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胡金伟在白酒行业呆的第十个年头。一路走来,不论起步时从0到N,在风口顺势而上,还是在低谷反弹而起,他靠的都是一个“信”字。
1994年,初春,23岁的胡金伟,怀揣茅台高中毕业证,乘火车,南下广州。
爱折腾的他,用两年时
间,完成了一份漂亮履历:从基层质检员,到组长、副主管,最后做到某知名外企品质部主管。当普通打工仔还拿着五六百工资时,他已年薪十万元。
在人生小高峰上,胡金伟做了个让人诧异的选择——回贵州。搞养殖,做农业,租赁卡车……回到家乡的胡金伟,开始各种折腾。然而,赔光了所有钱,却总没找对方向。
2005年,两手空空的他,又乘上一列火车,北上山东。
幸运的是,这次方向对了——
33岁这年,胡金伟一脚踏入白酒行业。
身为茅台人的胡金伟,选择从茅台销售员做起,似乎顺其自然。但究其背后,却有更深思量——
两年品控经历,让胡金伟深刻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绝不只是墙上一句口号,而是衡量企业做多大、做多久的标尺。这种认识影响了他对白酒品牌的选择。当时,一瓶茅台利润才20元,而按照其“假一赔十”的承诺,一瓶假酒要赔3000元。“这是茅台抓品质的决心,也是我选茅台的信心。”
2008年,做了三年销售的胡金伟决定:转型经销商。相较于门槛较高的茅台酒,他选择了习酒。“既不脱离茅台系,也符合我当时的资金能力。”
万事开头难——
一方面,山东本就是白酒大省:济南趵突泉、淄博扳倒井、临沂兰陵酒……“几乎每个县都有酒厂”。光内战就不可开交,外来品牌要占一席之地,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当时习酒的战略是,“重点打造贵州,辐射环贵州五省”。而距贵州两千多公里的山东,尚不是发展重点。
相较于这些,更让胡金伟头疼的是——资金难。
2008年冬某日,天寒,小雪。胡金伟在公司仓库门口来回走动,不停打电话。半小时后一车货要到了,而他还没有借到运费,“两万块钱难倒英雄汉”。
胡金伟说熬过那段时间,最要感谢两拨人:做茅台三年积累的老客户,还有就是那些不离不弃的员工。而不论在客户,还是员工眼中,老胡就是一块信用招牌。
“从不拖欠工资”,说起来是一句话,做起来却不容易。有次月底,眼看要到发工资的日子了,手里还没钱。看着满仓库的货,胡金伟把手掌往桌上一拍,“卖货”。于是,堂堂总经理就领着员工,沿街到各小区门口摆摊卖酒。
白手起家的胡金伟,靠一个“信”字,硬是在山东闯出了点名堂——三年时间,把习酒从0做到1000万元。
当胡金伟拼尽全力时,机会也到了。
2010年,快速发展的习酒调整了市场战略:走出环贵州五省,向全国扩张。而放眼全国,胡金伟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业绩,无疑是抢眼的。
接下来三年,胡金伟乘风而起,从1000万元做到了一个亿。而在这个指数级增长的过程中,他最大的王牌就是团购,而王牌背后的秘密是一套流程。
2010年国庆前夕,习酒董事长张德芹来济南考察,他建议胡金伟开一家形象店。胡金伟却陷入两难:一方面,全国秋季糖酒会将在济南召开,的确需要一家形象店,作为习酒展示平台。但另一方面,在白酒行业,形象店销量低,基本属于损耗型投入,“济南好点的地段,房租最少三十万,工资又是十多万,一年最少五十万。”
虽然厂家会承担一部分费用,胡金伟还是觉得“太浪费”。他一面缓慢地进行开店筹备,一面思索,如何让形象店干点实事,而不只当个“花瓶”。
两个月装修时间,在胡金伟的“拖延政策”下,四个月都没完成。这段时间,胡金伟每天两三点睡,五六点又起来了,为找到解决方案,他尝试各种渠道:上网收资料,拜访酒业前辈,看书……
而某天夜里,一个讲座让他开了窍——打造一套团购流程。这夜,他通宵未合眼,思路外涌,“就这么干,能成事。”
次日天刚亮,胡金伟把这些想法梳理出来,写了满满两页纸。一落笔,他就给装修人员打电话,兴奋地说道,“三天装完,不装完提头见。”
同时,胡金伟紧锣密鼓地给员工培训这套流程:客户进门第一句话该说什么,走的时候说什么,什么时候电话回访,话术是什么,语速如何……
开业第十天,拿下第一个客户,销售17万元。这一单对于胡金伟意义斐然,“信心比黄金重要。”
方向对了,便可策马扬鞭。接下来一年,胡金伟和他的团队,将这两页纸草稿,迭代、完善,锤炼成一份“团购流程手册”。在2013年的亿元销售额中,团购占比40%,在利润中,团购更是占比90%。
“这就是流程的魔力。”
2013年,禁止三公消费政策出台,整个白酒行业受到波及,对于以团购为主的经销商,更是当头一棒。
次年,胡金伟的销量跌了近半。不破不可立,他选择了革自己的命:将重心从团购转移,清零自己,全面配合执行习酒厂战略。
2013年底,习酒总部提出:将打造重点市场,转向打造重点客户。当时,很多经销商难以适应这样的调整,他们选择沿袭原策略,或者只是打折执行。而胡金伟却充分相信、百分百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