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英国逮捕。借助来自中国方面的担保信件以及大量的证据后,他被暂时性释放。
然而,在英国之后,前苏联方面又再度把他丢进监狱。
在最后一次离开监狱之前,拉贝的糖尿病已经严重到了随时会终结生命的地步。
1946年6月,拉贝被同盟国无罪释放。
宋美龄找到了拉贝一家,希望拉贝能在东京审判中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出席,但被拉贝婉言拒绝。
鉴于在南京时救死扶伤、拯救万民的功德,拉贝得到了南京市民的捐助以及国民政府的每月接济,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
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南京为止。
1950年1月5日拉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在当时,他的逝去无人知晓,没有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他的墓碑上也仅只写了一句话:
“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 拉贝”
。
1996年年底,拉贝重新为世人所知,《拉贝日记》在尘封了60年后,终于向世界揭开了那段不为人知却献血淋漓的历史,拉贝也终于实现了对所有遇难者的诺言。
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迁至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远成为了这片他倾注了爱和仁慈的土地的一部分。
拉贝的故事里,充满了富有张力的观念对抗,几乎可以视为这个矛盾世界的的象征。他是纳粹,却依然葆有正义心,他来自敌对的国度,却依然爱着中国人民,他置身于残酷无情的战争机器,却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的四周满是魔鬼,却依然信仰着仁慈的上帝。
读了拉贝的故事,我们大概
不再能确定政治是人的第一属性,不再能确定敌我的划分只基于国家阵营,不再能确定深渊中的人类只有黑暗没有光明。
基督徒常说,基督在万有之上,超乎万有。1914年,胡适在《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一文中,曾引用了美国学者Goldwin Smith的“Above all Nations is Humanity”,胡适将该句译为:“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而哲学家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地思索,它们就越使我们的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我们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哲学家,但我们应当相信,
在一切利益之上,犹有道德,在一切政治之上,犹有良知,在一切国族之上,犹有人性,在一切理论之上,犹有真理,在一切知识之上,犹有常识,在一切表征之上,犹有真相,在一切怀疑之上,犹有信仰。
我们也应当相信,尘世中,人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价值的信仰者,人类世界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人性世界。
当一切不确定的东西都不可信任时,我们还可以信任普适价值(universal value),亦即信任那些超越宗教、国家、民族,源自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
当一切珍贵的东西都失去庇护时,我们还要坚守人类而有之的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自由的权利。
而
当一切看似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时,我们还可以信仰真和善、公平和正义、仁慈和怜悯。
这才是拉贝故事里的真义。
参考资料:
[1]黄慧英:《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行为及思想变化简析》[EB/OL]
[2]中国网:《还原被电影涂抹过的真实拉贝》[EB/OL]
[3]彭小有:《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25万平民了德国纳粹党》[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