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澎湃新闻
有内涵的时政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都周刊  ·  专卖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格力回应 ·  2 天前  
人民网  ·  退钱了!明起预约 ·  2 天前  
新华社  ·  退钱了!明起预约 ·  2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聚餐不得用四季豆”,网友吵翻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澎湃新闻

雪域童年支教西海固:也许不伟大,但是很有意义

澎湃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06 17:19

正文

澎湃新闻记者  章文立、王心志

图片:吴晓馨、王心志



澎湃新闻记者   江海啸

“我想让地球上的每一片沙漠都变成绿洲。”四年级的小男孩站起来,跟全班同学分享自己未来的梦想。


站在一旁的李萌心中一跳。这是她来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中心小学支教的第三天,午后的空气燥热,讲不到一节课就嗓子冒烟。喝水要去校外打,一桶50斤,一个三轮手推车放六七桶,总是男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去拉回来。水烧开了才能喝,入口总是咸咸的。


教室外是绵延的大山,黄秃秃的一眼望不到边。这是中国气候最干旱、土壤最贫瘠的地方之一,早在支教队出发之前,李萌就知道这里没法洗澡;到达第二天开会,队长还批评了洗头发的队员:“太浪费水!”同行的12名青年支教队员,通过澎湃新闻和上海联通联合主办的“雪域童年”支教活动来到这里,此前大多身处江南水乡,从未真正理解过“干旱”的意味。


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却懂。一瞬讶异之后,李萌更多的是感动:“我没有想到小朋友会有这么大的梦想。”在这门“梦想课”的最后,她教孩子们把写在纸上的梦想折成一颗心,告诉他们,要提醒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成为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样子。

来自上海的青年志愿者李萌在给孩子们分发手工课材料

“雪域童年”活动简介


雪域童年爱心支教活动是澎湃新闻与上海联通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活动举办的初衷在于,引起上海乃至全国对于西部教育事业和广大西部儿童心灵成长的关注,引导教育资源更多的向西部贫困山区倾斜,使贫困山区的儿童共享现代教育成果。活动举办十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深度参与下,这项活动彰显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每年都会吸引上千名志愿者报名参与,迄今共选派输送了100余名上海精英赴西部边远地区支教,受捐助和影响的学生达5000余人。上海联通还专门成立了爱心捐助基金,捐赠图书逾1万册,捐赠物资价值超过100万元。十年来,雪域童年爱心支教足迹已深入云南、西藏、新疆、四川、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为全社会共同关注贫困山区孩子的心灵成长、促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沪上极富影响力的公益品牌。

支教地区西海固


本届“雪域童年”的支教点王民小学位于宁夏自治区南部的西海固。西海固现有回族人口一百余万,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然而,长年的干旱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却给当地的回族同胞带来了严峻考验。例如,1920年在西海固爆发8.5级的特大地震,仅在震中所在地海原县就夺走了7万余人的生命。由于当地的艰苦的气候环境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艰苦的气候环境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绝非贫困的全部原因,西海固地区的贫困还有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在明朝之前,西海固大部分地区是屯牧区和放牧区,然而在雍正年间,清政府“更为西陲牧地,听民开垦”,于是人口大量迁入并迅速增加,滥恳乱伐的现象随之加剧,导致当地环境的迅速恶化。在清光绪年间,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后,又根据责地集中安置的原则,将回军以及因回民起义而导致的逃荒百姓中的回族人民集中安置到那片土地上。随后,西海固地区的人口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再次增加——根据1992年联合国的统计,西海固地区合理的人口密度应为每平方公里25人,而以200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西海固的人口密度远超这一数值,高达每平方公里160人左右。简言之,当地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那片土地的承载能力。

宁夏西海固地区

“他们什么都懂”


来支教之前,队员们有很多担心。队长卞乙茜计划开设的是戏剧课,希望通过基础训练帮助孩子丰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又怕大山里的孩子很难理解戏剧这种形式,无法良好地展开互动。


孩子的接受能力超乎她的想象。课堂上做联想训练,她问:“红色是什么?”学生抢答:“旗子!”一边说一遍做出挥舞旗帜的动作,还有学生敬少先队礼。设计两分钟警察抓小偷的场景,她提醒学生警察要严肃,扮演警察的学生果然从头到尾一本正经。“一点不笑场。”卞乙茜说着,自己倒笑了。“很顺畅,很自然。这里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城里孩子没有差别。”她说。

志愿者卞乙茜在给孩子们上戏剧课

志愿者李强则带来了“趣味数学”,设计了四宫格的数独游戏。“他们都看不起我,要求六宫格。”李强说起来忍不住笑。他本以为需要花很多心思介绍数独是什么,没想到几句说明之后学生们很快上手,解题、回答问题都很积极。

志愿者李强在指导同学进行数独游戏

支教队里唯一的外国志愿者是捷克姑娘李怡,这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和搭档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德恒设计了中捷文化对比课程。王德恒说,很多孩子对世界地理没有任何概念,但学习起来很快,也很喜欢学知识。“有小孩子跟我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想来我的国家(捷克),(我)很感动。”李怡说。


