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格面具
国际人格面具学院:研究和推广人格面具技术,拓展心理服务领域,造福于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手艺门  ·  你的收纳小能手,让家不再凌乱~ ·  昨天  
手艺门  ·  你的收纳小能手,让家不再凌乱~ ·  昨天  
每天发现一家店  ·  低价捡漏 - 0205 ·  3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05]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格面具

心理咨询中的精神互动

人格面具  · 公众号  ·  · 2018-01-25 08:27

正文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罗杰斯认为,没有良好的咨询关系,心理咨询就无法进行;有了良好的咨询关系,求助者就能从中受益。咨询关系就是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意识层面的咨询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不带个人情感。但在实际操作中,求助者和咨询师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情感反应。于是,在求助者和咨询师之间就出现了全方位的精神互动。这样的精神互动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意识层面的咨询关系、求助者对咨询师的情感反应(移情)、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情感反应(反移情)、求助者和咨询师的无意识互动。

一、咨询关系

通常所说的咨询关系相当于咨询关系中的意识层面,它具有理智、现实、客观、中立、“成人式”、不带情感色彩等特点。它是一种工作关系,也称咨询联盟,双方都有特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有专门的“设置”,必要时还要签署协议。

精神分析的设置非常严格,要求分析师淡化个人特征,把自己变成“空白屏幕”或不透明的镜子,以免对求助者产生影响,干扰分析的效果。所以,分析师通常都是坐在病人的背后,尽量少说话,统一着装,房间布局不变,咨询时间固定。这样的设置让人感觉非常“冷”,后来渐渐被淘汰。

现代心理咨询比较“人本”,主张给求助者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尽量让他感到温暖、舒适、安全、放松,设置不必太严格,可以随意一些。在咨询师方面,也强调热情、温暖、真诚、尊重、积极关注,不要冷若冰霜。有人还提出,咨询师不应该象科学家或侦探那样“冷酷无情”,应该做求助者的朋友和亲人,满腔热情。结果,有些咨询师卷入太深,模糊了咨询关系的界线,丢失了客观和中立。其实,咨询师就是咨询师,不是朋友和亲人;咨询关系是工作关系,不同于其它人际关系。咨询师的热情是“假的”,它是工作的需要,是一种职业面具。

二、移情

有了理性的设置,当求助者出现违反设置的举动时,就可以认定他出现了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求助者把咨询师当成了别人,把对过去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也是非理性的。但是,它会影响咨询关系和咨询的进展。

当求助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时,个人情感就浮现出来,变得非常不理智,甚至忘掉了咨询的目的。求助者对咨询师表达好感或反感,关注咨询师的反应,把咨询目标搁在一边,妨碍了咨询的进行。

心理咨询对移情的处理是,通过“情感反映”让求助者意识到他对咨询师产生了情感反应,然后向他解释这种情感反应是过去的人际关系的再现,是求助者的习惯模式而不是“真实的感情”,应该把它放在一边,专心处理他的问题。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咨询关系上纠缠不休。

精神分析的观点则相反,不是消除移情,回到理性的咨询关系上来,就事论事地解决心理问题,而是撇开心理问题,“纠正”求助者的移情反应。这是因为,既然移情是过去的情感生活的再现,而心理问题多半是情感问题引起的,那么,与其不动声色地谈论过去的情感问题,还不如直接处理现在的移情。谈论过去的情感问题是“理论交谈”,处理现在的移情是“实际行动”;问一个人是怎么游泳的,为什么游不好,还不如看他游泳,当场纠正他的动作。所以,弗洛伊德说,当移情出现时,原来的神经症就变成了“移情神经症”,治疗目标应该转向后者,移情神经症治好了,原来的神经症也就不治而而愈了。

理论交谈可以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如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只能借助于移情来处理。当代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就非常关注移情,服务对象也从神经症扩大到人格障碍,尤其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和自恋性人格障碍。事实上,绝大多数神经症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如果不在移情中处理,神经症是很难治疗的。

说移情是无意识、非理性的,等于什么也没说。应该说,移情是互动的、“当下”的、体验式的、实践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区别就在于,心理咨询是理论的,心理治疗是实践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移情”式的,行为治疗、认知疗法、系统脱敏、角色扮演、自信训练、心理剧、格式塔疗法等,无不如此。

