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岩图书馆  ·  我们的节日·春节 ... ·  11 小时前  
书单来了  ·  5本书,给你新年的好兆头!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斯拉沃热是如何“拉黑”学术圈,变成齐泽克的? ·  5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在破产书店迎新年:终于不再自己吓自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画里,故国依旧太平年:大明王朝的三个岁暮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1-26 10:47

正文


岁暮云矣增离忧,不道流年暗中换。


时既岁暮,感怀良多。或许是以明朝衣冠为背景设定的热映剧集《九重紫》刚刚播放完最后一集,也或许是在岁暮时节的故宫里,看到了那么多身着明朝衣冠的游客。锦绣斑斓的蟒龙与飞鱼,翼善冠上蟠绕闪烁的金龙,冬日薄阳下,熹微晨雾里,在朱红宫墙与雕栏玉砌的掩映下,当真有一种异代时空穿越之感。因此,历代写岁暮的诗句车载斗量,却偏偏让人想起了这句明朝诗人江源咏岁暮的诗句。


《九重紫》剧照。


岁暮者,天道之终也。仿佛时间也随着岁暮一并走到了尽头。但尽头的前方却并非无尽的空虚,因为岁朝正等待在那里,那是天道的起始,是生气的复归,就像一条岁暮潜入地底的黑蛇,在经历了漫长的冬眠后,蜕去旧日衰朽的黑皮,以妖娆的身姿灵巧地爬上地面,用明媚青翠的鳞甲将周遭的一切染成一派青葱,送行的静穆会变成迎接的欢欣,欢迎这岁朝的青蛇,钻进人的脑髓肺腑,搅动起春情荡漾。


岁暮与岁朝的相连,是终与始的轮回,一如凛冬的飞雪化作阳春的飞絮,照着积雪的冷月化作映着溪流的暖阳,即使等待得再久,该来也总会到来。被殷忧萦绕的人心,也总会被欢欣所包裹,但悲与喜,忧与乐之间,总不能大起大落,就像蛇蜕去暗黑的旧皮,是因为青翠鳞甲早已在内里滋长。就像冬至之日,虽是夜最长而阴最盛的一天,然而,滋生万物的元阳之气,也在这一天萌发。


这初萌的元阳之气,当然不会像盛夏骄阳一般炽烈如火,让凛冬积雪焕然消逝,就像明人诗中所描绘的那般“冬至阳生春又来,百花辇路为苍苔”,可能仅仅是寒石上的几许回绿的苔藓,抑或是藏在积雪底暗自生出的花芽。隆冬厉风,万物顿挫之间,这一点点生机,却总能使人眼目生明——最能让人感到人之所以为人,着实是因为眼眸里映出的不是一团黯淡的死寂,而是总能寻到生命的光华,由外而内,观照自己悦动的内心。


明代的岁暮,自然有一番特别的气象。壁上钟馗,翘眉瞠目,虬髯乱发,如舞动的狂蛇,驱逐着那令人心寒的邪祟。孩童骑着的绵羊,口中正吐出五彩阳气,让那陈设在案头的水仙,都似受了这阳气的培护,在这寒冷的冬日,竟绽出了几星芽苞。


驱邪、纳祥、生香,岁朝清供,供养的正是这几许凛冬中的生机——诚然,它们并非自然的造物,而是人工刻意为之的生命,就像神龛中人造的神祇,坐享同为人造的香火供养——尽管这好似涂抹了某种黑色幽默的寓言,但那供养的并非虚幻的希望,而是不灭的生机,就像那地底冬眠的蛇,即使凛冬长夜,暴风骤雪,也未断绝那等待醒来的一线生机。


无因并写春风恨,一寸相思一寸灰。


且来看着画中大明的三个岁暮。




撰文 | 李夏恩




1534 · 嘉靖十三年
寒林钟馗

仇英、文徵明《寒林钟馗图》


钟馗瑟缩着脖子,头戴乌纱的两根高翘的帽翅,似乎都因寒冷在微微抖动着,但祂的脸上却并没有一般钟馗的那种暴怒狞恶的表情,而是左顾右盼,仿佛是在欣赏这萧索寒林中的景致,又像是找寻着暗藏的鬼魅。祂的腰间插着笏板,标记着不容置疑的官员身份,但一袭素衣却让这位钟馗不似驱邪斩鬼的凶神,更像一位周览山水的文士。


