑起丰富的知音世界,后来亦在房客的触动下,重新审视生活;

《航海王》里的音乐家布鲁克,喜欢弹琴却没人欣赏,遇到知音鲸鱼拉布,终于盼来听众……

知音并没有狭窄的定义,重要的是TA真正触动了你,让你在某刻,获得灵魂共振的慰藉。

都说知音难觅,但或许有天,不经意回头时发现,TA 就在身边,等待许久。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永远不要放弃对知音的期待与寻觅,就像山水永远不虚付每一个等待的人。

这台曼波绿的岚图知音,充满独特东方韵味,也是孟庆旸这次旅途上相伴的知音。

像一位无需言语却惺惺相惜的朋友,作为纯电 SUV,岚图知音装载的不只是物品和出行的需求,更承载了每一次“懂得”,和每一次出发探索世界的期盼。901km 超长续航、800V 高压碳化硅平台、高阶智驾系统……让你在说走就走的自由里,寻觅理解与默契。

可以说,正是与用户的双向奔赴,成就了今天的岚图。

“人生若得一知己,此生足以慰风尘。”这句古语在当下仍能拨动我们心弦。

人生一定不总是孤独的,愿你见天地,见真我,见知音,在同频共振中,永远葆有奔赴下一段旅程的勇气。

广告

点个在看,遇见同频的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