尽管生活条件有限,但李怡非常喜欢这里:“在上海,很多人不知道邻居是谁,但是村里(大家)不仅认识邻居,还认识很多别的人。(对)我们从外面来的人,也非常热情。”来之前有人告诉她,大山里的孩子很少见外国人,她可能是第一个。李怡一度忐忑。到达的第一天,学生们用好奇而羞涩的眼神偷偷看她,后来渐渐放开,找她聊天、合影、加微信,友好却不猎奇,这让她非常开心。


“我们把他们当成没有自己想法的小孩子,但他们其实什么都懂。”李怡感慨。


志愿者李怡和王德恒带领同学在地球仪上寻找捷克

“就是缺老师”

“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是黄伟站在讲台上时,对学生的第一印象。他教学生们地理,从本村开始,到县、市、省、其他省份,看地图,讲特产,顺带介绍了“一带一路”。王民乡所在的宁夏南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黄伟希望孩子们能够从家乡开始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在黄伟看来,王民乡尽管缺水,但硬件设施已经非常不错。真正的问题是缺老师,尤其是副科老师。这一点得到了所有支教队员的认同。队长卞乙茜感叹好几次:“城里的孩子太幸福了!”她拿上海的孩子举例:周末可能早上学古筝,下午打篮球,晚上跟着父母去看电影,无论想上什么兴趣班都有很多选择;一个孩子可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同时去接送,还给拎着书包……而这里的孩子,自己打水、搞卫生、住校自理,课余生活少得可怜。


志愿者黄伟带孩子们看地图、讲特产


王民乡中心小学400多名学生,只有一位美术老师,和隔壁王民中学“共用”三位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则一个都没有。音乐室就在教室旁边,美术老师在墙上画了许多乐器的图,还计划在教室最后面安一面大镜子,以后上舞蹈课用。但现在教室还空着。


王民小学的部分教师

学校里的老师其中一部分是“特岗教师”,说白了就是非正式员工,但是课程教学任务很重。在人才政策方面,新入职教师三年之内都是“特岗教师”,在学校教书满三年后才可以有机会转正。“特岗教师”的收入很低,每个月发到手的工资2000多一些,每周也只能到县城上洗一次澡。


蒲建军在隔壁带着一群孩子排练合唱。他是现任王民乡小岔村第一书记,多年前学音乐出身。此次六一儿童节,西吉县组织各小学合唱比赛,王民乡中心小学特地几番辗转,找到他紧急排练了两周。“以前是有音乐课的,我70年代在这里上学的时候都有。”蒲建军说。现在没有唯一的原因就是缺乏专业老师。


支教队员陈露说得直白:“这里不存在素质教育。”不是不想教,是教不了。现有的老师每个人都不止教一门课,平均每人每周20个课时左右。音乐、美术、体育、理工科专业出身的教师则少之又少。


陈露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自己来支教的意义。“我觉得应该有素质教育。美的东西才有心灵上的触动,要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认识一些外面的世界。”她是一名设计师,给孩子们开设美术课。有一个小女孩画画得很好,也会问陈露很多问题,陈露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画好后问:“老师你给我打几分?”陈露回答:“老师的课没有打分。”


志愿者陈露、朱海峰在手把手教孩子们画画

徐宁则更注重对孩子的鼓励。或许是因为一个老师要管很多学生,又或许是一个家庭有很多个孩子,她觉得这里的学生非常缺乏关注。她上手工课,看过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会表扬:“你很棒”,“你做的真好”。对视的一瞬间,孩子们眼中亮起的光让徐宁觉得,这一点小小的努力,或许能帮助他们在心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

“爱是相互的”


徐宁的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一天支教结束,她会发照片给女儿看:“不要觉得你任何东西都是轻而易得的,很多你认为轻而易得的东西,在别人看来都是来之不易的。”手工课用的橡皮泥,是她嘱咐女儿买好,然后千里迢迢从上海背来的。


我跟她(女儿)说,你最擅长的手工,教给我,我再去教这边的小朋友。这也是一种爱的传递。”徐宁说。除了想让孩子知道其他地区的同龄人如何生活,支教本身也是她自己的一堂反思课。她说自己今年40岁,不惑之年,应该做点喜欢但一直没有去做的事。



志愿者吴芳芳、徐宁、李萌和孩子们一起用橡皮泥制作图案

王德恒则说,自己从孩子们身上获得的东西,远比付出的更多:“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也不是说我奉献了多少爱心。”他希望能帮助孩子开拓眼界,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更明白自己同时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从孩子们那里收获了淳朴的热情和信任。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爱都是相互的。”陈露总结说。支教的第四天,出门时她开玩笑说要去找自己的“有缘人”——陈露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几个孩子,一对一结对,支教结束后继续保持联系。“学习上可以资助,有空也经常聊聊天,问问他们的情况,有什么心事或者问题可以帮忙解决,也让他们一直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