钟馗驱鬼,原本出自六朝之时《太上洞渊神咒经》:“何鬼来病主人,主人今危厄,太上遣力士赤卒,煞鬼之众万亿,孔子执刀,武王缚之,钟馗打煞,得便付之辟邪”,这则道教经文中描述的太上派遣钟馗打鬼的情形,不知何时被安在了唐玄宗的头上,《唐逸史》与《梦溪笔谈》中被鬼恼病的主人成了唐玄宗,“破帽蓝袍,角带朝靴”大鬼在梦中现身,“捉小鬼刳其目,劈而啖之”,当唐玄宗问起祂的名姓时,大鬼答道“臣终南进士钟馗也。武德中应举不第,触阶而死,得赐绿袍以葬,感恩发誓,为除虚耗妖孽之事。”吴道子则将其画成图像,用以辟邪。这则钟馗故事无论怎么看,都像是上岸不成考公落榜生,枉死后也要跑到领导梦里表忠心求取入编的悲剧,但钟馗既然终于有了御赐的官身,便也成了有编制的打鬼真神。自北宋开始,便有除夕日皇帝御赐东西府执政高官钟馗像的制度。明代更为盛行,晚明文震亨《长物志》“悬画月令”一条记载“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妹”。


文徵明与仇英合作的这幅《寒林钟馗》正是绘制于除夕日,与坊间流传的舞刀弄剑的钟馗像迥然有异,题款中“戏作”二字似乎可以用来解释这本是文人的游戏笔墨,当不得供案香火前降妖伏魔的真神。但仔细环顾钟馗四周的寒林,却会产生一种别样感触——头上寒雾弥漫,脚下乱石溪流,周遭古木萧然,枝丫横斜,尽管画中没有出现一只鬼魅,但此情此景,倘使真有某个厉鬼从石下树后跳将出来,也不会让人感到惊奇。


玄机或许就藏在题款之中——“甲午”二字显示着这幅画绘于嘉靖十三年。对身逢此年的明朝人来说,这一年确实犹如行于寒林之中。


上年冬月,被视为京师“肩背之地”的北方边防重镇大同突发兵变。城内士卒因为恼恨总兵李瑾治军严酷,攻进总兵府杀死李瑾,并纵火焚烧府邸和都察院。尽管这场叛变起势汹汹,但规模并不大。巡按监军苏祐闻讯星夜赶回大同,看到“城上相望者犹迤逦也。余乘马过四街,老稚俯伏左右,顶水炉香者不可胜数”——参与兵变者只是极少数,并未引起大同城内骚乱,秩序依然平稳。都督佥事孙允中也与巡抚潘仿、户部督饷郎中詹荣等布置官兵,诛杀了十几名叛卒,并逮捕了为首的叛卒王宝等七十余人。这场兵变本来可以到此为止,但朝廷传来的消息却像一场风暴,将已经落地的积雪,再度卷起,终至漫天暴雪。


兵变的奏报传至京师,因为事态已经明朗,所以时任兵部尚书的王宪认为“大同兵未必全叛”,当只惩首恶,其余不问,以安抚为要。但掌握内阁实权的大学士张孚敬却坚决要出兵严剿,并奏请嘉靖帝给予自己的亲信宣大总制刘源清以随宜处置的大权。张孚敬是嘉靖初年“大礼议”事件中站在嘉靖帝一方而获得圣宠,极速升起的一颗政坛明星,也是嘉靖帝刻意用来牵制朝中文官集团的一枚心腹工具。平定如此一场事态已经明朗的小规模兵变,军功立至,圣宠也会更加牢固。因此,在张孚敬的怂恿下,愤怒的嘉靖帝令宣大总制刘源清率兵平叛。兵临城下的刘源清尽管对城中局势心知肚明,却在接获了潘仿与孙允中捕获的叛兵后,依然拒绝了大同官绅安抚为重的请求,定要开刀见血。


大同城外“横尸枕藉”,屠城的谣言不胫而走,终于激怒了大同镇城的全体兵卒。将一场小规模的兵变升级为大同全城的叛乱。叛兵决定婴城固守。当时序来到嘉靖十三年那个寒冷的暮冬时节时,双方在城下展开了鏖战,为了对抗朝廷大军,叛乱士卒与当时正在边境窥伺的蒙古头目联络,原本原来防御外患侵扰的大同重镇主动开门揖盗,这正中蒙古首领阿勒坦汗的下怀,趁火打劫。


蒙古军的加入,让大同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刘清源率领朝廷大军在叛兵与蒙古军的夹击下大败,“伤杀蔽野。永命积而焚之,骨约三数车”。蒙古军队更抄掠朔、应诸郡,边境陷入一片战火之中。


