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湖北宜昌江段,波光粼粼,江风阵阵。宜昌主城区滨江公园内的宜昌水文站里,LED屏滚动显示实时流量接近8000立方米每秒,实时水位超过40米,引得过往市民驻足观看。
▲ 宜昌水文站外墙上标注的宜昌历史洪水位 本文摄影:汤伟“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前,每逢枯水季节,一月份的平均流量只有4440立方米每秒。它其实就是自然状态下的流量。”水利部长江委水文三峡局总工程师刘天成介绍说。
宜昌水文站距离上游三峡工程约44公里,距离上游葛洲坝工程约6公里,是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的设计代表站,是三峡工程的总出库控制站,也是长江中游干流第一个大河控制站。自1877年设立观测水尺以来,观测人员每天定时观测水位,从此,宜昌始有水位记载。
▲ 宜昌历史洪水位
在三峡工程的前期设计中,宜昌站百余年的资料为确定三峡水库库容和坝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工程施工期间特别是大江截流和导流明渠截流期间,这座百年老站提供了大量水文数据,充分发挥了“尖兵”和“耳目”作用。沿宜昌滨江公园拾阶而下,记者来到宜昌水文站码头。一条高高的缆道跨江而过。这条吊船缆道,跨度长980米,是长江上第一座高空吊船缆道。宜昌水文站工程师曾令介绍说,汛期宜昌江段流速大,测验船舶受水流冲击,容易位移,有了吊船缆道,船舶就能固定在测验位置,不会随水流飘移。▲ 宜昌水文站码头
登上宜昌水文101测量船,船长杜忠三与助理工程师孔令兮操作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开始开展例行测量工作。ADCP是一种准确高效的流量测量仪器,通过发射声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计算水流的流速和方向,从而计算出整个断面的流量。江面上,工程师曾令紧盯着显示屏上的数据,不时地进行调整和记录。与此同时,收集到的水文数据同步传输到长江智慧水文监测系统(“WISH”系统)中。在这里,这些原始数据将经过集记载、计算、分析、整编、复审、汇编全业务流程于一体的在线化处理,迎来全新的“数字化”蜕变。▲ 现场布放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
杜忠三在船上测量了20多年,时常看到江豚在宜昌江段翻滚、跳跃,互相追逐。“江水是我的朋友。这些年看到它变清了,变绿了,打心眼儿里高兴。”江水的晃动,成了他的“催眠曲”。他觉得江水很“亲”,宁愿睡在轻巧、晃动的测量船上,也不睡在岸上。长江委水文三峡局数据统计显示,自从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宜昌水文站枯水期的流量较自然状态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2003年至2008年间,一月份平均流量约为4600立方米每秒。2008年,三峡水库首次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从2009年到2023年间的15年间,一月份平均流量明显增加,约为7000立方米每秒。三峡工程是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功能之一就是调节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在冬季,长江上游来水减少,三峡工程通过蓄水和放水,有效调节长江径流,增加下泄流量,补充下游地区水量。宜昌水文站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大量水文原始数据,则持续为三峡水库调蓄及下游流量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进行水文数据分析
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电力三峡梯调提供的资料显示,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以来,已累计为中下游补水超3600亿立方米,约相当于2900多个武汉东湖(按最大湖容1.241亿立方米换算)。这不仅满足了下游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航运和生态用水需求,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三峡水文人结束一天的外出测量作业,不顾疲惫,又转身投入到数据整理和分析中来。办公室骤然亮起,灯光映照下,“百年老站”泛着微光。值总:王东红
编辑:李雷 任贤
美编:李敏
来源:中国三峡集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