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的微信公众号。既是本刊的信息发布平台,更是沟通学界、服务同行的信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建  ·  裴爱国:科技赋能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 ·  2 天前  
中国电信  ·  这项行动,被央视点赞啦! ·  2 天前  
中国能建  ·  闻令而动!中国能建紧急驰援宜宾筠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史研究

【社科重大立项】华侨谱牒搜集整理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 公众号  ·  · 2018-12-03 12:38

正文

一、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华侨谱牒搜集整理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学科:中国历史

研究类型:综合研究类

首席专家:林枫,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

最终成果:专著,数据库,资料集

经费:80万元

计划完成时间:2023年12月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实为两项研究之结合:华侨谱牒搜集整理,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奠基于充分的华侨谱牒文献整理,是基于华侨谱牒内容的专项性研究。

华侨谱牒既有谱牒的共性,记录宗族繁衍播迁,蕴藏宗族社会的丰富内容;也有着自己的特性,记录华侨海外奋斗的足迹,反映侨居地的社会状况。不但是追本溯源、敬宗睦族的重要纽带,也是研究华侨社会、华侨历史以及相关国家与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重要资料,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资料基础。

以往华侨谱牒的搜集整理以及相关研究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第一,与华侨谱牒直接相关的文献整理比较少,专题性欠缺,需要更为精准的专门性搜集整理。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家谱总目》是迄今为止著录中国家谱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编纂体例最完整、检索途径最方便的家谱专题目录,但其中并无专门涉及华侨谱牒的专题目录与检索点。一些图书馆、档案馆虽然也提供族谱专题目录 MARC 标准的机读目录数据库,但元数据的规范检索,基本未见。第二,已有华侨谱牒整理,区域差异较大,福建资料丰富,已见部分整理成果,浙粤相对较少,江苏、海南更少。第三,海外侨居地的华侨谱牒,因其分散、搜集不易等原因,整理不足,在实际研究应用中被忽略。第四,相对于海内外华侨谱牒文献的可观收藏,整理与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整系统的研究和利用,华侨谱牒在华侨史及其延伸的华侨寻根问祖之外的价值被忽视,诸多相关研究并未展开。本课题将尽可能全面充分地搜集华侨谱牒,挖掘相关资料,尤其注意海外文献的蒐集工作,以期建成资料完备、使用便捷、价值重大的开放性大型数据库,出版专题资料集,提供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资料支持。

数据库建设是华侨谱牒搜集整理的发展方向,也是突破民间文献收集整理瓶颈的可能路径。在历史文献信息化过程中,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史料数据库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与《中国基本古籍库》,但受限于技术条件等因素,数据库当年的设计理念仅将其视作检索、获得文献文本的储存平台,主要提供资料储存、文本检索功能,而较少考虑如何使用数据库帮助研究者分析文本。电子形态的文献除了易于传播外,并不能增强文献的利用价值,文献电子档,并非本项目数据库建设的终极目标。中文民间文书、地方文献数据库中,文本分析、数据处理功能最为完备的是台湾历史数字图书馆( THDL ),该数据库由台湾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开发,主要收录台湾地区契约文书及台湾总督府档案。 THDL 提供词频分析、上下手契关联分析、人物相关性分析等不同功能,还可以部分实现契约空间分布的展示。 THDL 提出了数据库建设的新理念,那就是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环境并帮助研究者发现问题,而非仅仅是储存与检索。本项目谱牒搜集整理受 THDL 启发,并将借鉴 THDL 数据库建设方式,尝试文本挖掘,将此作为项目研究的一部分。

谱牒一类民间文献的碎片化形态,决定了不能使用既有的古籍数据编目与数据化方法,必须设计针对性的元数据方案,而如何设计元数据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献资料可以被如何检索、分析。项目组将全面检索海内外公开出版或内部出版的公私族谱目录、相关网站及资料库,辅以重点侨乡、重点侨居地的实地调查,全面摸排,系统普查,统计华侨族谱存世情况。根据检索、普查、统计所得,制订著录规则,建成《华侨谱牒总目》数据库;再根据《华侨谱牒总目》著录,尽可能查阅谱牒,扫描原始文献,并将扫描件转变为 PDF 格式文件,汇为“华侨谱牒数据库”。对收入“华侨谱牒数据库”的所有原始文献,按照题名、责任者、出版年代、出处、谱籍地、堂号、始迁祖等关键词字段,进行元数据标引,实现网上多途径、全方位检索。本项目从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技术上,以 B/S 架构、大数据分布式文件系统等为技术路线,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姓氏谱牒数据资源,建成一个先进可扩展、标准开放化和可持续运行的谱牒交流平台。通过数据库平台的技术设计和服务模式,提高应用效果,用户的体验和信息资料提交,均可通过数据采集与加工系统的功能设计,实现数据资源采集扩充智能化。从功能上实现一键寻根、在线查谱、修谱,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联谊,吸引更多的华侨侨眷侨属积极参与,通过数据库的创新体验设计,吸引年青一代的关注。

对于华侨谱牒搜集整理,本课题将尝试进行“文本挖掘”形态的数据库建设。在充分把握谱牒文献性质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元数据,利用元数据标引并标准化文献信息,将文献中的描述内容转变为可分析的数据,实现有效数据化,提供一般数据库具备的普通检索与高级检索。进而从数字人文的理念出发,将数据库开发作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尝试开发有助于研究的分析工具,以期发现资料间关系,寻找新的资料或新的研究议题,不但服务于本项目研究计划,还将有益于其他研究者。

本课题拟在搜集整理海内外华侨谱牒文献基础上,就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面向展开研究。华侨勾连中外,引领社会,反映时代,是探究中国传统社会、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绝佳视角。在尽可能全面充分地蒐集整理华侨谱牒文献基础上,宏观与微观、总体与个案相结合,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华人社会情态,梳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与中国经贸关系发展脉络,观察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华文化传承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态势。将海上丝绸之路置于变动的时代中,在全球脉络中观察海上丝绸之路,重新诠释海上丝绸之路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构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一得之见。具体来说,将从以下若干方面入手:第一,充分挖掘华侨谱牒中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内容,在移民、经贸关系等传统议题之外,根据谱牒、国内外研究大势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第二,将海上丝绸之路置于变动的时代中,在全球脉络中观察海上丝绸之路。糅合不同时代、不同内涵的海上丝绸之路,允许跳跃式思考,从区域史、文化史、宗教史等多角度切入,谱牒资料结合其他民间文献、传世文献,对区域内有关国家地区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政治外交决策、物质生产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商贸往来、民族迁移、人口流动等交流网络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研究,揭示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国家地区外交政策、经贸和人文网络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联系,从根由上理解和把握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三,充分尊重个案研究,细析资料,个案解剖,提供细致入微的范本,在此基础上,点面结合,避免以偏概全,充分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全貌,以期更为深刻地体认海上丝绸之路的历时性发展,精准完成本项目设计的各项考察内容;第四,将研究对象扩及于文化、社会,不止于历史,不止于交通路线、经贸关系,注重社会、文化的相关研究,思考如何发挥华人华侨的“在地化”能量,夯实民间基础,促进交流对话,促进民心相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