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剧艺术
传递艺术思想,提供交流平台。对京剧艺术进行全面介绍研究。线上线下两手抓,国粹可以接地气,为你展现并不高冷的京剧艺术和并不遥远的京剧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SE集结号  ·  【PPT】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精品培训课程 ·  昨天  
HSE集结号  ·  【PPT】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精品培训课程 ·  昨天  
HSE集结号  ·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预防警示教育视频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田俊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最大限度的独立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京剧艺术

样板戏·奇袭白虎团 创排始末

京剧艺术  · 公众号  ·  · 2018-10-15 19: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这是一部反映志愿军抗美援朝题材的戏。与其他样板戏相比,《奇袭白虎团》将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用于现代戏战争生活,特别是其中的武打场面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其背后的付出是:体力消耗巨大的演员一谢完幕即瘫倒在地。它或许是样板戏中唯一一部动作多过唱腔的戏。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动作片。


《奇袭白虎团》大事记


1953年


1953年,京剧演员方荣翔与志愿军京剧团的李师斌、李贵华等人经过日夜磋磨,搞出京剧《奇袭白虎团》。1955年首演。


严伟才原型叫杨育才



《奇袭白虎团》中的主人公严伟才,原型是志愿军战斗英雄杨育才。


杨育才(1926-1999年)是陕西勉县人,1951年6月赴朝作战。1953年7月金城战役时,杨育才任侦察排副排长,奉命率小分队执行“虎口拔牙”——突袭敌军精锐部队首都师第1团(即“白虎团”)团部任务。他指挥分队3个小组分头作战。仅用13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方荣翔等人作为志愿军京剧团成员,和战士们一起出生入死。在一份《战地简报》上,方荣翔看到一篇介绍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智歼李伪军白虎团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定将这一事迹搬上京剧舞台。不久,他与剧团的李师斌、李贵华、殷宝忠经过磋磨,搞出一台70分钟的京剧《奇袭白虎团》(最初名叫《志愿军侦察兵》),在战场上为志愿军战士演出。1959年,志愿军京剧团回国后,原班人马转业组建了山东省京剧团。1963年10月,为了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大会,该戏进行了重新加工。


志愿军缴获的南朝鲜军“白虎团”团旗。


1964年


毛泽东给予好评


1964年6月,《奇袭白虎团》赴京正式演出。首场演出时,周总理、朱德、贺龙、陈毅等都前来观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8月,经江青推荐,毛泽东在北戴河观看了《奇袭白虎团》,并接见剧组人员,以“声情并茂”来评价这台戏。(本报综合)


1970年


江青指示将《奇袭白虎团》剧搬上银幕,并将这个任务交给长春电影制片厂。苏里与王炎联合导演,1972年9月28日拍摄完成。


一个字一个字对口型拼接电影



曾广发1960年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后调到山东省京剧团,从1966年起担任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后任山东省京剧院院长,并在《奇袭白虎团》中扮演志愿军尖刀班成员。


江青打断八一厂拍电影


1964年6月,《奇袭白虎团》赴京演出并一炮打响,八一电影制片厂想把《奇》剧拍成电影。江青知道消息后插了进来,问:“是想搞样板戏还是拍电影?”剧团当时已经在八一厂拍了半年的样片,听了江青的话,不得不撤了下来。


1966年,江青调《奇袭白虎团》去上海汇报演出。江青看完演出后做出“指示”:要查查是谁指挥的打“白虎团”的战斗。后来查到一封毛主席指挥战斗的电报,江青喜出望外,对《奇袭白虎团》的热情也高了起来。江青要求砍掉剧中团长、政委的唱段,增加严伟才的唱段,以突出主人公。《趁夜晚》在过去是团长的一个大唱段,最后只保留了六句。


山东京剧团差点就没了


“文革”期间,山东省京剧团又排了个剧目《海鹰》,据说是根据张爱萍将军的事迹改编的,惹得江青很不高兴。她觉得山东团很不听话,怎么排了这么个戏。


1969年,江青让山东省京剧团跟中国京剧团合并。这期间还暗中让中国京剧团排演了《奇袭白虎团》,但看完中国京剧团由浩亮(《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扮演者)主演的《奇》剧,她对浩亮说了一句:“你不如小宋,还是把小宋调来吧。”1970年1月,又是江青的一句话,将山东省京剧团归还给了山东。


拍电影时宋玉庆嗓子坏了


1970年,江青指示将《奇》剧搬上银幕,并将这个任务交给长春电影制片厂。


由于演出场次过多,到拍电影时,宋玉庆先是得了肝炎,后来嗓子又遭到损坏,成了剧组的一大难题。由于嗓音松弛,不能现场录音,摄制组只好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来了1965年宋玉庆的演唱录音带,一寸一寸地挑选、剪辑,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口型,拼接成唱段。更麻烦的是,当年的录音没有第三场《侦查》,剧组只能一个音一个音地给宋玉庆录音,只唱词“安平里查情况”的“况”字,就录了七八遍。


《奇》剧在长影拍了一年零10个月。上映后,轰动全国。


1972年


1972年3月,《奇袭白虎团》连环画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0.2元。



图为著名画家杨文仁。在连环画盛行的年代,杨文仁的国画连环画十分出名。他与同仁合作的《西游记》曾获全国第四届连环画评奖一等奖;《林则徐》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画成连环画没署名


学唱样板戏蔚然成风的年代,许多出版社都将移植样板戏当作头等大事,组织人员进行创作连环画。1971年我被调入山东省《奇袭白虎团》连环画创作组任主笔创作,和李章庭、王启民、殷培华一起组成4人绘画队伍开始创作。


我们随奇袭白虎团剧组上山下乡,进军营去工厂,演到哪跟到哪画到哪,拍电影后也是演到哪看到哪,与宋玉庆等人结为知己。一年时间,我们完成全部画稿。1972年3月,这本连环画(初稿)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大众日报》还做了连载。但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这本连环画上没有绘画者的名字,只在底页上印着“《奇袭白虎团》连环画创作组编绘”。(山东青岛杨文仁  71岁)


1989年


1989年4月22日,方荣翔在济南病逝,享年64岁。


《奇袭白虎团》演员今何在


因《奇袭白虎团》而走红的演员们,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风雨。


方荣翔剧中饰演王团长


由宋玉庆扮演的严伟才英武、潇洒,是众多人心目中的偶像。1964年《奇袭白虎团》在全国会演中获得成功,宋玉庆一举成名,但是在“文革”风暴的席卷之下,宋玉庆又变成了“修正主义的黑苗子”、“黑省委的红人”、“三名三高的典型”,被关进牛棚,遭到批斗。造反派改了剧本,换了主演继续上演《奇》剧。原《奇》剧剧组同志鼓动宋玉庆给江青写信反映情况。江青读了信,说:“小宋他们在山东吃苦了,把他们调到北京来吧!”于是在1970年,《奇》剧剧组被调到北京。宋玉庆受到江青的重视,不仅当了剧团“革委会”主任,后来还当上了省文化局局长。“四人帮”倒台后,宋玉庆又一次接受了审查。虽然没什么大事,又回到剧团做演员,但直到1983年,他才又以主演身份登台演出,露面次数并不多。上世纪90年代,宋玉庆去美国定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