尽管这场兵变最终以安抚告终,但结局却惨烈异常,“是役击杀游击曹安、千户张钦等数人,士女千八百人,避虏及惊失者千余人,其余擅杀埋掩者,不可胜数。毁室庐以万计,财货草粮称是相等,民不堪命甚矣”。


叛卒与蒙古骑兵的媾和,犹如鬼魅与山魈的勾结,大明王朝正如行走于寒林乱石之间的钟馗,四周皆是时隐时现的鬼魅,朝堂上剿抚之争,一如画中钟馗袖手无措,四顾彷徨——祂的腰间没有悬着斩鬼的宝剑,也没有人知道祂的袖笼中是否藏着一柄足以克敌致命的短刀匕首,祂只是行走在这无尽的寒林中,危机或许并不仅仅来自于鬼魅,更可能是寒林本身。



1628 · 崇祯元年

绵羊太子



缂丝《九阳消寒图》,故宫博物院藏。


“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引子画。”


刘若愚自然穿过这“阳生补子蟒衣”,也曾在室内挂上“绵羊引子”画,但如今他却只有一身囚衣,抬眼望去,囹圄内四壁萧然,他只能在回忆中幻想那曾经拥有的一切。


尽管这回忆并不美好,因为那华贵的蟒衣与“绵羊引子”画,太多地与那个刚刚倒台的前朝首恶,权倾天启一朝的九千岁魏忠贤联系在一起了。而他自己也因为受到牵连,沦为囚徒,刽子手的斧钺正加在他的颈子上,而这本《酌中志》是他求生的唯一希望。


或许刘若愚的初意只是想自辩,但《酌中志》却最终写成一部明宫生活史。冬至节的“绵羊引子”即是宫中生活琐碎中的一个碎片。“绵羊引子”又被称为“绵羊太子”,就像画面上描绘的那样,那是一个衣着华贵的童子,骑在羊背上,肩挑一枝梅花,梅花梢头悬着一个鹊笼,羊口中吐出一道云气,这便是所谓的“绵羊太子”。


绵羊太子的雏形,原本是佛教经典《太子瑞应本起经》中释迦牟尼七岁乘羊车诣师门的典故。密教中六位护法神六拏具中波啰拏便是童子骑羊之相,寓意资福。至于羊本身,在古代本有吉祥之意,口吐云气,取其谐音便成了“阳气”,正合冬至“一阳始生”之意,加之梅枝鹊笼所谓“喜上眉梢”的谐音梗,让这绵羊太子成了一幅匠心独运的岁朝吉祥画。


寓意吉祥,这自然是明代宫廷好尚,但仔细观看画上童子的装扮,“狐帽、膝襕曳撒、比甲”,就会发现这位太子并非汉人装扮。生活在晚明时代的人们,或许早已忘记了,这原本是被明朝逐出中原的蒙元人的衣着,曳撒本是蒙元骑射惯穿的辫线袄演变而来,而比甲,则是元世祖皇后察必所创,“(后)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元刊本《事林广记》中身着辫线袍射箭人。


尽管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建政伊始,便打出衣冠复汉唐之旧,“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的汉族正统主义旗号,但实际上,被明朝驱逐的蒙元服饰,却堂而皇之地流行于大明朝野之中,并且成了宫内悬挂的“绵羊太子”的衣冠袍服。甚至骑羊童子的形象,都与匈奴蒙元小儿骑羊放牧的风俗一脉相承。


刘若愚当然意想不及,那毕竟是太过遥远的前朝,倘使说他与当时整个大明所关切的重点,应该是与蒙古联合的“建虏”,在北方秣马南侵的后金。十七年后,在张贴绵羊太子的宫殿里,来自北方的年少帝王在这里登上了皇位,他与占据前明帝都的族人所穿的衣冠,像极了那位绵羊太子,仿佛只是画中的吉祥图案,成了这座禁宫中的现实。


这位新朝天子,属虎。



1650·永历四年-顺治七年
水仙


陈洪绶绘《水仙扇面》。


那年寒冬,水仙在闪亮的金屑中展开柔韧的长叶,开出了繁密的花。


这一年陈洪绶五十三岁了,年过半百,但狂性未减分毫。那尽快爽利的笔墨,一顿一挫,都显出一种桀骜不驯之态,就像这水仙,看似娇柔,却是从坚硬的石头中生出来的。


“此华韵清冷,开与梅华俱。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在早年前的一幅《水仙灵石图》中,陈洪绶如此题句。那时,他方过而立,尚有大把年华可供挥霍。而他的名声也已传遍大江南北,“画独有奇气。崇祯年间与北平崔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年少成名,让他有资本去傲视公侯,做一个水仙一般的清冷孤僻的高士。


