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个怀旧的月份。
儿童节到了,大家虽早已脱离儿童队伍,但还是抢着过一过,怀念一下童年;毕业季来了,大家三五成群,觥筹交错,酒过三巡之后去青年湖边走一走,去求是亭中坐一坐,回想青葱岁月。六月的天忽冷忽热,变得快,大家的情绪也被应接不暇的事情牵着,忽晴忽暗。
这两天又有一个全民话题,那就是高考。
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为赴试学子不太关心高考作为一个话题的热度;而在座的各位过来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拿高考来刷屏。在这些刷屏的消息中,除了为学弟学妹们加油助威之外,却还有着许多微妙的情绪。
比方说,有人会感叹,自己高三临毕业的时候恐怕是这一生最强的时候:
文能铺纸写文章,诗词歌赋倒背如流,历史掌故信手拈来;理能提笔解难题,声光力电,有机无机......再和现在一对比,便是颓丧之情滚滚来了;又有人会忠告学弟学妹,不要觉得高三难熬,上了大学才会知道高三是多么美好,你们嫌弃的现在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曾经。诸如此类的情绪会传染并迅速蔓延开来。
现在有这么一个趋势,就是“丧”文化当道,并且愈演愈烈。
前一段时间,某音乐类app捅了个大篓子。它给用户的每日推送中写了这么一句:“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此话一出,顿时招来了许多批评。其实,老用户都知道,该app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走这种“丧”文化路线。
前不久,该app在杭州地铁中贴出的热门评论也大部分是名为“触动心灵”实则“扎心”的评论。而这次捅篓子,被批评,或许是因为太过了。
学生群体往往是时代变化的最好见证者。
而在学生群体中,这种丧文化的横行,客观而言,是生活压力确实越来越大了;主观而言,一方面是对于无营养的“心灵鸡汤”的一种反噬,另一方面是一种自嘲。而扎心评论、“丧茶”等等丧文化的符号似乎又在表明,娱乐主义又在解构丧文化。然而不论大家对丧文化当不当真,这种颓丧之情是真实的。前面所说的儿童节也好,
高考也罢,都是这种心境的宣泄契机。大家只不过是借着这个时候,怀念一下从前而已。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大家会不断怀念从前?而这种怀念又有什么意义?
我想,这种怀念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对从前的自己感到后悔的基础上。从而这种怀旧也并非为了怀旧,更多的是颓丧之情来临之时,心灵的一种应激反应罢了。加之人们往往会美化回忆。仿佛童年的每一天都是蓝天白云,高三时光是那么美好,初恋的每一秒都飘舞着粉红色的泡泡。这么一来,便愈加嫌恶现在的自己,从而愈加颓丧了。
其实分析分析,对回忆的美化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只有跳出来了才明白当时的美好;另一方面,童年的懵懂无知,高三时纯粹笃定的心境,也会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掉当时的惊涛骇浪。
“没有一种幸福不是靠天真无知得来的”,年龄越大,经历的东西越多,肩上要扛的担子、心里要承受的事就越多
。
心灵没那么透明了,再在一些特殊节点看看从前,自然会感到丧气。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一切,问题在于如何改变
。
丧文化是对心灵鸡汤的一种出走和叛逆,自然不能用灌鸡汤的方式来解决。其实解决办法前面已经说过,
就是让心灵透明起来,让手脚动起来。
心理的迷茫与颓丧,很难通过思辨的方式来解决,你会发现自己越想越难过,最后就溺在里面了。这个时候就让手脚动起来,放手去做,在行动中去不断地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心灵,往往比单纯地思辨更有效。
那么,如果过去的美好只能让现在更加难过的话,回忆过去到底对我们而言有什么意义?这里我想谈的一点是,
没有哪一种经历是无意义的,只不过这种影响会是潜移默化的。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与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联系,以及我们所付出的思考与行动,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底色,改变甚至重塑我们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