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为第二次从深圳搬迁东莞松山湖 相比七月人数翻一倍
2.国产FPGA厂商强势发力 紫光同创大幅增资加速28nm研发
3.瑞芯微与商汤科技联合发布AI人脸识别一站式解决方案
4.台积电3纳米厂投资额超过6千亿 最快2022年底量产
5.iPhone引爆VCSEL市场 2023年市场规模上看33亿颗
6.红芯国产浏览器用Chrome造假?创始人:站巨人肩膀上创新
1.华为第二次从深圳搬迁东莞松山湖 相比七月人数翻一倍
据松山湖公安分局消息,8月11日,华为启动第二批次部分业务搬迁,这次搬迁动用了40辆8吨货车共60车次(和7月1日一样),由深圳坂田基地出发前往松山湖华为溪流背坡村。预计8月12日将会有5400名华为员工前来松山湖上班。华为内部人士表示,这次搬迁,除了研发团队外,还包括一些其他部门人员。
对于此次搬迁,有接近华为人士介绍,华为每一次对外正常布局,外界都会传出“华为跑了”的论调,但实际上其中有许多系营销炒作。早在2014年,就频频传出“华为外迁”的传言,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华为总部不可能离开深圳,我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这种说法可能是媒体为了发稿率,在帮我们搬迁。”
2016年一篇“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曾轰动网络,文章认为,华为终端公司去年已成东莞第一纳税大户,华为未来的发展重心可能会从深圳龙岗迁到东莞松山湖,深圳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此文章甫一发出,迅速引发关注,对于文章提及的因高房价、公共配套服务等问题而导致华为外迁一事,坊间议论纷纷。
今年4月,深圳政府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扎根深圳,展望未来”合作协议便已表明华为会留在深圳,不会搬迁。4月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外界传言的华为“外迁”,他直言这是不存在的事情,“深圳的营商环境总体已经很好了“,“我们从未想过要外迁,我们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
7月1日,华为部分业务搬迁,40辆8吨货车,共60车次往返深圳和东莞松山湖。7月2日,2700人从深圳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针对这次搬迁,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松山湖南方工厂早已在正常运转之中,均为正常业务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分别布局了华为南方工厂、华为终端基地(溪流背坡村)。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东莞松山湖距离深圳坂田很近,开车时间仅为1小时左右。目前,华为位于深圳坂田基地的总部也安排了每日往返班车。
2.国产FPGA厂商强势发力 紫光同创大幅增资加速28nm研发
近日,在紫光集团的大力扶持下,国内FPGA龙头企业--紫光同创成功增资扩股,据了解,注册资金达到3亿元人民币,总投资已达到10亿元人民币。紫光同创表示,此次增资为公司加速28nm系列新产品的研发,同时也为现有产品批产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
紫光同创于2016年推出了千万门级高性能自主产权FPGA产品,其Titan系列高性能FPGA PGT180H拥有2000多万门规模、6.25Gbps 高速串行接口Serdes,可满足一部分通信设备应用需求,目前已在中兴通讯、烽火通信及华三通信等国内知名通信厂商实现了量产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FPGA市场容量为大约50亿美元,其中Xilinx和Intel占据90%以上,国产FPGA厂商占据不足1%,而国外FPGA厂商在中国15亿美元的FPGA市场中占据了95%以上份额,Xilinx、Intel等美国厂商高度垄断了全球FPGA市场。可见,无论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发展自主FPGA已成为中国迫在眉睫的大事。
3.瑞芯微与商汤科技联合发布AI人脸识别一站式解决方案
2018年8月15日,中国芯片研发企业Rockchip瑞芯微与商汤科技正式宣布战略合作,瑞芯微将在旗下芯片平台全线预装商汤人脸识别SDK软件包,首批预装SDK软件包的芯片包括瑞芯微RK3399Pro、RK3399、RK3288三大主力平台。瑞芯微与商汤科技硬件与软件的强强联手,将加速“中国智造”在人脸识别领域的场景化、商用化落地。
Rockchip将商汤科技SDK软件包直接整合进硬件芯片平台中,具备两大明显优势:提高产品研发与量产效率,在硬件与软件整体优化驱动下,性能与稳定性将获成倍提升;降低成本与商用门槛,可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开发者无需额外购买人脸识别授权IP。
首批预装商汤科技人脸识别SDK软件包的三大芯片平台为Rockchip旗下商用主力产品。RK3399PPro是首次采用CPU+GPU+NPU硬件结构设计的AI芯片,集成的NPU融合了Rockchip在机器视觉、语音处理、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片上NPU运算性能高达2.4TOPs,具备高性能、低功耗、开发易等优势。而RK3399、RK3288平台产品,已被广泛商用于AI音箱、AI智能扫地机器人、人脸识别等近乎目前AI所有应用场景。
4.台积电3纳米厂投资额超过6千亿 最快2022年底量产
台积电三纳米建厂投资案跨出重要一步,台湾地区环保署昨天初审通过“台南科学园区二期基地开发暨原一期基地变更计划环差案”,该案主要是科技部因应台积三纳米厂投资计划提出环境差异分析报告。台积预计投资超过六千亿元新台币(下同)兴建三纳米厂,2020年动工,最快2022年底量产。根据规划,台积三纳米案预计使用南科廿八公顷用地,并紧临台积五纳米厂,科技部预订在2020年中交地给台积电盖厂房。
南科管理局提出报告,因应台积三纳米设厂需要,南科台南基地,每日用水量将由廿五万吨增至卅二点五万吨,用电量则由二二二万瓩增至二九九点五万瓩;推估此次变更后,温室气体排放量一年增加四二七万吨。
为化解外界疑虑,南科管理局加强节能减碳外,台积一开始承诺,在市场供给机制完善下,三纳米厂新增用电量将随着量产时程,逐年取得百分之廿用电度数的再生能源,预估每年最高可减少约八十五点四一万吨二氧化碳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