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语:
我们常说,成为你自己。
然而在不经意间,却悄悄拿着自以为的“做自己”当作挡箭牌,将自己与更好的可能阻断,拖拽住自己,迈不开成为自己的步伐。
那么不妨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从“假装”说起,却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四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在视频网站工作。
当时,艾美奖颁奖在即,她所在的美剧频道要派人带队,去美国做一系列采访。总编问她能不能去。
采访名单里有她喜欢了很多年的《犯罪心理》剧组,为了膜拜偶像,她硬着头皮对主编说:
“我上学时经常出去采访,曾用非母语做过一个酿造葡萄酒的采访,还登了报。”
她刚才跟我说,实际上,她上学时从没独立做过采访,大都是实习中跟着老师去旁听、打杂,或者帮忙整理录音。
酿造葡萄酒的那个专访,她只是给一个不会英文的记者做了全程翻译。
她很喜欢做记者,面对梦寐以求的机会,恨不得假装自己是个外采老手,难度有多大,想都没想过。
结果在美国的一周,她几度崩溃。除了负责一切联络工作外,拍摄团队把素材丢过来,她连剪辑都要负责。连续熬了几个通宵。
但她最终完成了任务,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我骗自己也骗别人说我可以,没想到真的可以。”她说。
我的另一个同事,7 年前在一家报社工作,报社要拍一个明星,觉得刚上岗的她积极主动,把这个任务给了她。
她又激动又焦虑。她说自己骨子里有点“畏惧有身份的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小人物,在大人物面前就像个小学生,怕搞不定。
她打了几次退堂鼓,问别的前辈能不能带自己一起去,被拒绝了 3 次。很绝望。
实在没办法,她只能白天工作,晚上加班看资料,又找那几个前辈求经验建议。
最过不去的还是自己心里自卑的坎。
她甚至去找了自己曾经的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我瞬间得了明星恐惧症!”
咨询师跟她说,谁知道你是新人呢?
他们看到你不一定会觉得你菜鸟,但你一紧张,唯唯诺诺,人家就知道你菜了。
回到家她就决定装镇定,装洒脱,装老道。还专门给自己买了身时尚成熟的套装。加上烂熟于心的资料,那次采访很成功,她给对方团队留下了很专业、很认真的印象。
有句话叫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
意思是,假装下去吧,直到你真的做到那件想做的事,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或者说,装多了,自己都信了,就成了真的。
2012 年,我有一次去广州,认识一个留着络腮胡、啤酒肚,看上去历经沧桑的男人。
我以为他快 30 了,结果他说自己是 91 年的,21 岁。
他做电商工作,接触很多客户,以前自己看上去像个小白脸,很不靠谱的样子,没人愿意跟他合作。
换了形象,假装自己是“大叔”后,生意真的更好谈了。
这件事对吗?不对。
但它是现实吗?是。
很多时候,“假”和“装”都是不被人喜欢的。但假装不一定是虚伪,背后支撑它的往往是真实的渴望。
生活高手会这样处理一件事:你了解现实,然后根据现实调整策略。
你可以对抗它,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战胜它,那么顺从也是你战斗的好方法。
比如,如果你开始管理一个团队,除了学习管理能力,你会努力地在其他人面前表现沉着、冷静、果断,假装自己已经具备这些“领导品质”,像一个真正的管理者那样思考并做决定。
这样做是有效的。
虽然私下里,你很可能也会胆小、懦弱或者拖延,但你可以通过他人的反馈不断地修正自己,直到自己真的成为期待中的样子。
当然有一样东西很难假装,那就是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就是说,很多时候,“真实的自己”还是应该得到保护。
有一个清华博士生,学了 7 年物理,假装喜欢这个专业 7 年,“投入了也许就会喜欢了。”
她熬到了 28 岁,终于毕业留校搞科研,很快就有了户口买了房。
可工作不久,她又陷入了纠结。“实验室里一切都为了指标,根本没什么有价值的研究,本以为坚持到头了,才发现这才刚开始,太痛苦了。”她想辞职。
人人都说过想辞职,但只有很少一部分真的敢辞。要放弃体面、稳定的生活,她纠结了很久。
直到有次,学校拒绝了她去美国合作一个真正的尖端项目的申请,小寒彻底失望了。不久,她提交了一封手写的辞职信。
辞职后她火速到了美国,我以为她会继续物理研究,结果,她居然转行做了软件工程师。朋友们都惊呆了:“你前面的八年不都白瞎了?”
她说:“你真的没办法假装热爱。为了以后开心的我,只能杀掉以前的我啦。”
有些人一句轻松的“做自己”,就拒绝了变得更好的可能。
有些人看到自己的真实的渴望,即便现在“假装”,直到活成心中所期待的模样。
那么,你打算做哪一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