水仙本就有高洁之名。是岁朝清供中的妙品。黄庭坚将水仙许为洛神,“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杨万里则赞此花“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陈洪绶最心许的爱水仙之人,当属赵宋宗室赵孟坚。在他的一首《偶感》诗中,他如此写道:


“孟坚寂寂掩柴门,孟頫轩轩作状元。国破笔端传恨处,水仙须学赵王孙。”


南宋赵孟坚绘《水仙


诗中典故,在陈洪绶的时代,可谓众人皆知。那是元人《乐郊私语》中的一则轶事,南宋覆亡后,作为赵宋宗室的赵孟坚决意不与新朝合作,退隐居州,以舟泊诗赋为事,而他的堂弟赵孟頫却投靠新君,扶摇直上。当赵孟頫慕名前来拜访时,孟坚“闭门不纳。夫人劝之,始令从后门入”,待二人坐定,赵孟坚问道:“弁山,笠泽近来佳否?”赵孟頫答道:“佳。”赵孟坚回道:


“第奈山泽佳何!”


赵孟頫闻言惭愧拜退,他走后,赵孟坚便令仆人“濯其坐具”,其不与贰朝之臣名利中客同污,其高洁一如水仙。


但陈洪绶画下这幅水仙时,明朝也已如雪山消逝,如今,大部分江山迈入了新朝的时序已有七年,只有西南一隅还在苦苦支撑着前朝的余气——尽管那里是陈洪绶内心所忠之地,但距离他所身在的江南已是千里万里。对他和众多忠于前朝的遗民来说,这一年是永历四年,而非顺治七年。但这也只能是私下的尊崇,公开里,他固然不愿题写新朝年号,却也只能在画上以干支纪年“庚寅”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不屈——因为他深知公开使用大明永历年号,会付出怎样惨痛的代价。


“兵戈中得此良少。洪绶。”


在画中的题词最末,陈洪绶如此写道。


就在他画下这幅水仙的这一年,那座几经兵变叛乱的北方重镇大同,刚刚结束了一场长达八个月的兵变战乱。尽管在七年前,面对李自成率领的反明大顺军,这座城市几乎未加抵抗便开门迎降,并在清军入主北京后,便顺水推舟地投入新朝麾下。但新朝严酷的剃发令却让这座在前朝以兵变叛乱著称的城市,再度举兵造反。当年开城投降李自成的姜瓖,这一次却“以明旗号”,使用流亡滇南的南明小朝廷永历的年号。


城内,是大明永历三年;城外,是大清顺治六年。


这场大同反清复明的兵变尽管声势浩大,但在清军的围剿下,以惨烈的结局归于败灭。“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一如古代圣者所慨叹的那样。“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兼之附郭乡村逃亡殆尽”。清廷委派的宣大总督佟养量抵达这座战后劫余的城市时,他看到“庐舍灰烬,田野荒芜,一庄之民,仅存十之一二,衣不蔽体,菜色堪怜”。


一向忧心国事的陈洪绶想必知晓此事,兵戈乱离,他早已深有体会,四年前,清军南下,浙东沦陷,大将军抚军固山额真早已得闻陈洪绶大名,“从围城中搜得莲,大喜。急令画,不画;刃迫之;不画;以酒与妇人诱之,画”——对陈洪绶而来,屈服于醇酒美人,比屈服于新朝刀兵金帛要更加高贵,这也是他在保住性命的同时捍卫士人尊严的极限了——他毕竟不是一位反抗者,便只能在画中寸纸之上挣出一片高洁的天地,那山石中的水仙便是证明——它质性高洁,但叶片却长而柔韧,恰如陈洪绶后半段的人生。


是的,他看过那些宁折不弯之人,他的老师刘宗周与黄道周,在鼎革之变中,一绝食死,一被捕杀死;还有他的姻亲王毓蓍、友人祁彪佳、祝渊,或蹈水自沉,或自经殉难——但他,陈洪绶活了下来。在他的亲友殉志殒身的水中,他活成了一株水仙。


就在他画下这幅水仙的三年后,这位长年浪迹的人,忽然回到了故里,一天,他趺坐在床上,瞑目欲逝,家人知道他即将离去,环绕着他恸哭起来,他却劝诫他们不要哭,“恐动吾挂碍心”。


就像端然于石间的水仙在寒冬岁暮最后一次开出了好花,陈洪绶“哺喃念佛号而卒”。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夏恩;编辑:李阳 张进;校对:薛京宁、刘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合订本广告。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

打开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