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八面来风】为什么促消费效果不明显? ·  昨天  
人民日报评论  ·  医保共济“全家用”,标注为民情怀 ·  2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毛宁:全球南方大踏步走上历史舞台 ·  5 天前  
新京报评论  ·  行李直达座位,游客甩手坐高铁有多“香” | ... ·  3 天前  
求是网  ·  《求是》杂志“党员来信”栏目征稿启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从何而来 | 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10-11 21:29

正文


攻克多年难以啃下的“硬骨头”,突破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实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目标,不仅考验着治理者的发展能力,更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攻坚韧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始终如一的情怀、掷地有声的号召,吹响了脱贫攻坚的新一轮“冲锋号”。




回首过去五年,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5年前,我国还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而仅2013年至2016年,全国累计减贫人口就达5564万,年均减贫超过1300万人。不仅如此,脱贫攻坚还被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责任书。这样的成绩,这样的力度,世所罕见。有外国媒体不无感慨地称赞,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然而,正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1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所说,这一次脱贫攻坚,是要把绝对贫困全部消除,不留“锅底”。从当前的进展看,留在“锅底”的主要是一些“上山似登天,下山到溪边,两山能对话,走路大半天”的深度贫困地区,其帮扶难度是综合性的。比如,怎样消除“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贫困?如何培育出合适的产业,跳出“返贫陷阱”?换句话说,“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从何而来?攻克这些多年难以啃下的“硬骨头”,突破这些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实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目标,不仅考验着一个地方的发展能力,更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攻坚韧劲。


在脱贫的问题上,首先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把握好脱贫进度和质量的关系。形势不等人,贫困地区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有条件的可以快一些,条件差的也要稳扎稳打,不能有“拖延病”,也不能犯“急躁症”。有这样的韧劲,才能确定一个合理的、有序的脱贫攻坚路线图、时间表,如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脱贫攻坚要“立下愚公志”,强调的也正是这股韧劲。


脱贫攻坚,除了付出百倍努力,别无他途,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在广西南部的天等县道念村,有一条出山通道,入口处有一副对联:“廿年凿石穿山不信我村无出路,百户同心协力敢夸立屯有前途”。想当年,立屯人在三代村支书带领下,靠“苦干不苦熬”的精神凿通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而如今,包括立屯在内的天等人,已将桂林米粉店开到了各大城市,其中很多人早就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古人讲,“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立屯故事”的最大启示在于:脱贫的巧思妙想,都要建立在苦干实干基础上,并且用那么一股韧劲坚持到功成之时。


苦干实干绝不是盲目蛮干。下一番“绣花”功夫,找到合适出路,才能让“战斗的韧劲”更加持久。一位扶贫干部在谈起脱贫经验时说,要带领群众脱贫,领导干部自己首先要脱“三层皮”:“嘴要脱皮”,宣传解释好各项扶贫政策;“手要脱皮”,精准做好贫困户档案;“脚要脱皮”,要走到每一户贫困户家里,跟他们一起,一步一步实现脱贫。这既是经验之谈,也是“温馨提示”:摆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克服不落实、不到位、不精准的具体问题,才能让脱贫成效经得起考验。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心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们一定能兑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