三、反移情

不管是精神分析还是人本主义,都强调咨询师必须客观、中立,不偏不倚,不带个人情感。但是,咨询师也是人,不可能没有个人情感。当咨询师把个人情感带到咨询中来时,就叫“反移情”。

按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反移情是咨询师过去的情感生活的再现,他把求助者当成过去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把对这个人的情感投射到求助者身上。所以,这种情感也是不真实的,不是咨询师真的喜欢或讨厌这个求助者。

从职业的角度,咨询师不应该喜欢或讨厌求助者。

和移情一样,反移情也会干扰咨询。首先,它使咨询师丧失了公正,变得心浮气躁,容易导致咨询失误;其次,它会扰乱视线,使咨询师忽略了问题,专注于关系。另外,咨询师的反移情会强化求助者的移情,引起情感“共鸣”或振荡,使双方都失去理智。所以,一旦出现反移情,咨询师就要自我反省:我为什么会喜欢或讨厌这个求助者?我把他当成什么人了?那个人对我的影响为什么会那么大?他是怎么影响我的?除了这些影响以外,还有别的影响吗?经过反省,咨询师从“反移情”中走出来,重新回到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

以上是经典精神分析的观点,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反移情不可一概而论,并非都要“消除”。

客体关系理论把反移情分为两种:个人的反移情和普遍的反移情。个人的反移情与咨询师的个人经历有关,是对过去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的再现,需要通过自我分析来清除。普遍的反移情与咨询师无关,是求助者的某种心理特征引起的,除了咨询师,其它人也会有类似的情感反应。这样的反移情可以帮助咨询师从情感上 { 而不是理智上 } 全面、直观 { 而不是通过逻辑分析 } 地了解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生活,所以很有利用价值,现已成为一种有用的技巧。

当出现反移情时,甚至在反移情出现之前,咨询师就要反问自己:我喜欢这个求助者吗?面对他的时候,我有什么感受?咨询师的感受就是反移情,它可能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感受,包括求助者周围的人。如果求助者周围的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就会影响到他们对他的看法和回应,这可能就是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举个例子,一位求助者主诉“反应迟钝”,初次接触发现他反应并不迟钝。他思维敏捷,能说会道,甚至有点强词夺理。他无视有关规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还指责我们服务态度不好、工作安排不合理、没有以病人为中心、收费太贵、咨询时间太短等。我对他很反感,怎么也“热情”不起来。后来得知,同事们都对他很反感。第四次咨询时,我把自己和同事们的感受告诉了他,他居然哭了。他说,他总是不被别人理解,老是被人冤枉,连心理医生也冤枉他,他感到很委屈。看来,不只是我和我的同事们不喜欢他,他身边的人也不喜欢他。他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不喜欢他,所以觉得委屈,然后就得了“神经衰弱”,出现反应迟钝。试想一下,如果我压抑了我对他的反感,光是通过询问和搜集资料,理智地分析他为什么会出现反应迟钝,那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弄清楚啊!

那么,如何区分个人的反移情和普遍的反移情呢?一般的做法是优先考虑个人的反移情,通过自我分析进行检验和纠正,然后考虑普遍的反移情。如果咨询师已经做过较长时间的自我分析和督导,可以直接考虑普遍的反移情。有人认为,个人的反移情也具有普遍性,如果咨询师不是一个非常特别和“怪异”的人,与他感受相同的人应该大有人在。所以,区分个人的反移情和普遍的反移情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没有专属一个人的反移情,也没有全人类共有的反称情,任何一种反移情都只是一部分人的感受,它代表一种视角,反映了求助者的一个侧面。求助者和咨询师都不应该夸大反移情的作用,也不要忽视它的作用。当求助者夸大反移情的作用时,就会把咨询师的话当成圣旨或绝对真理,从而引起误导;当咨询师夸大反移情的作用时,就是主观臆断。当求助者无视反移情的作用时,就是感觉迟钝或心理防御;当咨询师无视反移情的作用时,就是没有客体关系理论的头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